解决好中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关系国家粮食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破解种源“卡脖子”问题。站在新的历史关口,种业人正勠力同心,投入到直面大变局、谋新篇、开新局的伟大战役中。
为加快育种进程,每年有来自全国29个省份、700多家单位近7000名科研人员“南下”从事南繁工作。图为南繁基地一角。
看来路步履坚定
从事种业荜路蓝缕,这条路并不好走。
几年、数十年的心血,未必能育成一个好品种。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种业人、南繁人不断进取中,中国种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中国杂交水稻让饥饿成为历史,紧凑型杂交玉米开创高产之路,国产抗虫棉从市场占有率不到5%突破到98%以上。新一轮水稻主栽品种正满足着人们餐餐吃上好大米的需求;一批适宜籽粒机收玉米新品种,使玉米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籽粒不落地成为可能;大白菜等一些秋冬才能吃到的“当家菜”,已经成了全年都能吃到的“常态菜”;新一批小麦抗病品种,实现黄淮麦区抗赤霉病品种零的突破;自主培育的系列蛋鸡品种和白羽肉鸭,生产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农业农村部消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已实现完全自给。特别是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南方洪涝、东北夏伏旱和台风、草地贪夜蛾等多重挑战,总产量依然创历史新高,持续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粮食产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常年水平,农民收入连年增长,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这背后,种业是坚实后盾。良种对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45%、40%。
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种业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标志性、先导性工程。种业虽难,却也是最具自豪感、获得感的事业之一。
变局下挑战重重
今天的种业环境不同以往。
科技驱动全方位变革,疫情加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演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用种安全的要求也更为迫切,对培育高产高效、绿色优质、节水节饲、宜机专用优良新品种的要求更高。我国农业用种安全有保障、风险可控,但种业加速发展的路上,阻碍重重。
核心技术创新不足。全国种业创新工作推进会指出,当前,跨国种业巨头已进入“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而我国仍处在以杂交选育为主的2.0时代。优质品种竞争不足。玉米、大豆单产水平较低,不到世界先进水平的60%;耐储的番茄、甜椒等少数专用品种进口比例还比较大,超过了50%;生猪饲料转化率、奶牛产奶量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左右;白羽肉鸡祖代种鸡主要靠进口。领军企业与国际巨头有差距。作物种业前十强国内市场份额仅15.8%,全国作物种业企业研发总投入不到德国拜耳一半。市场监管方面,存在知识产权保护与种业创新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
这份“问题清单”上,无一不是艰巨的课题、难啃的“骨头”。
与时代同频共振
2021年,我国迈入一个全新的、关键性历史节点。
“十四五”规划开局,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
新时代下,种业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与时间赛跑、与历史并进,解决了“有没有”,还要进一步看“好不好”;完成了“量的积累”,还要实现诸多领域“质的飞跃”;不仅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还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这是种业新的阶段性目标。
历史关口,使命催征。2020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对“打好种业翻身仗”提出要求。“十四五”规划3次提到生物育种。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指出,力求经过10年左右努力打赢种业翻身仗,并指明了5个关键,即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种子企业培育、南繁硅谷等国家级种子基地建设与种子市场监管治理。海南省正加快建设南繁科技城,打造全国种业创新基地。
中国种业画出一条向上曲线,以10年为期,在大地上留下奋力向上的轨迹。
立潮头破浪乘风
咬定目标,奋楫者进。
中国种业拿出“翻身仗”的基础、勇气和信心。全球种业前10强中,中国种企占有两席,分别为先正达中国、隆平高科。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指出,我国自主选育的粮食种子品种种植面积占到95%以上,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猪牛羊等畜禽和部分特色水产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畜禽、水产的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达到了75%和85%。
雄关漫道,种业科技以创新立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近期接受媒体采访表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挖掘真正有用的基因,创制有突破性的种质,在育种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重大品种培育方面取得突破。
串珠成链,头部企业要勇于“揭榜挂帅”。隆平高科副总裁、水稻首席专家杨远柱接受南方农村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要发挥头部种企的作用,实现行业协同,进一步聚合行业优势创新资源与技术成果,打造高水平技术整合平台。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种业发展正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走出去”并重的战略转变。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将为种业“走出去”“请进来”提供更加优惠便利的条件。举办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打造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种业合作高端平台,有助企业开拓国际发展空间。
立足迈好打赢种业翻身仗的第一步,2021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于3月20—24日举行。这是一场兑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军令状承诺的誓师大会,一场响应新时代伟大号召的种业盛会。
大会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工程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海南省人民政府支持下,由中国种子协会、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海南省科学技术厅、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三亚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海南省分行联合主办。29位院士、100多名权威专家、50多家参展企业、2500多名与会人员聚集,1场主论坛、13场主题分论坛共享智慧与资源,共探新时期种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来自全国各地,水稻、玉米、蔬菜、果树、水产、畜牧、南繁、知识产权等13个种业领域敢打硬仗的精兵、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强军,共同回答时代之问,共同肩负种业使命,共同描绘南繁未来。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叶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