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插柳、挂纸、吃艾粄……解码广东清明特色民俗!

2019-04-04 16:26 来源:南方网 杨逸

  草长莺飞细雨沾衣,又是一年清明时。

  关于清明,除了脍炙人口的唐诗,大家还知道什么?广东各地清明节民俗活动有哪些?本期“饶老师话民俗”为您一一道来。

  清明既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大部分的传统节日都是根据“阴历”定的,而清明则以“阳历”为依据。先有节气的清明,后有节日的清明。节气的清明,可见于秦汉的典籍记载,而节日的清明始于唐宋,并见于那时诗人的诗文。清明节气标志着农耕活动的开始。对现代人来说,清明独特的天气与饮食给人留下最直观的感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等诗句至今脍炙人口;明前茶、清明虾、清明荞等节气风物同样深入人心。

  清明还是一个“复合型节日”,保存着寒食节、上巳节不少节俗遗风: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传说与风俗,很早就被移植到清明中,今天的清明诗会也能看到上巳节“曲水流觞”的古风遗韵。尽管随着时代的转变,寒食节、上巳节已走进历史,但残存的民俗记忆依然保留在清明的习俗里。清明也由此承载着人们迎接春天、拥抱自然集大成的民俗节点。

  说到清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祭祖”。但清明从作为农耕起点的“节气”到祭祀先人的“节日”,也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唐宋之后,清明才被逐渐赋予祭祖的功能。直到现在,不少客家人仍选择在秋天祭祖,保留着清明春耕的原始节气意义。

  如今,清明已成为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最好说明。每到清明,无论远近的游子,包括那些在海外出生、成长的华侨华人,都会不约而同回到老家寻根,和父老乡亲一起祭拜先人。清明也因而成为阖家团圆的聚会的日子。所有有着相同血缘关系的人,都会齐聚一堂。这种盛大的场面,甚至超过了春节。

  随着时代变迁和节日内涵的延伸,清明的民俗活动也在不断变化。下面就来看看,广东各地如何打开清明的节日模式?

  【广府习俗】

  清明当天要“行清”

  过去先人一般埋葬在山里,故广府人习惯称扫墓祭祖为“拜山”。广府人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即清明节当日)“行清”的习俗。有的地区仅要求新坟建好头三年“行正清”。三年之后不要求清明当天祭拜,但要在清明后一个月内完成祭祀活动。

  按照旧时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太公分猪肉”不落空

  金猪祭祖,是广东地区清明节的一大特色。家是宝盖头,下面即是以猪为代表的家禽。猪位列六畜之首,广东民间认为,通过金猪,能够跟姓氏宗亲和已故先人紧密联系。

  “太公分猪肉”的民谚在珠三角不少地区较为流行。通常每个大家庭都会买一只烧猪,拜祭后不论贫富,一家分一份。不过,过去“太公猪肉”一般只分给族中的男丁,女子不能参与。

  祭祀完分了猪肉后,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配上时蔬“清明荞菜”(“清明荞”读音同“清明轿”,拜祭吃之,意谓先人见过后辈好坐轿回家。)炒来吃,不嫌麻烦的人家还会用“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做成炸春卷。吃完这些菜式,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清明“插柳”古风犹存

  广府人清明拜山后要带两样东西回家,一是柳条,二是风车。广府人清明时节会在房前屋后遍插柳枝,这一风俗相传来自晋文公怀念介子推的传说,而风车则是广东人求吉利自创的风俗,希望先人能保佑自己“转运”。

  【粤西习俗】

  粤西地区很多宗族习惯在清明时节手持火把扫墓。扫墓时,家家户户都会用禾草包扎成一根一米多高的草棒,然后让孩子们手举草棒上山,拜祭前将火把点着。

  由于包扎得特别结实,火把会一直冒着烟慢慢燃烧。火把要从第一座坟开始,一直跟到最后一座坟,扫完墓后还要将火把带回家中。人们认为,火把得到先人的祝福后再带回家,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客家习俗】

  客家人重视祭祖,又将祭祖称为“挂祖”或“挂地”。因为客家方言把“墓地”称为“地”,扫墓时客家人会在墓首、墓侧挂上滴有公鸡血的草纸,俗称“挂纸”。而在梅州客家话中,“挂纸”与“挂祖”仍是谐音,寓意对祖先的缅怀和挂念。

  客家人每年大年三十必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谢一年来的赐福保佑。客家人还讲究春秋两祭。但客家人一般不在清明扫墓,而在农闲的一月和九月。原因有二:一是清明处于三荒四月时候,贫穷的村民连祭祖的三牲也难以办齐;二是清明正值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家家户户忙于插秧,一旦季节错过,收成就有问题。

  【潮汕习俗】

  在潮汕地区,扫墓又称“过纸”,是家祭以外的一项祭祀。除清明节扫墓外,部分潮汕人也会在冬至节扫墓,潮汕人称为“过 冬纸”。扫墓时,除三牲粿品纸镪祭献外,还要用白色或黄色等颜色纸条加上滴几滴鸡血,然后才能置坟头和墓地四周,用土块或石块压紧,附于坟场附近的土地神。这种纸条, 据称也是纸钱,但没有印金银。

  挂纸的由来,据说是始于古代的寒食禁烟火,因清明在寒食节期间,故潮汕人不敢焚化纸钱而挂在墓上。扫墓时,往往子孙成群到墓地祭拜,人数越多越感到光彩,如果扫墓时逐年人数减少,就会被 认为衰败景象。故外出潮汕子孙们,常在扫墓时赶回乡扫墓。扫墓时,还要修整墓场,砍除荆棘杂草,油刷墓碑镌字。墓地远者,子孙还常在墓地聚餐, 并分祭品,说是得祖宗福荫。

  【新式习俗】

  不带祭品带“手信”和鲜花

  现在的祭品五花八门。不过,传统“四大件”依旧必不可少,分别是烧金猪、生果、纸钱元宝、发糕面点等,是清明节祭祖标配。

  近年来,返乡祭祖的人带祭品的比往年少了许多,给家人带“手信”的多了起来。不少准备返乡过清明的“老广”心情也不再那么沉重,而是“像过春节一样回家过清明”。

  鲜花拜祭的方式也越来越流行。这是在政府多年倡导下所出现的一种文明拜祭风尚,也受到旅居国外的乡亲回来用鲜花祭拜的方式所影响。

  “各处乡村各处例”,除了祭祖扫墓的传统习俗之外,广东人过清明也有着许多不同的传统美食。

  广府地区:清明金猪

  在广府地区,清明金猪其实就是烤乳猪,它是不可或缺的清明祭祖佳品,广东人也给它起了“鸿运当头”“红皮赤壮”等非常好意头的名字,向先人奉上脆皮金猪,希望保佑子孙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宏图大展。

  南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对烤乳猪更有详细记载:“色同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则消,壮若凌雪,含浆膏润,特异凡常也。”根据记载,“取正在吃乳的小猪,击杀后洗刷干净,除去五脏,用茅草塞满肚腹,用一根柞木棒穿过,架到火上,缓火遥炙急转勿停,以酒涂乳猪之表皮,表皮易于发色。”最后乳猪表面变成琥珀色,便大功告成。

  潮汕地区:食薄饼和朴籽粿

  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据说这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演变而来的。明郭子章《潮中杂记》说:“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由此可见,潮汕在明代已有食糖葱薄饼之俗。

  朴籽粿是潮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区,杀戮掠夺,民不聊生,百姓被迫无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故有“清明食叶”民谚。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粿”的风俗,沿袭至今。

  韶关、东莞:艾叶粄

  韶关客家人每逢清明,采撷新鲜艾叶,和以糯米、白糖,用于做“青粄”,俗称“清明粄”。这种小食拥有一股独特的山野青草芳香,不仅可以祛风祛湿,还有驱除体内寄生虫的奇效,最适合天气潮湿的春天食用。

  东莞凤岗也有清明吃艾的习俗。传说是因为清明时节雷雨特别多,吃了艾粄就不怕被雷劈。也有人说吃了艾粄小孩子会更乖。

  肇庆广宁:粽子

  在肇庆广宁,当地清明祭奠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和发糕糍必不可少。“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而“发糕”则是寓意先人保佑后代发达的意思。

  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习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要比端午吃粽子早得多。现今仍有许多地方流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吃粽子的民间风俗。

  被赋予传统节日美好寓意的节日美食,在满足口福的同时,也让节日的记忆更加深入人心。清明时节还有哪些民俗活动和美食?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杨逸 见习记者 覃毅

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