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樟村乡村振兴学院。 通讯员供图
温室大棚里,村民陆国建向参观者展示甜瓜。 刘佳荣 摄
扶贫加工车间工人正在封装玩具盒。 刘佳荣 摄
南方网讯 走进清远英德市连樟村,连片大棚蔬菜基地映入眼帘,一座座简朴大方的民居错落有致,宽敞干净的水泥路连接村庄大小角落。在刚过去的“双节”假期,这个秀美粤北村庄,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地处粤北山区的连樟村,山多地少,曾长期处于贫困之中,被列为省定贫困村。2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曾来到连樟村,看望贫困群众,共商脱贫之计。总书记的一句“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令在场所有人动容。
如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收官之时,连樟村传来喜讯,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产业经济,今年上半年,连樟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近万元,村集体经济今年预计可达到200万元,从昔日的贫困村,蝶变成脱贫致富的样板村。
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
推行党组织网格化服务体系
10月11日上午9点,虽是周末,连樟村党群服务中心却格外热闹。7名村“两委”班子成员正在开会,热烈讨论这个月村中各项事务。
“以前,村集体收入薄弱,缺乏办公场所和经费,村委大门常年关闭,干部流动办公,有些党员宁愿在镇上办事也不愿回到村里,党支部在群众中威信低。”连樟村党总支部书记陆飞红说,之前连樟村迟迟脱不了贫,与村党组织设置不合理,团结凝聚群众干事创业的能力不强有关。
正是在连樟村,总书记深刻指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强调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
在上级部门指导下,连樟村整合原来设置的5个村民小组党支部,探索出“1+2”(党总支部+直属支部+核心支部)村级支部工作模式,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
通过推行“村党总支部—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系户”三级网格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全村建立村情党情干情民情“四情”调研台账和“民生微实事”工作清单,并探索建立“党支部提事、村民理事会议事、村民会议决事、村委会执事”民主决策机制,实现党心与民意有效连接。
夯实建强村党组织后,围绕村中发展的大事要事,基层组织谋划在先、工作在先,党员吃苦在前、出力在前,示范带动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党员陆志坚带头无偿拆除自家的10多间杂物房和猪鸡舍,老党员邓益斗主动带领村民投工投劳建设公益设施,党员干部率先行动,带领村民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通过加强党建,党员同志带头参加生产生活各项活动,提高了村民对各项工作的支持度。”陆飞红说。
村民“洗脚上田”
贫困户成长为致富能手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2年前,在视察连樟村时,总书记曾为村里发展把脉开方。
从2017年开始,结合“万企扶万村”扶贫行动,连樟村通过整合土地、筹措资金,建成连樟村扶贫加工车间,招募村民做玩具组装,让村民在家门口“洗脚上田”。
此前,村民蓝永群的工作并不固定,曾在玻璃厂、皮鞋厂工作过,也上山砍过麻竹笋,听说家门口开了加工厂,她赶紧报了名。
一转眼,蓝永群在车间工作两年多了,她感慨道:“现在不用东奔西走、风吹日晒,收入也更稳定了。”
长期稳定的务工收入,极大地提升了贫困户收入水平。高峰时,“扶贫车间”总员工超过100人,员工月工资收入最高达到3000元以上。
“以前要到很远的地方打工挣钱,有的村民上晚班要凌晨一两点才下班。现在村里有了加工厂,在家门口就能做玩具,可以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家庭。”回忆起这几年的变化,车间组长冯彩霞感同身受。
牢记总书记嘱托,这两年,除了兴办扶贫车间外,连樟村还积极发展高效农业,探索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方式,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以入股合作等形式,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这让有劳力的贫困户家庭成员既得到分红,又可在基地学到种植技术,还有务工收入。
随着扶贫车间、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一批扶贫项目先后落地,连樟村逐步实现村民就业“离土不离乡,进厂不离家”。
总书记曾看望慰问过的贫困户陆奕和,这两年不仅在蔬菜基地承包3亩地,签了灵芝公园的务工合同,平时还种些麻竹笋,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去年家庭收入超过10万元,成了村里有名的致富能手。
村集体经济壮大后,连樟村提取公益发展资金反哺村中公益投入,建立村级公益岗位,解决劳动力较弱的贫困户就业问题,进一步构建精准扶贫长效机制。
硬核基础设施接连上马
村民足不出村享便捷服务
“过去,村里通讯不便,农产品缺乏销售渠道,现在率先用上5G,有助于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今年5月,陆飞红利用5G网络销售西瓜,第一批5万多斤基本卖完。
早在去年10月,连樟村便通过5G网络与2019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北京现场连线,成为全国第一个5G覆盖的行政村。
曾经,连樟村也面临“垃圾靠挥发,污水靠蒸发”的窘境。“一遇到下雨天,村子就是真正的‘水泥路’,走路不踮起脚就会踩进泥里。”连樟村村委会副主任陆国勇原本在广州打工,2014年回到村里,希望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连樟村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户厕普及率达100%,并落实农房管控,全面组织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改善人居环境。
为破解“垃圾围村”难题,连樟配备标准生活垃圾投放点,通过“户分类+村组收集+镇处理”垃圾分类三级处理机制,环卫车定期清理农村垃圾。全村污水集中收归自建的污水处理中心处理。
眼下,土坯房、旱茅厕、泥泞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已成“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平整的马路、建设完备的设施、干净整洁的村庄。
支撑村里实现优先发展的一系列大项目也接连落地,连樟村乡村振兴学院建成运行,被定为省委党校现场教学点;健康服务中心、首个广东省村级生态环境监测站和生态气象观测站等落户连樟,政务服务一体机投入使用,这些硬核基础设施,让村民们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便捷服务。
如今,连樟村已达到贫困村出列、村民全部脱贫标准,这个粤北村庄,自此走上现代化农村建设的“高速路”。
一线故事
山村建起农业科技示范园:立体栽培改良优势农产品
这几天上午,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温室大棚里,村民陆国建每天都会站在作业车上,仔细对西瓜种植做日常检查,不时摘掉多余的侧芽防止影响生长。
“育苗、绕蔓、打侧芽等一系列做法,都是我新学会的种植技术。”陆国建拿起一根塑料绳在西瓜藤蔓上比划着说,“吊蔓打结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也需要技巧。如果结的方向绕反了,采摘时就很麻烦,这是我在海南培训时学到的。”
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于2019年5月开始建设,前身是大棚蔬菜生产基地,由当地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方式打造。
目前园区内有11栋荷兰弧顶温室大棚,共占地74亩。示范园引进荷兰物联网智能水肥一体化机组等先进设备,采用立体栽培模式,种植的都是当地传统优势农作物品种,比如特色草莓、小西瓜、水果黄瓜等蔬果。
虽是传统蔬果,但都经过技术改良,陆国建托起一个吊在网兜内的西瓜说:“别看它个头小,但是皮薄汁多,糖含量也是要经过测算的。”
陆国建现在已对种植技术熟练掌握,但在1年前,他和连樟村多数村民一样,做着传统农活。当时一家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家里两亩地,种植冬瓜、花生,虽然不用再买粮食油料,但也没有太多收入。
“现在夫妻俩都在示范园里工作,1个月能赚到6000多元,不仅上班很充实,孩子读书也不用发愁了。”陆国建满意地说,“过段时间棚里的草莓就要熟了,又甜又好看。”对于未来的生活,陆国建充满信心。
和陆国建有着类似经历的村民不少。负责园区农业销售的工作人员胡晓峰介绍说,这里会优先聘用、重点吸纳帮扶当地的贫困户,目前已有30户村民在园区实现就业。
早在2016年,胡晓峰就已来到连樟村,谈起园区建设前的情景,他感慨地说,当时村里都是土路,农产品也很难销售出去,如今山路已通,产品能很便捷地运往销售目的地。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刘佳荣 记者 汪祥波 通讯员 黄振生
统筹:洪奕宜 骆骁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