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广东正式迎来又一所中外(境外)合办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今年9月,这所坐落于松山湖科学城的高校将迎来她的首批14个本硕专业的学生。
这是东莞首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也是全国范围内第11所中外(境外)合办大学。而在这11所高校中,就有6所坐落于广东,数量过半。
全国中外(境外)合办大学,为什么过半都在广东?广东对中外(境外)合作办学,有着怎样的独特吸引力?
两所合办高校由院士担任校长
广东教育“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到,广东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机构,占全国总量一半,要推动更多港澳知名高校到广东办学,大力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设,加快推动香港城市大学等港澳高校来粤办学。
发展蓝图渐化为实。目前,广东已有6所中外(境外)合办大学。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及本次正式设立的香港城市大学(东莞)。
广州、深圳、东莞、珠海……可以看到,广东中外(境外)合办高校大多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教育支撑。中外及粤港教育合作、优势互补,高水平、开放型、国际化高等教育资源不断集聚,正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产业持续赋能。
师资力量上,大湾区中外(境外)合办高校有着不少吸睛亮点。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招生处提到,学校70%的教职人员来自35个国家及地区,80%师资来自香港城市大学本部,全球知名的院士级教授指导本科学生。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两所合办高校的校长均是两院院士,包括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龚新高,以及港中大(深圳)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
广东“强磁力”何在?
全国中外(境外)合办大学,为什么过半都在广东?
从数量上来看,6所中外(境外)合办大学中,有4所都是与港澳地区合作办学。这与广东毗邻港澳的地理位置不无关联。但其背后,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方面,这是广东在国家重大战略发展下,对合作办学的“热切呼唤”。
自2010年起,广东就承担内地唯一涉港澳的国家级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加强内地与港澳知名高校合作办学”项目。
近年来,广东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更是加快推动世界高水平大学特别是港澳高校来粤合作办学。
具体到“迎接”合作办学落地的广东城市,也都非常给力。
例如,广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就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广州将给予港科大(广州)更加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同时将积极为学校争取更大更灵活的招生自主权。
另一方面,作为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强磁力”。
以粤港合作办学为例,香港作为世界顶尖大学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但缺乏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条以及市场。选择跨境办学,大湾区能够为香港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提供邻近且广阔的空间。
这从几所粤港合办大学的选址中可见一斑。
刚刚正式落地的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坐落于松山湖科学城。这里聚集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同时有着华为等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
而此前设立的港科大(广州)则落子南沙庆盛。其首批开设的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都在庆盛“产学研城”的规划之中,例如安扎在此的广州人工智能全球示范中心。
合办高校也以发展脉络证实着这种“强磁力”。
近年来,粤港合办高校与大湾区企业持续共建科研平台,协同开展核心技术研发,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例如港中大(深圳)-科鹰三维立体显示技术联合实验室、港中大(深圳)-博雅生命再生医学工程联合实验室的建立。
从来粤办学到“双向奔赴”
在港科大(广州),教师办公室不再按照传统的学院和学系安排,而是随机分配,鼓励不同学科领域教师多交往、多交流;
在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采用书院制,所有学生分别隶属于一所书院,建立各自的书院文化,打破学院和专业的界限,将不同学科和文化背景的学生聚集在一起。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香港在高等教育领域优势突出。这些创新的教育模式给广东高等教育注入新血液,为人才培育勾勒新思路,也持续向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注入新的活力。
高校不仅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是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而科创能力突出的海外(境外)高校,将为此注入新动力,比如港科大(广州)。截至2023年,香港的19家独角兽中有9家都由港科大培养。
随着合作办学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科技创新的合作交流与人才共享也愈加深入、便利。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就依托松山湖科学城片区,与国家大科学装置共建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共建散裂中子源多物理谱仪,并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共建了柔性及锌基电池样板工厂。
以大湾区为“桥头堡”,这种合作与共享还不断向外延伸。
港城莞所设立的太赫兹及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将研究合作的触角延伸至长三角地区,与同样拥有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东南大学开展合作。
今年年初,深圳大学在香港设立校区,开启内地高校“南下”到港澳办学的先例。
这背后,深大“吃螃蟹”的底气与近年来中外(境外)合办大学在广东的发展不无关系。例如,深大就参与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创办,并与香港多所大学建立了教师合作科研、学生联合培养、共建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多方面的合作。
步伐仍在加快。
——此前,中山大学方面曾透露,今年将在香港设立高等研究院,成为学校国际化办学的主要载体,面向科技前沿交叉领域,建设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交叉研究中心三大平台。
——根据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将新建3-5所粤港澳合作办学机构,新设3-5所不具法人性质的合作办学机构和联合研究院。香港都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一批港澳优质高校正加快推进来粤办学。
从港澳高校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合作办学,到广东高校赴港“抢滩登陆”,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正呈现出“双向奔赴”新趋势,向着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的重要目标不断前行。
南方+记者 钱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