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两年计划新增公办学位学前教育13万个、义务教育80万个、普通高中13万个;做好为市场主体服务的“店小二”,实施一批重大改革任务;新建更多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产品……
2月18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深圳举行,岭南大地再次吹响“争春”“赶春”的冲锋号。会上,各地市、各部门聚焦产业科技话创新、谋未来,表示要视人才为珍宝、与企业同奋斗、用市场育动能、向改革要活力,以实际行动加入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场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视人才为珍宝 与企业同奋斗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决定性因素。去年,广东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61万个,为人才强省建设夯实基础。今明两年,省教育厅提出计划新增公办学位学前教育13万个、义务教育80万个、普通高中13万个。同时,继续安排43.5亿元推进高等教育“冲补强”,争取新增3—4所优质本科高校、新增1—2所博士学位授权高校、3—4所硕士学位授权高校。
视人才为珍宝,关键要让人才有用武之地,让珍宝绽放光彩。近年来,全省科技系统推动企业在产业技术攻关中“唱主角”,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省科技厅提出,做好为市场主体服务的“店小二”,实施一批重大改革任务,为市场主体提供“如鱼得水”的最佳创新创业环境。
视人才为珍宝,就要创造更多的平台和机会,打通人才价值实现的通道。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出,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广东将全面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深入推进“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璀璨行动”等重大工程,新建更多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产品。
近年来,华为、美的、比亚迪等一批粤企在长期的市场洗礼中成长为世界级创新型企业,一系列“专精特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这是广东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厚实家底和强大底气。
与企业同奋斗,就要以企业生产技术的整体提升,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产业老树新花,新兴产业竞相发展,未来产业孕育孵化。
“二次创业”再出发的广州,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商品进出口总值连续3年双双超过1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过8600亿元,创历史新高。今年,广州将继续以“二次创业”的奋进姿态,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
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广州将不断筑牢新质生产力的根基,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引领,推动食品、服装箱包、美妆日化等传统产业更好活起来;智能汽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型储能、海工装备等新兴产业真正强起来;低空经济、商业航天、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加快立起来。
制造业重镇东莞则瞄准擦亮“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紧盯项目、空间、效率,以扩大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为重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作用,提升企业研发水平,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向数字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
一手抓传统产业,一手抓新兴产业,汕头将以科技赋能加快纺织服装、玩具创意、大健康等传统产业“迭代升级”,以技术突破加速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弯道超车”,建设全球最大的六自由度风电机组加载实验平台等科研重器,打造汕头科学城、南澳科学会议等创新平台。
用市场育动能 向改革要活力
市场是产业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孵化器、加速器、放大器。如何依托市场优势吸聚创新资源,运用市场机制兑现创新价值,让市场力量激发出更加澎湃的创新动能?
作为全国创新浓度最高的城市之一,202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81%,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在创新的“硬核”驱动下,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连续两年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继续位居中国“工业第一大市”。
剑指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中心,深圳将坚持大力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培育增强活力动力,积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培育越来越多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顶天立地的大型企业,开天辟地的创新企业,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努力创造源源不断的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互为促进、缺一不可。向改革要活力,就要着眼发展新质生产力,下好改革“先手棋”,抓紧推进地方科技管理机构改革,带动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和具体处发展,切实打通制约产业科技创新的卡点堵点。
聚焦科技成果产业化这一关键环节,省发展改革委提出,广东将在集成电路、新型储能、生物制造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中试验证平台,为企业提供小批量试生产、材料装备验证、生产工艺验证等公共服务。目前,广东正抓紧制订一套政策制度,研究建立相对稳定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对符合条件的中试平台项目加强用地和能耗等要素保障。
到2030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由现在的3万亿元跃升到4万亿元——在工业前进的十字路口,佛山喊出了新口号。实现这一目标,不能做“3+1=4”的简单加法。为此,佛山提出,必须走产业与科技融合聚变的发展之路。
今年,佛山将发力三个“重在”:重在产业转型,沿着装备制造、泛家居等产业链条,加快技术改造、数字赋能;重在动能转换,提升36个各类实验室创新能力,努力在氢氨融合、碳碳材料、激光数控机床等新赛道上跑得快一点;重在成果转化,布局五大中试、十大转化平台,推进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技术产业化,实施“璀璨行动”,裂变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珠海旅游“热辣滚烫”,珠海各口岸迎来出入境“双向”客流高峰,港珠澳大桥、横琴、九洲港口岸客流量同创历史新高。
车畅、人兴、财旺,粤港澳大湾区日益呈现出深度融合新景象。接下来,珠海将加快建设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和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积极服务“两车北上”,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携手打造澳珠极点。
随着科技、人才等要素加快集聚,“红树林之城”魅力“湛”放。今年,湛江将坚持科技赋能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和蓝色海洋经济,充分发挥驻湛高校、科研院所优势,激发企业技改内生动力,高标准建设湛江国家高新区、湛江湾实验室,大力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计划和人才工作提质年行动,奋力推动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
新能源汽车发展只会越跑越快
广东是全国汽车生产第一大省,也是消费第一大省,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出口贸易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在生产、消费和出口等各方面都扮演着“挑大梁”角色。
比亚迪成立30年来扎根广东、扎根深圳,伴随广东、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成长壮大,没有广东及深圳的大力支持就没有比亚迪的今天。比亚迪去年销售新能源汽车突破300万台,同比增长超60%,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广东省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新能源汽车发展只会越跑越快,不会给我们停下来、慢下来、喘口气的机会。我们将面临三大发展机遇:一是汽车电动化进一步深入,去年全国每4台新能源汽车就有一台是“广东造”,未来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提升。二是中国汽车高端品牌发力,为广东带来新增长空间,为国货潮牌发力高端市场创造新优势。三是出口加速,“新三样”为广东制造在海外增加新亮色。
伴随中国品牌“走出去”,比亚迪进入滚装船业务领域,第一艘滚装船“开拓者1号”已于今年1月在小漠港实现首航发运;未来两年,还会有7艘滚装船陆续投入运营,缓解出口运力不足,推动广东新能源汽车进入全球更多国家和地区。
埃克森美孚中国区主席谭然恪:
惠州乙烯项目今年将再投资100亿元
中国是埃克森美孚业务增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埃克森美孚高性能新型润滑油和化工产品的重要战略市场。广东拥有专业和高效的政务服务、完善的基础设施、友好的营商环境以及高素质的本土人才。
因此,当决定要选址投资超100亿美元建设一个世界级化工综合体项目时,我们很快便意识到,广东就是正确的选择。在广东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同时得益于惠州市强大优质的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系统,在大亚湾石化区建设的惠州乙烯一期项目比原计划推进得更顺利。
该项目投资已超过310亿元人民币。今年该项目还将再投资100亿元,并进行装置调试、试运行、准备年底开始投产。此外,该项目还带动投资150亿元的多个配套项目落户当地。
此外,埃克森美孚在惠州大亚湾还投资建设了一座新的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是埃克森美孚在北美以外地区设立的首个配备中试装置、融合产品研发及工艺开发的综合性研发中心,有助于推动大湾区“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的形成,促进国际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低碳能源供应对投资者而言,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液化天然气是最容易规模化的低排放燃料之一。很高兴与惠州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合作,将液化天然气供应到大湾区。
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会长、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丹:
海洋产业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广东对海洋产业发展给予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省委“1310”具体部署将“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作为十大新突破之一。恒兴集团深耕行业30多年,我们最强烈的感受是:海洋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海洋人也迎来了建功立业的难得机遇。
一年来,恒兴集团扎实做成五件大事:一是建设种业中心,进一步丰富完善我国海水鱼、虾种质资源库;二是建立装备创新中心,提升深远海养殖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水平;三是加大力度投资预制菜产业,去年预制菜创收34亿元,同比增长21%;四是进一步深化与农户的合作,先后带动18万名农民参与海洋产业;五是不断开拓国际化业务,公司全年出口创汇超6亿元,同比增长13%。
2024年,恒兴集团将继续扎根广东,聚焦主业,把打造“种业恒兴、数字恒兴、海外恒兴和预制菜恒兴”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坚持“公司+基地+农户+标准+服务”的运作模式,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到海洋产业中来,用实际行动助力“百千万工程”建设。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
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业快乐
来到广东,才知道春节何以为“春”,气候宜人、繁花似锦,我已经给很多朋友发信,邀请他们来广东感受传统与现代兼备的春节、特别是别具一格的花市,热闹绚烂,让我这个北方人大开眼界。
让我大开眼界的不仅有南国风光和广东民俗,还有广东、深圳的速度、力度和温度。我曾想着在与深圳的“蜜月期”之后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但现实是,不过短短一年,我的梦想就在深圳这个梦想之都迅速落地生根,萌芽开花。
过去一年,我从广东、深圳各级政府部门听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分别是“服务”和“保障”。在这里,“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同步进行,科研人员直接参与实验室和平台设施的设计与装修、仪器选择,从而让实验室布局合理、使用便利。
围绕神经与精神类疾病、传染病、自免疫疾病、生殖发育与老龄化、神经生物学、系统与计算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等,深圳医学科学院和深圳湾实验室已吸引70余位优秀人才全职加盟,独立领导实验室。
过去一年,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业快乐,时时感受着梦想成真的成就感,自己与深圳的honeymoon(蜜月)已经变成了honeyyear(甜蜜的一年),正在向honeylife(甜蜜的人生)发展。
粤芯半导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卫:
打造大湾区规模最大的芯片企业
回想6年前,我刚回广州创办粤芯,那时广东本土集成电路制造产业才刚刚起步。如今,粤芯从“小步快跑”到“快速迭代”,得益于广东优良的营商环境,庞大的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和各级领导干部的务实担当,广东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正是这种氛围和担当,粤芯才有动力去闯、有信心去试。
近年来,通过既有项目高速度、高品质的投资、建设与运营,粤芯已形成千人级规模的专业团队,建立了完备的技术研发、储备和知识产权体系。我们还积极发挥集成电路产业链链主及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累计引进150家左右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下一步,粤芯将加快产能建设,推动企业能级跃升。按照国家战略布局和规划,主动响应工业和汽车芯片市场的需求,加快推动粤芯三期项目建设,力争2024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以上,确保三期2024年建成投产。加快四期项目规划和申报,在国内集成电路制造领域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粤芯很荣幸为广东集成电路制造产业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我们将迎难而上,坚韧成长,积极做好产能布局、技术研发和生产运营,全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规模最大、产品线最丰富、体制机制最具创新活力的芯片制造企业。
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韩松:
今年计划向广东投放信贷1.8万亿元
去年以来,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服务超过160万家企业,信贷总量超过3.3万亿元,自签署金融助推广东高质量发展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累计投放贷款1.6万亿元。
同时,工行广东省分行向广东制造业投放信贷资金超6000亿元,各级产业园贷款超过500亿元,普惠贷款增量连续3年位居同业第一。
在助力大项目大建设方面,工行广东省分行基础设施贷款超过6000亿元,助力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一期、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广东廉江核电等超大型项目推进。
在助力大企业大创新方面,工行广东省分行与比亚迪、美的、TCL、粤芯半导体等重点企业开展深入合作,高新技术企业贷款超过2000亿元。此外,成立全国首单银行主导的140亿元QFLP基金,联合恒健投资成立百亿级广东战略性高质量发展基金。
2024年,工行广东省分行将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为广东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更强有力的金融力量。工行广东省分行将通过全周期、全品种、全产品的金融服务体系,助力省内产业园区加速建设和企业加速成长。
为此,工行广东省分行计划今年向广东市场投放信贷资金1.8万亿元,其中投向制造业7000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公司首席技术专家饶宏:
大力发展以新型储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对抢占科技制高点、赢得发展主动权提出了更高、更为紧迫的要求。作为央企,我们责无旁贷,将更加有为。
对于未来发展,我们将充分发挥南方电网能源保障和电网枢纽平台作用,大力推动藏东南、西北等清洁能源基地送电粤港澳大湾区,推进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送出技术攻关;积极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不断壮大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塑造新动能的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以新型储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高标准建设新型储能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大新型储能等关键技术、关键装备的研发力度,推动首台(套)设备、首批次新材料、首测试场景在广东率先使用;深入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重发挥全国重点实验室创新引领作用,大力推进能源电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以南方电网公司为代表的能源电力企业扎根广东,积极融入和服务广东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广东地区用电量20多年位居全国首位。目前,广东目标网架主体工程全面建成,广东电网实现“合理分区、柔性互联”,全省电力供应能力翻倍,粤港澳大湾区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已下降到1小时以内,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张立群:
以“国家队”水平更好服务广东高质量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跃居“世界大学学术排名”150强,获评“中国大学工科实力”A+级,以“国家队”水平更好服务广东高质量发展。
目前,华工展开三个“强化”,一是强化高素质人才培养。华工打造“书院制”“双师制”“AI+教育”育人模式,探索“在地国际化”办学。60余万名毕业生80%扎根粤港澳大湾区。
二是强化高水平基础研究。华工发挥高水平工科和高层次人才集聚优势,布局基础研究,在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先进计算与新兴软件、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
三是强化高质量成果转化。华工近5年获得科研转化经费超50亿元,超1000项专利实现转化落地,大约八成落地广东。
展望未来,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华工将深化“区域+行业产业+大学”协同育人的模式,建好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做优做大“双向国际化”,超常规培养广东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同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计划”,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锁定“卡脖子”难题,深化“大需求+大平台+大团队+多学科”协同攻关模式,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动能。
本版采写(除署名外):南方日报记者 郜小平 李赫 昌道励 许宁宁 陈颖 黎华联 彭琳 黄进 卞德龙 马立敏
本版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石磊
统筹:袁佩如
原标题:
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产业科技话创新谋未来
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