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扶把手就无法转身、乒乓球入水浮力消失、花朵折纸受水膜张力自动打开、水球中的气泡形成正反两个像、泡腾片气泡汇聚在水中……12月9日,我国“天宫课堂”开课,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这是时隔8年之后,女航天员王亚平再次太空授课。“太空教师”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向屏幕前的大小朋友们直播展示了航天员在轨生活和细胞学研究的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一系列奇妙实验,还与地面课堂实时交流互动,吸引了千万网友围观。
“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宇宙中有太多未解的谜题等着人类探索,有太多瑰丽的奇景有待我们饱览。太空课堂是一场面向未成年人极为生动的科普活动。它以近乎永恒而无垠的宇宙为背景,以日新月异的尖端科技为依托,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原来科学原理不只是写在课本上的晦涩文字,它们可以被亲眼见证、亲手触碰,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边;原来科学实验如此有趣,还能带来这么多知识和灵感,造福于人类。课堂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充分地理解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为好奇心与想象力插上科学的翅膀,更能够引导孩子们拓宽视野,从小在心中播撒下志存高远的种子,让航天梦想代代传承。十几年前守在电视前观看航天英雄杨利伟飞上太空的王亚平,已经成长为两度在太空中授课的王老师;八年前听王亚平首次太空授课的王楠,今年也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加入了航天队伍……多年后,或许也会有更多小观众成为我国航天事业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太空课堂是一场面向所有人的公开展演。它帮助人们形成对宇宙空间更加感性的认知,增强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理解与认同,向世界展示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速度与力量。太空授课并非简单地把课堂搬上太空,要确保航天员安全平稳地展示太空实验,确保天地互动即时流畅,对航天和通信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今的太空课堂比八年前宽敞了许多,让航天员能够演示更多精彩实验,这也源于我国宇宙空间站建设稳步发展。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短期停留到长期驻留,从“北斗”指路到“嫦娥”奔月,从“天问”探火到“天宫”初显,中国的航天事业不断实现跨越式前进,在太空探索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太空育种、生物医药研发、清洁能源开发等大量空间科研成果正在反哺社会生产生活。这些成就离不开我国综合国力的坚实保障,离不开无数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离不开社会各界对航天事业的大力支持。我们要把太空资产放在国家战略资产的高度上,推动航天事业持续向前发展,为人类和平开发利用太空作出中国贡献。
航天员进驻中国空间站并实现太空授课是航天事业的高光,同样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中国“慧眼号”卫星测量到宇宙最强磁场,“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使我国成为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雪龙2”号首航南极,5G商用加速布局,青藏科考捷报频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科技在病毒溯源、疾病救治、疫苗和药物研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我们要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向科技强国、科技强省目标迈进。我们要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断壮大科研队伍;要弘扬科学家精神,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引导科研人员向科技广度和深度进军;要让科普的方式方法与时俱进,重视未成年人科学兴趣培养,鼓励更多年轻人勇攀科学高峰。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当夜晚来临时,如果有更多人抬起头仰望星空,那么这场太空课堂的意义就已经有所显现。让我们携手共进,弘扬伟大载人航天精神,在全社会培育促进航天等科技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舆论氛围,汇聚起建设科技强国的磅礴力量,让梦想在浩瀚太空中绽放。
南方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