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有很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和产品,如该市的英西峰林、洞天奇观、洞温泉、茶园风光以及英石、红茶、笋竹、砂糖桔等。随着该市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的“英德样本”成了一张令人振奋、新的亮丽名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英德市在开展扶贫工作中,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抓手、以重点区域的推进为抓手,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高质量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文明工作。目前,全市共计有超过4.1万相对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占贫困人口总数的95.71%,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19.49元,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916.93元。在2018年度省扶贫开发成效考核中,英德排名清远市前列。乡村文明工作成效明显。
突出党建引领,为打赢攻坚战提供组织保证
英德地处粤北山区,是一个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了较大比重,脱贫攻坚任务注定艰巨。
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该市深刻认识到,要打赢脱贫攻坚战,首先要抓好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强组织,突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建对脱贫攻坚的旗帜引领作用,英德有相对贫困村78个,贫困群众43319名。
近年来,该市以“支部建到村组、自治沉到村落、服务下到村里”为目标,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和农村公共服务“三个重心下移”,通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有效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目前,该市在行政村一级设立党(总)支256个,在村民小组(自然村)一级单独或联合设立党支部1066个,把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工作任务细化和量化为驻村干部的管理、贫困村党支部建设、党员参与脱贫攻坚等多项指标,并将脱贫成效纳入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政绩考核。
为让镇(街)落实好责任,该市持续选优配强镇(街)工作队伍,24个镇(街)党政主要领导全部具有2年以上基层领导工作经历,317名班子成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占55.2%;平均年龄45岁,35岁以下占7.3%;累计在市直单位选拔24名优秀年轻干部、10名行政村党总支部书记和14名镇(街)事业站所负责人充实镇(街)领导班子;为镇(街)机关补充年轻大学生220人。
在村“两委”换届中,78条贫困村的5名支部书记和84名村“两委”干部被调整,一批致富带头人、回乡大学生、退伍军人当选为村“两委”干部。此外,该市还为78条贫困村聘请了76名专职和2名兼职的扶贫专干(系统操作员)。
村党组织这个“大本营”建强了,村“两委”干部这支“排头兵”建好了,脱贫攻坚的红色引擎点燃了,党的旗帜在贫困村高高飘扬。
连樟村是英德市连江口镇唯一的省定相对贫困村,近年来,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村党总支部创新“党建+美丽乡村建设”、“党建+产业发展”等内容,实现从省定贫困村到宜居宜业新农村的蝶变,引发党中央、省和清远市委主要领导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参观学习。
乡村振兴发展如何破题?连樟村的探索是:强化党的领导,激活乡村内源核变;深化农村市场化探索,推动要素资源“上山下乡”;唤醒“沉睡”土地,短板向“潜力板”转变。
连樟村位于英德市连江口镇东南部。村里山多地少,人均水田不足半亩,集体经济匮乏,长期处于贫困之中。2016年,连樟村党总支部被列入英德市重点整顿的“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也被核定为省定贫困村。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连樟村党总支部树立“党建+X”的工作理念。2017年村级“两委”换届中,该村党总支部提前谋划、选优配强了村“两委”班子,并推选年轻退伍军人陆飞红担任“头雁”。自此,连樟村的乡亲们有了拿主意的主心骨、拉家常的贴心人。
在村党总支部的领导下,借助扶贫工作队和碧桂园的帮扶力量,连樟村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全村开展新农村建设。沙土路变成水泥路、贫困户新楼房悄然崛起、杂草荒地成为休闲公园、拥堵的河道有了小桥流水的乡韵……
贫困户的就业有了基本的保障后,又决定重新开发这片“沉睡”的土地。在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下,争取到政策支持资金以及碧桂园集团帮扶资金,集体租赁承包麻竹笋山林146亩,分给8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生产管理,同时购买一批麻竹笋苗分给10户有生产需要的贫困户种植,帮助26户贫困户争取到8.29万元的肥料补助,积极搞好麻竹笋种植。
麻竹笋成为了连樟村贫困户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该村还计划借助有关企业的力量,打造一个麻竹笋加工厂,利用深加工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此外,连樟村还引进广东平甫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有限公司,在中心村后龙山租赁山林,投资建设灵芝公园(仙草公园),利用山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带动特色产业及生态旅游发展。唤醒“沉睡”的土地,有力地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连樟村的发展短板正不断变成“潜力板”。该村还引进外商在连樟村委会旁,建起了一间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扶贫工厂。利用闲置的校舍建起了一间玩具厂。让当地的贫困群众就地就业。
在玩具加工厂上班的贫困户李彩均说,“一个月可挣到2500元左右,收入比以前耕田多了好几倍。”
九龙镇河头村位于英德市西南面的石灰岩地区,下辖15个村民小组共557户2479人,有贫困户59户189人。全村共有党员60名,设1个村党总支部和2个村民小组党支部。河头村在帮扶单位和九龙镇党委的领导下,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目前,河头村大力发展“造血”型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带动集体增收和村民脱贫取得效好成效,2017年获得了“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和“全国文明村”的荣誉。
该镇寨背村党总支通过开设“党员建言献策箱”,征集“迫切需要党组织解决的一件事”以及“所在村小组、贫困户急需解决的三件事”,形成《寨背村民生工程项目库》,彻实解决了村中的生产用水、生活用水、道路硬底化等问题。石灰铺镇乌坑村等多个贫困村党组织主导成立专业合作社,统筹财政帮扶资金,通过入股种植企业、建设种植基地等形式运作收益,帮助村民获得分红和租金收入。该市横石塘镇龙华村以及浛洸镇鱼咀村被打造为全市的党建促扶贫示范村。
村党组织在基层组织和一切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78个贫困村的党组织充分发挥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作用。
同时,充分发挥扶贫干部的“主旗手”作用。2016年,省直、中直单位、广州市、清远市及英德市共选派78名优秀党员干部到贫困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英德市从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181名优秀党员干部驻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通过每年轮训“第一书记”和出台管理、考核和激励办法,扶贫干部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
横石塘镇龙华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罗定迎驻村后,严格规范党总支部班子运行,激发党员领富带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争取了2600多万元改善村民出行难、饮水不安全、通讯信号弱、供电不稳定、河水内涝等民生问题。
对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涌现出的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该市通过发函或者通报表扬的形式向所在单位推荐,并为他们预留提拔使用的空间,提拔3名扶贫一线的干部为副科级领导。
市四套班子实行“分片挂镇包村”工作机制;常委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市委书记每年安排2个月的时间在基层调研,每月听取脱贫攻坚工作汇报……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强有力的举措,全面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使“关键少数”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集中到了基层第一线。
创新模式,多措并举,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实效
着力探索两个“奖补”机制,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
一方面是率先探索“产业奖补、就业奖补”机制,对完成种植或养殖项目达到一定规模的贫困户,给予奖补最高可获得4500元;实现稳定就业的,最高获得3500元。对参与扶贫产业项目实现稳定就业的单户贫困户,最高给予8000元的奖补,共发放的奖补资金6410万元,参与奖补有劳动力贫困户共2.3万户7万人次(其中参与产业奖补的贫困户累计1.3万户4.5万人次、参与就业奖补的贫困户共有约1万户2.52万人次),户均收入提高约2710元。
另一方面,率先探索制定“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新农村建设激励机制,在推进脱贫攻工作中,该市把建设美丽乡村放在首位,坚持“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共同建设美丽家园。由政府负责规划设计、控制标准,把村庄建设工程具体事务交给村党支部、村民理事会等村级组织,各村村民理事会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家长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动员群众筹资投劳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在创建成功并通过验收后,及时向各创建村兑现美丽乡村奖补资金。由此,群众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大大节省政府“大包大揽”发包工程等环节的时间和费用,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共建共享美丽家园。
目前,英德累计完成了3000多条自然村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成了1229条美丽乡村。
其中九龙镇的活石水村被评为第四批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河头村获评“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和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连江口镇连樟村获得了“中国最美村镇乡风文明奖”。村支部书记官陆飞红还入选了全国脱贫攻坚奖候选人名单。
大力抓好交通基础设的建设,不断改善交通条件,近年来,花大力气实现了村村通,切实解决了农村的出行难问题。一方面是根据村庄基础条件成熟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整洁村”、“示范村”、“特色村”、“生态村”四个梯度标准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并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综合改革、乡村旅游开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精准扶贫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七先七后”(即先农综改后美丽乡村、先规划后设计、先拆危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村里后村外、先环境整治后绿化美化、先村庄建设后政府奖补),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单打独斗、无规无序、不可持续等问题。
创新“百企扶百村”模式,促扶贫大格局进一步完善。通过开展“百企扶百村”活动,动员、组织民营企业和商(协)会结对、村企共建的形式,参与扶贫,结对帮扶。为确保民营企业扶贫资源能精准有效配置到户,该市积极引导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和各村资源特点,通过农业扶贫、捐赠扶贫、就业扶贫等方式帮扶分散贫困户,目前,有121家企业结对帮扶155条分散贫困户所在村,带动28000多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该市九龙镇2016年引进英德市国业旅游公司,成功开发了“农旅结合+精准扶贫”的九龙小镇旅游扶贫产业基地,村民以土地入股,基地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优先聘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通过引进企业帮扶,九龙镇的村民、贫困户不仅享有固定分红,还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真正实现了贫困户稳定脱贫,构建了政企结合的扶贫格局。
创新利益联结模式,促脱贫机制长效化。为保障贫困户收入,巩固脱贫效果,该市还积极探索多种企业、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等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实现多方共赢。九龙镇以“公司+村级党组织+农户”的合作模式,整合流转河头村近1800亩土地,依托九龙丰富的峰林资源,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业,探索形成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从业者”的农村“新三变”模式,既促进了经济发展,又确保了村民收益。又比如该市九龙镇河头村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整合了吴屋村、石下村连片闲置的农田,统一流转给广州雍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公司统筹产业基地建设、运营、管理、营销,规模化种植黄金百香果、鹰嘴桃、红薯等农产品,同时开发采摘体验、观光旅游等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400万元,利润按照“1234”(镇政府10%、村委20%、企业30%、村小组40%)的比例分配,确保农户获得一份土地租金收入、一份务工收入、一份分红收入,惠及建档立卡户52户153人。
连江口镇连樟村还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把整合好的30亩地打造成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在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直接带动约35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增收脱贫。目前,正加大投入,重点发展有规模的果菜茶产业以及林下经济项目,并借助政策支持以及碧桂园集团等的帮扶力量,将大棚蔬菜基地扩大到70多亩,提升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发挥更大的产业扶贫带动作用。该村还了全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典型。英德市委主要领导表示,拟将该村打造成为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和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基地。将连樟所在的连江口镇打造成为全国乡村振兴发展和特色旅游示范镇 。
创新项目管理模式,促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为确保扶贫项目精准投放,该市通过压实“七大责任”,将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在脱贫攻坚“刀刃上”。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项目类别,压实镇村项目谋划主体责任;二是严格程序,压实村,镇,市层层公示责任;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压实市级项目审批主体责任;四是压实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对扶贫项目资金的监督责任;五是开展全市廉政专项监督工作,压实基层一线的自督自查责任;六是设立脱贫攻坚特约监督员,发挥党外人士的督查责任;七是开展扶贫资金绩效评价考核工作,压实主体部门的监管责任。截止2018年底,审议通过了456个项目,涉及资金规模达5.32亿元。其中入库项目共实施240个,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产业类项目,目前产业类项目受益贫困户覆盖该市24个镇街,预计带动户年均增收2500多元;二是基础设施类项目,目前已大部分完工或者在建中,建成后将极大的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创新深度帮扶模式,促脱贫质量优质化。一方面,充分利用贫困户小额贷款的优惠政策,与银行及企业之间探索创新“企业+金融+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帮扶模式,通过发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成立合作社,集中贫困户小额贷款金额,以合作社的名义租赁种养企业的经营权。并通过合作社委托企业代种代养形式,按照不低于保底收益的标准增加贫困收入(一般是每户贷款5万元,按不低于8%收益每户增收4000元)。
目前,分别获省农商行、省邮储银行授信3000万元和2000万元额度。本地企业八百秀才、英州红、正邦集团、锦潭小镇等也积极参与该扶贫模式,解决了400多户脱贫质量不高不稳的贫困户脱贫问题。
另一方面,结合贫困发生原因主要集中在因病、因残、因学、因缺劳力、因意外事故等,英德积极创新深度帮扶办法,制订了针对贫困人口从医、食、住、行、教等方面的一揽子综合保险方案,通过保险功能与扶贫工作相结合的方式,以“医疗保险、农业保险、住房保险、意外保险、教育补助”的补充保险,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除五保户外)在脱贫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风险提供全面的保险保障,建立保险与扶贫工作相结合的一揽子综合保障模式,进一步解决贫困人口因灾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提高脱贫质量。按照目前英德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除五保户)13134户计算,每户每年282元保费标准,预计总保费370.38万元,全部由广东扶贫济困日善款拨付,加大对贫困户日常生产生活保障。
打好“六张牌”,推动实现乡村文明嬗变
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英德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紧紧围绕乡风文明“六好”和13个“一”,逐渐构建出集文化凝聚地、乡风承载点、教育集散区、形象展示带为一体的乡风文明建设景观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撑,让更多乡村实现文明嬗变。
该市将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两个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用“育”的方式、“化”的手段,移之以情、易之以理、管之以法,促其化入人心、融入生活。通过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乡风文明程度和村民文明素养实现了质的提升,村民幸福感得到显著增强。
英德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着力打好“组织建设、氛围营造、人居环境、活动阵地、主题特色和典型示范”六张牌,树起乡风文明“风向标”,挖掘乡风文明“生力军”,走乡风文明“善领”之路。
该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挖提炼乡村历史和传统文化,修订完善了符合乡村实际、操作性强的村规民约;以姓氏家族为单位建立了家规家训。通过“传家规、立家训、扬家风”系列活动,文化祠堂、家风文化墙等特色载体,抓好优秀家风家训宣传教育,让好家风成为代代相传的良性循环。此外,注重打造“一村一特色”,建成了九龙镇湴田村“和”文化、山蕉坪村“礼”文化、活石水村“福”文化等乡风文明特色品牌,建成九龙镇农耕文化大观园、山蕉坪村文化长廊、西牛镇花田村农耕文化展馆等一批乡村特色文化阵地,打造九龙镇美丽乡村联欢晚会、大湾镇“火麒麟”、石牯塘镇“白糍节”、西牛镇“客家鸡公狮”等一批民俗文化特色品牌,多元化凸显英洲文化独特风韵。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该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突出抓好农村乡风民风、人居环境和文化生活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文明镇、文明村创建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际、融入农民生产生活,融入乡村景观建设。乡村文明建设实行三步走:立规矩、养习惯、育文明。同时,以这三步来激活'农村三变'。”培养一支乡村新闻班队伍,加大乡村振兴和乡村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并通过镇村党员干部、新乡贤、农村能人等,带头开展文明倡导和文明实践行动,通过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活动广泛传播十二条、践行十二条。
该市九龙镇大陂村山蕉坪村原本是一个环境脏乱差的贫穷村庄,近年,该村重点打造“礼”文化,注重以知礼、明礼、行礼、崇礼、尚礼“五礼”教育村民,提升了村民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境界。村民在村理事会的积极配合发动宣传下,全体村民同意无偿让出拟建道路经过的土地(约20亩),有些村民甚至主动清理土地杂物以便施工,成功推进了金山旅游大道(连接线公路金鸡至山蕉坪段)及新农村连片示范项目入口广场的建设。该村还自发掀起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潮。通过整合普惠性财政涉农资金、村民集资、自愿捐款和发动村民筹工筹劳等多种方式,累计投入资金131万元改善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完成人居环境整治后,该村利用新的资源优势,成功引入一家旅游开发公司落户投资开发乡村旅游,规划打造集民宿、采摘园区和农家乐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区,村集体以80亩土地入股与企业合作,村民凭土地股份均分集体红利。为村集体年经济收入创收20万元,村民通过在企业务工,人均年收入预计可增加到2万元。
九龙镇塘坑村委会活石水罗屋村建村300多年,保留有古炮台、古炮楼、客家古祠堂等历史建筑,于2016年底被评为清远市第一条“生态村”;2017年1月被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部评为第四批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
活石水村民总结了“五福”村训,要求村民学会宽容、舍得、崇德、勤劳、孝顺,认为宽容有福、舍得是福、崇德致福、勤劳得福、孝顺积福,建成了“迎福长廊”、迎福亭、“十二生肖”墙、“福园”、“百福堤”等福文化主题公共设施,以进一步教化村民和后人。2016年村理事会组织村民捐款和投工出力,为80多岁独自抚养孙子的孤寡老人陈亚姐建成一栋两层半的楼房,凝聚了所有村民的爱心和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