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十九部门发布了《“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
根据《规划》,到2025年,我国中小企业人均营业收入增长18%以上。规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0%以上,专利申请数年均增长10%以上,有效发明专利数年均增长15%以上。推动形成一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2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10个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实力强、服务效果突出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表示,本次《规划》是第一次以多部门联发的形式发布,将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作为“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两个基本原则,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融入到国家发展大局之中。
“促进融资”列为重点工程
相较于“十三五”,本次《规划》着重强调了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作用。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中小企业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韧性、就业韧性的重要支撑,新形势下要承担起更多新重要使命,成为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的主力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有力支撑,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重要力量,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针对中小微企业提出,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规划》也提出,对中小企业而言,当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有效缓解,融资促进措施有待进一步创新和落实,并将“中小企业融资促进”列为重点工程。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王岩琴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针对短期问题,重在落实落细现有助企惠企政策,继续实施好行之有效的财税和金融政策,特别是落实好近期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等组合政策。同时,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研究部分惠企政策到期后的接续政策,推动各地出台具有地方特色的细化政策措施。
21世纪经济报道注意到,今年3月24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进一步延至今年底。当前,这两项政策工具即将到期。
12月15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则要求,进一步采取市场化方式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从2022年起到2023年6月底,人民银行对地方法人银行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按余额增量的1%提供资金,鼓励增加普惠小微贷款。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国内跨周期、逆周期政策需保持灵活适度,但目前国内经济面临较复杂内外环境,政策需要平衡稳增长、防风险与促改革,要求政策适度、精准、有效,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制造业等实体经济薄弱环节支持力度,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等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保市场主体,支持内需稳步恢复。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王海林在当日新闻发布会上也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提高间接融资供给质量,促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完善和发挥好上海、深圳、北京三个证券交易所及新三板的功能和作用,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并探索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请在新三板挂牌开辟绿色通道。
以创新与绿色发展为基本原则
梁志峰强调,本次《规划》将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作为“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两个基本原则,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将“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作为总目标,推动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坚持绿色集约,则是将中小企业绿色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推动中小企业绿色化改造,发展循环经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在创新发展方面,《规划》提出,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体系和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快培育主营业务突出、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推动向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明确要瞄准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新型材料等前沿必争领域,发挥中小企业机动灵活、单点深入的优势,培育一批瞪羚企业和创新“尖兵”,加强前沿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抢占未来新兴产业的制高点。
“瞪羚”企业便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代表,凭借着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等特点,日渐在我国完善创新体系、重塑产业优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为产业生态集群中跑得较快的企业,我们有必要将它们精准识别出来,通过更好的政策去加大扶持培育力度,让这些企业快速发展起来。”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罗仲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中小企业难以仅靠自身跨越“死亡谷”,扶持政策与创新氛围尤为关键,必须通过培育明星企业、树立创新典范,进而带动更多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在绿色发展方面,《规划》提出,支持中小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中小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为中小企业提供能源审计、能效评估、能源监测、技术咨询等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孙文凯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当前的碳排放和能效监控更多集中于大型企业,还没有关于中小微企业碳排放的数据库建设。由于对设备专业、市场细分、改造成本过高,很多中小微企业的绿色发展创新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他表示,以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动中小企业集聚化,从而降低企业的改造成本与碳排放监测难度,将是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有关绿色补贴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更容易在集聚效应下实现效益最大化。
“这不仅仅限于绿色发展,想要让创新成果落地,同样需要加速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的协同配套和融通发展,加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企业数字化改造,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融合与重塑。” 孙文凯认为,未来还需要鼓励发展部分中介机构与平台来促进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沟通连接,可以尝试将一些小企业的需求联合打包,由政府、中介送到大企业和科研机构去进行测试。
工信部中小企业局一级巡视员叶定达表示,“十四五”期间将支持各地根据产业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培育形成一批主导产业聚焦、协同效应突出、公共服务完善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动集群创新、数字化、绿色化、开放合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带动区域经济不断壮大,助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叶定达指出,后续还将从助推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升级三个方面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贯彻落实《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到2022年底,组织100家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为10万家以上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推动10万家中小企业业务“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