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戴钢在国新办科技创新有关进展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珠三角9市的研发支出预计超过36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预计3.7%,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7万家,专利授权量预计达到7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预计超过10万件。
珠三角城市群作为广东省科技创新高地,在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上延续了快速增长的态势。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珠三角地区已公布R&D(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数据的6座城市进行了梳理,2021年,深圳R&D经费投入强度首次“破5”,达5.46%;东莞R&D经费投入强度由3.06%增长至3.54%,表现较为突出;惠州2021年R&D经费投入强度增长超1个百分点,由2.05%增长至3.1%。此外,珠海、广州、佛山均稳中有进,向“十四五”目标靠近。
步入2022年,珠三角城市均就提升科技创新力作出新的部署,从各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科技创新关键词。东莞、佛山等制造业强市聚焦制造业转型,探索先进制造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此外,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被频繁提及,深度对接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成为珠三角城市提升科创水平,融入大湾区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深圳首“破5”,东莞增势强劲
纵观广东全省,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持续维持领跑优势。
据广东省统计局数据,“十三五”期间,深圳R&D经费增长106.3%,位列全国第三。2021年,深圳R&D经费投入强度首次“破5”,达到5.46%。
近年来,深圳诞生出一大批科技创新企业,华为、大疆、腾讯等企业更是成长为世界级创新型企业。2021年,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2万家,对比2016年的8037家,翻了一倍有余。此外,深圳已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9家,拥有各级各类创新载体超过2000家。
一系列数据皆能看出,深圳科技创新能力在发展中不断提升,成为当之无愧的全国科创第一梯队。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的特点在于研发经费一大部分都流向企业,这说明深圳的科研更加市场化,能够更好地与市场主体的发展需求相匹配,这也解释了为何深圳能连续多年在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上蝉联全国第一。
东莞2021年科技创新成绩也十分突出。2019-2021年,东莞R&D经费投入强度实现2.36%、3.06%到3.54%的跃升,增长势头强劲。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汪兴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东莞近年来在科创领域的变化与几个重要事件有关,分别是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发展迈入新阶段,位于东莞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启动,以及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的联动布局。此外,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的进驻,也符合东莞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方向,为东莞的科技创新提供动能。
值得一提的是,惠州R&D经费投入强度在2021年实现由2.05%到3.1%的跨越,增长近1个百分点。随着两大科学装置、先进能源省实验室等重大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先后启动建设,惠州在基础科学、产业技术创新应用等方面的能力有较大跃升。去年以来,惠州陆续修订了一批创新政策,并增加了扶持的门类和力度。此外,惠州已实现市级以上孵化器县(区)全覆盖,为创新型企业培育提供强大的支撑。
2021年,广州R&D经费投入强度为3.15%。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广州各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出现差异,但并不能因此断定广州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广州黄埔区2021年研发投入强度超5.7%,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是广州首个研发投入强度破5%的区域。
共同聚焦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
步入2022年,各地陆续公布新的发展目标。在科技创新方面,珠三角城市不约而同聚焦新兴产业发展。
广州提出,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壮大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五大新兴优势产业。佛山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发展新引擎。东莞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25%。珠海提出,聚焦集成电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精细化工、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
戴钢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珠三角新兴产业引领能力大幅提升,其中深圳、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快速发展,通过集聚创新资源,打造国际技术转移枢纽,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
东莞、佛山、惠州等地将制造业领域的科技创新视为未来的发展重点。东莞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佛山提出,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规模居全国前列,规模以上工业80%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
林江表示,东莞如今认识到靠加工制造无法实现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必须要走科技创新这一条路径。东莞制造业民营企业众多,如果充分利用民间资金丰富的优势,调动制造业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将很好地推动东莞科技创新发展。
同为制造业强市,佛山又应如何在科技创新上实现突围?汪兴云认为,从产业格局来看,佛山地处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目前最大的科技创新空间在于制造业转型,佛山布局的季华实验室就是围绕制造业领域进行科技创新,这是佛山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
据了解,佛山季华实验室二期工程预计在今年10月底前全部建设完成,实验室将持续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布局重大创新平台,如开展信息装备产业园建设规划、建设国家级半导体零部件与装备中心等。
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各地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被频繁提及。
珠海提出建设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沿线重要节点城市,探索“横琴政策+珠海空间”发展新机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澳珠极点建设。惠州提出主动承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资源外溢。佛山则提出深度对接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
林江认为,科技创新走廊的主要作用是链接和发挥各个地市在科技创新各环节的优势,从原创研发、应用研发再到市场推广,粤港澳大湾区各市都有不同的优势禀赋,关键在于未来能否形成要素的流通。
“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不仅能促进城市间科技创新要素的互动流通,推动提升珠三角科技创新水平,也是在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打下基础。”林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