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南方网> 新闻 > 广东精选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咖们让人文湾区更富想象力

2023-06-08 22:09 来源:GDToday 张诗雨

2023 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建设人文湾区分论坛

  6月8日,在深圳举办的2023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建设人文湾区分论坛上,多位重量级嘉宾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发展进行主旨发言,频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多元思路,让人文湾区更富想象力。

  邵宗海:中华文化将全世界中国人紧紧结合在一起

邵宗海

  “无论身处内地、香港或台湾地区,我没有感到任何隔阂,非常亲切。”生于内地,成长在香港,其后又赴台湾地区求学,澳门理工大学名誉教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社科院原院长邵宗海在发言中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分享自己对海峡两岸文化融合的感想。他在发言中感叹,虽然自己曾走访中国许多地方,但他深感祖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文化各异,因此觉得自己未知的还有很多。“所以我总是想让岛内的年轻人再多了解一点大陆的情况。”邵宗海对GDToday记者说。

  上世纪70年代,完成在美国的学业之后,阔别家乡多年的邵宗海,迫不及待要回到中国大陆看看,“因为这里是我从小生活的地方”。他在发言结尾动情地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让大家看到,中华文化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实际上,五千年来,中华文化一直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看到如今日益强大的祖国,邵宗海深有感触,“现在有越来越多台湾学生毕业后来大陆寻求发展,在发展机遇方面已经让年轻人感到有了发展的机会,这对年轻人的发展是有利的。”

  郑培凯:多元文化的前景是融合,而非对抗

郑培凯

  “多元文化的前景,应当是融合,而非对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集古学社社长、团结香港基金学术顾问郑培凯在发言中开宗明义指出,从五千年前开始,融合就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主流。唐代以后,随着中原文化对岭南的影响不断加深,这种特征也深刻影响到岭南文化。他同时在发言中强调了汉字对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虽然各个地区的方言各不相同,但我们都使用汉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血脉,凝聚了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有汉字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乡。”

  郑培凯在发言中特别提到,港澳台地区很有可能在中华文明未来的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香港、澳门与西方的接触比较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关键是如何利用多元文化的资源,为中华文化未来的发展摸索出一个新的体系”。他建议,湾区各地可设立“大湾区多元文化发展基地”,广邀学者艺术家进驻。他进一步表示,大湾区城市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助力多元文化融合发展。

  陈春声: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血脉相连

陈春声

  “岭南的地域认同,始终是与国家认同联系在一起的。”中山大学党委书记、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院长陈春声在发言中首先从历史源流回顾岭南文化的发展过程。随着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日益密切,岭南人越来越强调自己作为中原人后代的身份。

  他认为,尽管岭南地区存在不同文化族群,但今天都已成为承载岭南文化的主体。他强调,岭南的地域认同始终同国家认同联系在一起。“当我们表达自己的地域性与人群特性时,骨子里其实是强调自己具有基于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具有优越性的身份,表达出鲜明的‘中国性’,不管是基于三大方言群的身份建构还是广东文化建构,都是如此。正如近代著名岭南学者简又文所称的,所谓‘广东的文化’,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中国文化在广东’。”

  “粤港澳三地原本就同根同源、血脉相连。”陈春声表示,岭南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同人群不同传统交流、互动、融合的过程,大湾区的历史发展,自然也会成为这个过程的体现形式。他建议,大湾区应利用同一种地域文化的宝贵资源,做好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融合,进而用文化融合促进人心相通,推动大湾区更深入地一体化。“岭南文化是粤港澳地区共同的历史文化基础,这些根本特点并未改变。”

  蒋述卓:“大湾区文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蒋述卓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以“在中国式现代化诉求中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艺的融合与发展”为题,论述了“大湾区文艺”的新时代内涵。他认为,“大湾区文艺”是承接岭南近代对现代化追求精神与魂魄,又具有新时代对中国式现代化诉求的文艺,是富有生产性的、富有召唤性的文艺新形态,它着眼于构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特质。

  他提到,可以从五个方面进一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诉求当中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艺的融合与发展。例如,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和表现大湾区公正有序的创业环境。“大湾区的影视作品中常常体现维持公平公正的法治社会的重要性,这是我们的共识,未来也有继续加强。”

  蒋述卓还建议,可以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创造大湾区的生态文明。“如今大湾区的地理视角是指向海洋的,我们要站在更宏阔的视野,来审视大湾区文艺的存在与未来路向。”

  潘耀明:香港是开放的窗口,是文化之桥

潘耀明

  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委会顾问 、香港作家联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香港会员分会会长、《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多重身份映射出潘耀明数十年来对香港文化发展的关切和深度参与。十岁随家人从内地赴港,中学毕业后进入报界,而后筹建香港三联书店编辑出版部,参加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活动,攻读纽约大学出版、杂志学专业,1991年接掌金庸亲自创办的《明报月刊》……潘耀明用自身经历演绎着香港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他在发言中指出,香港是一扇开放的窗口,可以自由的吸收东南西北风,与此同时,香港也是一座娇小玲珑的文化之桥,中国通过它可以走向世界。一直以来,潘耀明在推动建设文化大湾区方面不遗余力,参与组织不少大湾区相关的文学峰会、高端论坛,其中包括2019年在广州成立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2022年6月开启的“大湾区文学征文奖”活动,以及2022年7月在香港创刊《明报·明月湾区》等。潘耀明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以经济为发端,而文化体现出软实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文艺是国民精神迸发的火花,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所以今天提出文化大湾区的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吴志良: 塑造人文湾区归根结底是文化重构的过程

吴志良

  “港澳不仅完整保存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基因,并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巨大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第十四届政协全国委员,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在发言中特别强调,“一国两制”是人文湾区的最大特色,是中华文明延续性、创造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生动写照,是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推动力。

  不过,他也认为,一些历史因素增加了塑造人文湾区共同精神家园的难度,“港澳和内地9个城市的发展程度不一样,各自拥有不同的人文资源,也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整体与局部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困难。”但他相信,塑造人文湾区归根结底是文化重构的过程,会在新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经验和情感共鸣,“关键在于我们要有共同的认知、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意志,共同的愿景,保持开放、互动、协作、共赢的心态。”

  他指出,粤港澳在文化上合作空间巨大。从历史古迹的保护、文博机构的联动、图书馆资源的连通、高等学校学科的互认到影视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共同制作等方面都有助于夯实湾区的人文基础,深化湾区的人文内涵,丰富湾区的人文精神。“未来需要更多项目和活动的带动和充实,也需要更多的经验机制和模式的创新。”吴志良说。

  GDToday记者 张诗雨

编辑:王璐瑶   责任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