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医宇(左)在武汉市汉口医院病房开展诊疗。受访者供图
从武汉回到广东一周了,休整期间的广东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专家邓医宇却没停下来——总结救治经验、参与海外交流。3月27日,他与远在美国华盛顿的同行连线,分享在武汉战斗两个月的心得。
邓医宇是土生土长的湖北人,高中时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医宇”,立下从医的志向。这次支援家乡,他报名时毫不犹豫:“我一定要去!”作为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他在提高汉口医院救治效率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是湖北人,一定要去”
“现在需要重症医学科专家组队到武汉支援抗击新冠肺炎,有意者请报名!”1月24日年三十15时收到医院信息,邓医宇的第一反应是“我一定要去!”
“理由很简单,我是湖北人。”邓医宇的家乡在湖北孝感。1992年起,他曾在武汉学习、工作长达11年,“我义不容辞。”
邓医宇通过微信报了名后,又打电话给科室总支部书记程剑英,要求一定要派他去。广东省人民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共18人,邓医宇任领队。
小时候,邓医宇的父亲希望他长大成为一名教师,但邓医宇有不同的打算。高中时,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医宇”,希望诊治不同的病人,每天都有新的挑战。
在武汉,他的确遇到了不少挑战。第一批广东医疗队对口支援武汉市汉口医院,接管呼吸科六病区,患者多、病情重,很多病人因为缺氧痛苦地呻吟。“从医25年,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邓医宇说。
值完第一个班后,邓医宇与专家组讨论,得出用“制氧机+氧气罐”加强氧供的共识。被称作“大炮筒”的氧气罐如今已是“文物”,广东医疗队想尽办法筹集到50个“大炮筒”,让不少患者的病情迎来转机。
在疫情防控最艰难的时期,床位很紧张。有专家认为患者两次核酸检测阴性便可出院,但邓医宇坚持认为还要将症状缓解、肺部CT改善作为重要参考,“有的病人‘双阴’后,气促症状没有改善,肺部炎症还在进展,出院后风险非常高。”
事实证明,邓医宇的判断是正确的,此后国家版诊疗方案对出院标准作出明确规定,便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
“看他们稚嫩的脸,倍感压力”
“邓主任有担当,就像我们可爱可敬的大哥一样。”第一批广东医疗队队员、广东省人民医院护士陈丽芳评价说。
在队友眼中,邓医宇雷厉风行、说干就干。无论是扛“大炮筒”,还是临床问诊调整治疗方案,邓医宇一进病房就停不下来。
作为领队,他时时将队员安全挂在心上。“有些护士才20多岁,看到他们稚嫩的脸庞,我倍感压力,若出事无法向他们父母交代。”邓医宇在日记中写道。
有队员初期紧张焦虑甚至失眠,作为前线临时党支部书记,他通过开展党组织生活,请大家分享个人防护与救治经验,让队员做到心中有底、不慌乱;有队员遇到小孩生病、烫伤等家庭问题,他做好安慰开导,并协调后方做好保障。
“他总是说要把我们平平安安地带回来,他做到了。”陈丽芳说。
南方日报记者 卞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