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强信心 稳预期 促发展丨聚势而上,乘风而起!广东经济“蓝色引擎”动能澎湃

2023-11-10 20:54 来源:南方网

  【开栏语】

  中国是海洋大国。广东是海洋大省,拥有全国最长的大陆海岸线,以及分布在广阔海域上的1963个岛屿。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6月召开的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要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

  沿着领袖嘱托的蔚蓝坐标,满载勇立潮头的信心荣光,今年以来,广东各地开辟出一条又一条向海图强、依海而兴的“航线”,共同鼓起落实海洋强省战略的“风帆”,为广东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增添“蓝色动力”。

  为了深入展现新时代“海上新广东”故事,更好地强信心、稳预期、促发展,10月30日至11月5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南方新闻网GDToday新闻网承办的“向海图强看广东”大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将联合100多名中央和省市重点网络媒体记者以及相关海洋经济领域专家学者、知名网络达人、自媒体创作者等,分东、西、中三条线路探访调研广东14个沿海城市。南方日报、南方网、南方+、粤学习客户端即日起推出“强信心 稳预期 促发展”系列报道之“向海图强·广东观察”,敬请垂注。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南方新闻网、GDToday新闻网承办的“向海图强看广东”大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圆满举行。

  由央媒、省内外媒体、境外媒体以及专家、大V等组成超100人的采访团,在7天时间内深入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惠州、汕尾、东莞、中山、江门、阳江、湛江、茂名、潮州、揭阳14个地市,走进养殖企业、装备制造企业、码头港口、海上新能源项目、文旅综合项目、科研实验室等70余个点位,行程共跨越4000公里海岸线。

  一声声船只汽笛的鸣响,一幕幕充满活力的场景,一张张产业工人的笑脸……海的文章,大有可为。广东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禀赋,正全面加快海洋强省建设,海洋空间开发格局持续优化,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培育壮大,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正不断提升,成为广东经济的“蓝色动力”。

  推进“百千万

  海洋特色产业强县富村

  11月6日,全省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在茂名市召开。

  省委书记黄坤明强调,要大抓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突出特色发展着力培育县域优势产业,突出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集聚发展加快形成县域产业集群,让县域高质量发展建立在强大的产业基础上。

  当前,广东沿海各县依托独特的海洋资源禀赋,着力打造“粤海粮仓”,已形成了一批向海而兴、因海而富、依海而美的县,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本次走访活动中,有着许多通过发展海洋特色产业实现强县富村的鲜活例子,在广东沿海各地“多点开花”。

  过去两年里,茂名充分利用中国第一滩、晏镜岭得天独厚的滨海生态资源,深度挖掘海洋文化底蕴,传承好心、俚族、疍家、渔商等文化,引入美食、文创、民宿等多种业态,在推动塘霞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打造渔、工、文、旅结合的乡村振兴新样板——疍家墟。目前,塘霞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1年的21670元提高到2022年的23616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12.6万元。

  一直以来,广东特别注重区域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建设,通过认定更多“粤字号”农业品牌,做强特色县域海洋经济。

  在水产养殖方面,广州南沙有着独特的禀赋。地处咸淡水交汇海域,构成了南沙水产品的独特风味和优越品质。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广州南沙渔业产业园出产的优质水产品有南沙青蟹、诚一鲜皖、斑节对虾、鳗鱼、鳜鱼、黄鳍鲷等。2022年,被誉为“蟹中茅台”的南沙青蟹通过知识产权局核准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年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

  在汕尾市红草镇长沙湾南畔的晨洲村,海水与淡水同样在此交汇,微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是天然的“养蚝基地”。因此,晨洲村的村民世代以养蚝为生,肉质鲜美的“晨洲蚝”也声名远扬。

  目前,晨洲村蚝养殖面积已经达到1.8万亩,形成了养殖生产、精深加工、休闲观光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2022年,晨洲村蚝产值达到5.78亿元,同比增长3.2%;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2万元,同比增长6.3%。

  在潮州饶平县海山镇,万佳水产有限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研究所合作,总投资8000万元的花鲈良种场现已引进1000多条花鲈亲鱼进行海水适应性培育。这是广东首个花鲈省级良种场。

  以花鲈良种场为开端,海山镇计划打造水产种苗培育基地,改造海山镇300余家家庭式育苗场,全力打造“广东省海水育苗现代产业园”,争取年可产虾、鱼苗100亿尾,年产值达1.2亿元。

花鲈良种场。

花鲈良种场。

  揭阳惠来县沿海现有鲍苗工厂化养殖场170多家,养殖水体达128万立方米,占地面积约为5000多亩,年产苗量达40多亿粒,成品鲍2000多吨,产值15亿元以上,鲍苗主要销往福建、广东省内等地。

  目前,肉质鲜美的“惠来鲍鱼”已名声在外,鲍鱼产业也已成为当地特色产业,在鲍鱼苗育种、鲍鱼养殖、加工、冷冻贮藏、运输配送等方面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突破“卡脖子”

  重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广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围绕装备制造、种苗培育、养殖生产、加工流通和品牌培育等重点环节,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一项项重大突破。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主导,中山大学牵头建设与管理,围绕海洋环境与资源、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人文与考古三大研究领域,现已布局建设18个创新研究团队,在科学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工程实际应用上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服务国家海洋强国建设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实验室首创智能型无人系统支持母船、发展新一代地球系统模式、厘清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容量、发展海底智慧光缆技术、预测预估气候变异、发展“两鱼一虾”绿色健康养殖模式等。

  种苗选育方面,2002年,经科技部立项,恒兴集团在湛江东海岛投资建设“863基地”。该项目总投资2.2亿元,是集种苗、水产饲料、养殖、动保等为一体的综合研发平台,主要品种包括南美白对虾、红螯螯虾、金鲳鱼、石斑鱼、军曹鱼、马友鱼等。

  长期以来,基地开展南美白对虾选育工作,联合中山大学,以抗对虾白斑综合病毒(WSSV)为选育方向,经过1代群体选育和5代家系选育,获得首个国家认定的南美白对虾抗病品种“中兴1号”,填补了中国南美白对虾的种虾空白,破解种虾受制于国外的“卡脖子”难题。

  海洋装备研发制造方面同样有着新突破。在江门,全球最大的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四航永兴”号成功建造。得益于其吃水浅的特性,“四航永兴”号不仅能满足全球各大洋间的调遣运输需求,更能到达大型驳船不能深入的浅港和河口进行作业。

“四航永兴”号船舰。张琪达 摄

“四航永兴”号船舰。张琪达 摄

  在东莞麻涌镇,广东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成功建造“南鲲”号,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标志着我国兆瓦级波浪能发电技术正式进入工程应用阶段。该装置可将波浪能转为电能,满负荷的条件下每天可发电2.4万度,相当于3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量,被誉为“海上充电宝”。由于技术过硬,广东中远海运重工的船舶修理改装业务逐年增长,客户遍布东南亚及欧美地区。

  布局“港产城”

  临港优质项目快速集聚

  港口不仅在对外贸易中起“通道作用”,如今,广东临港产业聚集效应也愈加凸显。大城见大港,在“向海图强”已成共识的当下,广东各沿海城市越来越重视“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

  在深汕合作区,“港产城”模式促进比亚迪与深圳港强强联合,加快国产新能源汽车“出海”。深圳在全国首推的“大湾区组合港”模式,现已开通线路30条,覆盖大湾区近90%城市,助力大湾区产业链以及供应链的畅通稳定,也提升了深圳港国际中转港和全球枢纽港地位。

  茂名吉达港区海面湛蓝,非常宁静。这里是茂名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茂名市发展临港产业的重要依托,是茂名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的重要支撑。

  以绿色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主骨架”,一座现代化绿色化工产业园在该港区崛起。产业园内,东华能源(茂名)项目计划总投资1000亿元,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总投资400亿元,以“丙烷—丙烯—聚丙烯”产业链为主线,发展以聚丙烯、碳纤维、复合材料为核心的特性新材料产业,致力打造全球最大的聚丙烯基地。

  聚丙烯产品应用场景广泛,包括建材、家居、汽车、航空、航天、食品、母婴产品、医药行业应用等。目前,该项目生产的聚丙烯很多牌号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惠州大亚湾石油化学工业区,极佳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石油化工企业来这里“落户”。目前,该工业区已聚集13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5家化工企业,实现炼油2200万吨/年、乙烯22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炼化一体化规模位居全国前列。2022年,石化区实现产值2425亿元,同比增长28.1%。

  阳江闸坡国家级中心渔港面积1.4平方公里,目前渔船容量达1500艘,每年渔船进港量1.5万次,每年水产品交易量8万吨,交易额为10亿元。接下来,闸坡渔港将进一步升级改造为世界级渔港。

  近年来,阳江加快推动渔港建设,培育一批冷链物流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冷链物流仓储保障基地,建设海洋牧场陆基产业配套产业园,着力完善渔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设施,扎实推进渔港升级和港池航道疏浚项目建设,构建饲料加工、仓储物流、岸基港口码头、养殖装备制造维修等一体化的陆基保障体系。

阳江闸坡国家级中心渔港。张琪达 摄

阳江闸坡国家级中心渔港。张琪达 摄

  绘就“绿画卷”

  海洋经济绿色转型发展

  当前,广东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扎实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绿色日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和澎湃动能。绿色养殖、绿色能源、绿色制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加快打造。

  湛江麻章区现有红树林面积2115.19公顷,是我国大陆海岸红树林种类最多的地区之一。麻章区湖光镇党委书记黄志超介绍,今年,湛江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获得中央资金支持3亿元,接下来将用好这部分资金,把红树林的面积进一步扩大,进一步做好红树林种植,将这片红树林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它。

  他还提到,红树林有重大的海洋生态价值,对当地养殖有较大促进作用。村民一致希望把红树林保护好,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通过林下经济推动当地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在中山,明阳企业自主研发设计的“导管架风机+网箱”风渔融合一体化装备在明阳阳江青洲四海上风电场投入运行,以风机导管架为支撑平台,配置高性能网衣系统及智能化养殖系统,形成集海上风力发电、深远海养殖于一体的“风渔”融合智能化装备,可有效提高海域资源节约集约化开发水平,降低资源开发成本,提高项目整体收益。其养殖水体约为5000立方米,可养鱼约15万尾,实现深远海养殖无人值守与看护。

  目前,明阳企业已在韩国、日本、菲律宾、越南、巴基斯坦、巴西等30多个国家开展新能源技术合作和业务,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新发展。

“彩虹海”已成为游客来南澳岛旅游的必看景点之一。

“彩虹海”已成为游客来南澳岛旅游的必看景点之一。

  在汕头南澳岛的海面上,五彩斑斓的生态浮球不时随风飘动,远看像彩虹洒落大海,十分浪漫。2020年,南澳县将生蚝养殖场整体更换成五彩生态浮球。它们采用PET材质制成,可阻挡紫外线,将大海编织成广阔斑斓的生蚝养殖场,既提高了生蚝养殖品质,也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出了“一把力”。南澳岛上的这片“彩虹海”也成为了网红景点,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当前,整个南澳岛的生蚝养殖面积则已超2万亩,年产量在3万吨以上,年产值达2.5亿元,是目前广东省最大的规模化生蚝养殖基地。

  总策划:侯小军

  总统筹:金强 张纯青

  策 划:李琳 袁佩如 朱景

  采 写:陈伟峰

  视 频:许萌萌

  执 行:苏若倩 韩薇 曾文宇 欧文恒 刘玉倩 张涵青

  设 计:李江锐 张琪达 杨晨悦 汪婉莹

  校 对:赖玉清

编辑:陈海敏   责任编辑:林涛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