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强调确保猪肉、蔬菜等农副产品供给安全。眼下正值寒冬,每年这个时候,云南、广东、海南等南方省份都有大量新鲜蔬菜销往北方,丰富了北方居民的餐桌。然而,2021年入秋以来,北方各地灾害性天气导致蔬菜上市量有所减少,农资价格上涨,运输流通成本增加,同时个别地区疫情点状散发,眼看春节逐渐临近,北方各地的蔬菜供应现在是什么样的状况呢?来看记者在一线的调查。
进入腊月,北京的最低气温已经降到零下。但在新发地却是热火朝天,辣椒、豆角、玉米,这些北方餐桌常见的蔬菜,一批批正从南方不断运到这个大型批发市场。
实际上,2021年入秋以来北方各地灾害性天气导致蔬菜上市量有所减少,农资价格上涨,运输流通成本增加,同时个别地区疫情点状散发,因此从10月份以后引发了蔬菜价格的普遍上涨。但南菜大量上市,叠加政府免除批发商进场交易费的政策等因素,蔬菜供应逐渐局面得以缓解,新发地的数据显示,蔬菜价格在2021年12月份比11月份下降了8%左右,近日已经接近2020年同期水平。
记者了解到,眼下,每天进入新发地市场的冬储菜约1万吨,其中南菜约占到6成,加上其它新鲜蔬菜,每天进场的南菜总量达到了6500到7000吨。
我国幅原辽阔,气候复杂多样,基于这一特点,经过30余年发展,我国“菜篮子”工程已形成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等优势区域,这些区域因地制宜、协调发展,栽种不同的蔬菜,形成不同的上市档期,有效缓解了中国以前的蔬菜供求矛盾。包括海南、广东、云南等在内的“南菜北运”七大主要省区,每年秋冬季都有大量新鲜蔬菜销往北方,为秋冬季节保价稳供提供有力支撑。
眼前的这700亩马铃薯田,两个多月前才刚刚收割完水稻,而两个月,这片田里收获的马铃薯,将全部用来供应北方市场。稻田冬种马铃薯,这个模式,在当地被称为“稻-稻-薯”。
别看现在郭荣发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在几年前,当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第一次找到郭荣发所在的公司,希望推广这个模式项目技术的时候,郭荣发觉得有点看不懂。
虽然不懂马铃薯,但是郭荣发懂经济账。搞了二十多年水稻种植,每年冬天,他只能眼瞅着湛江四五十万亩的水稻田处于休耕的状态,当地农民没有农事忙碌,农业企业也没有收入。如果在晚造水稻收割后种上优质马铃薯,一年就可实现三熟,他和公司都觉得不妨一试。而且有了政府的牵线搭桥,这位水稻专家很快就迎来了自己的马铃薯老师。
常加建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不甘于传统的“猫冬”,2015年他带着合作社的15个社员,一起来到了湛江,流转了当地的4000亩旱地种上了马铃薯。每年11月份播种,次年的3月份左右就能收获,从而达到错峰上市,这茬收成让他们每个人一年比在东北老家能多挣上3到5万元。当政府找到常加建,希望进行“稻-稻-薯”种植模式的研究和推广的时候,这位马铃薯好手和郭荣发这位水稻专家一拍即合。
2019年3月,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粤黑合作“稻-稻-薯”项目建设联合体成立,正式启动“稻-稻-薯”高效生产模式。但是郭荣发很快发现,因为马铃薯不耐水涝,要在水稻田里种马铃薯,必须要起垄,一般要求垄的高度在38到40厘米,但湛江这边的土层较浅,只能起到30厘米左右,因此,不能像其他地方一样直接浇灌,而是要采用膜下滴灌。每一个垄上都有塑料膜,用来防止其他杂草生长,而膜下就是滴灌系统,从而保证马铃薯的施肥和浇水,提高水肥利用率,但这样做每亩地要多支出300元的成本。
地里的投入很快得到了回报,2019年种下的马铃薯,当年平均每亩地的利润就达到了2700元。
2021年11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抓好冬春蔬菜生产 确保“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的通知》,强调“要分区分类抓好冬春蔬菜生产。‘南菜北运’基地要充分发挥冬季光温优势,挖掘冬闲田资源,因地制宜扩大冬季蔬菜生产,增加对北方地区的调出量”。
“稻-稻-薯”模式不但盘活了冬闲田,而且还通过轮种提高了土地肥力。眼下,湛江当地已经有3个种植大户,1000多亩水稻田开始冬种马铃薯,尝试“稻-稻-薯”的模式。本来只提供技术支持的常加建,现在自己也开始盘算着种上“稻-稻-薯”了。
在湛江,离马铃薯上市还有两个月,但辣椒已经进入了销售旺季。在廉江市的这个冷库,工作人员穿着棉服,从早上8点就忙活开了,将已经经过保鲜处理的各种辣椒进行分拣、打包、装车。一般辣椒保鲜的温度要求在0到5度,由于辣椒收回来的温度是26度左右,因此需要经过12个小时左右的保鲜,将温度降到大约3到5度,才能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变质腐烂。
每个南菜北运周期,蔡平珍大约有三十多万吨的辣椒等蔬菜发往全国配送,平均流通产值可达12亿元左右。
蔡平珍告诉我们,目前南菜北运周期已经启动一个半月了,与同期相比,需求量下降了大约10%左右,除了受疫情影响外,还与各地大棚蔬菜的充足供应有关。
在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辣椒种植户陈达剑也在准备发货。陈达剑在蔬菜行业已经摸爬滚打了近30年,近几年在天涯区承包了100多亩辣椒田,种起了多个品种的辣椒。从11月底开始,陈达剑每天都要发两到三车辣椒,约6万斤到北方市场。
就在陈达剑等待收辣椒的同时,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农业农村局安监员李建军来到了陈达剑的地头,查看化肥、农药的使用情况。
作为重要的南菜生产基地,海南省在农业农村部门设置安监员,在全国也属首创。尤其是三亚市,从2011起,全市93个行政村,每个村都配备了不少于两名安监员,全市一共有218名。十多年来,为了保证餐桌上的安全,他们天天泡在田间地头,检查各大农药店及农药物流情况,对农户种植信息进行登记,同时开展安全使用农药和禁用农药名单宣传、秸秆焚烧情况日常巡查、田间废弃物回收整治等工作。
作为我国唯一全部辖区属于热带海洋气候的省份,为保障好“南菜北运”,2021至2022年度海南计划种植冬季瓜菜300万亩,预计总产量将达到500万吨,这些瓜菜将运往全国近200个大中城市,丰富各地餐桌。这段时间随着海南蔬菜的上市,李建军和同事们工作量也不断加大。
网格化的安全监管为蔬菜生产提供了品质保障,这样的监督也惠及了陈达剑。
实际上,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之下,越来越多的菜农都正在通过提高蔬菜品质尝到甜头。
冬至时节,滇中腹地的这片田间一大早就热闹了起来。
今年37岁的陈勇是村里的种植大户,他正在技术指导员的指导下,使用手里的栽种器,不用弯腰就能将豌豆种子插进大地,而且深浅控制到位,省了不少劳力。
陈勇全家4口人种了20多亩蔬菜,一年收入能达到20万元左右。这5亩地的豌豆尖是今年第一次尝试,本来就是自己没有种植过的新品种,还不能使用化肥农药,但是陈勇却丝毫不担心,因为田间管理有专业人员上门指导,40多天长成以后就可以采摘,一季可以摘七八次,而且所有的豌豆尖全部以6元/公斤的收购价格直供海底捞火锅连锁店。这款以往在南方冬天才能吃到的新鲜小菜,现在在北方也成了菜单上的热销菜品。
合作社的订单来自于县里的一家蔬菜公司,2021年,这家公司在五山村建立了100亩的智慧农业种植示范基地,通过“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组织化”四化种植“三零”蔬菜。
陈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这个价格,光是这5亩地的豌豆尖,抛除成本,这一茬就能有3万元的收入。陈勇家的其它十多亩地也在示范基地内,等全部统一品种种植以后,每亩地一茬可稳定收入5000元左右。别看陈勇这账越算越乐呵,但实际上,当蔬菜公司最开始在村里搞示范基地的时候,他和乡亲们都没觉得这是笔好买卖。
村民们的保守不是没有道理。通海是云南省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也是我国“南菜北运”“西菜东运”的重要基地,这些年随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五山村将近1500号人,通过种植大白菜、莲花白、西兰花等十余种蔬菜,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两万元左右。但是村里当家人胡存轩觉得,乡亲们这种小富而安的思想要不得。
胡存轩给农户细细地算好“经济账”、讲好“未来路”,几乎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最终一户、两户、三户,慢慢打动了乡亲们。
眼下,100亩的示范基地有50亩已经启动,种植豌豆尖,9户农户积极加入进来。通过“公司+基地+标准”的模式,智慧农业种植示范基地正在摸索“蔬菜农残可控、品质有保证、货源稳定、农户收入稳定”的发展模式。
实际上,五山村的100亩示范基地正是通海一家农产品公司刚刚启动的智慧农业种植项目。2013年,这家公司成为云南省11个“南菜北运”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之一。
因为蔬菜适销对路,公司最近几年,年销售额都保持了20%增长速度。之后,随着冷库、物流中心以及整个冷链物流系统的不断成熟完善,公司开始了与大型连锁商超的合作,在北方200多家超市设立了云彩销售专区。然而,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公司原本还算顺利的升级之路。
危机来袭,有危险也有机遇。在积极为北京、武汉等大城市蔬菜保供的同时,杨卫瞅准了电商销售的新渠道,运用和多个城市的电商平台直接做宅配,将“精小包装”蔬菜无接触配送家庭客户手中。而与此同时,更多的大型餐饮连锁企业也找上门来,希望能和他合作。
眼下,高原公司正在实现绿色蔬菜从基地直供餐桌的转型。而在这样的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通海蔬菜产业走向提质增效之路,2021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所压缩的前提下,产值却不减反增,比2020年增长了4.9亿元,带动农户近6万户,17万多人,人均增收3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