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深度|“布衣院士”卢永根是个怎样的人?九个字道尽他的一生

2019-08-12 16:42 来源:南方网 吴少敏;钟哲

  今天(12日)上午,记者从华南农业大学了解到,8月12日4时41分,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根据卢永根本人生前遗愿及家属意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2017年3月的一天,卢永根在夫人徐雪宾搀扶下来到银行,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卢永根夫妇捐出毕生积蓄8809446元,这笔款设立为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华农的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

.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

  一时间,卢永根的善举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一年后,在“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卢永根成为第一位揭晓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卢永根是一位怎样的人,又有什么故事?“把一切献给党和祖国”9个字,道尽了中国共产党员卢永根的一生。

   少年 

  “香港仔”回到内地,为祖国复兴效力

  卢永根祖籍广州花都,1930年出生于香港一个中产家庭。

  1941年,卢永根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香港沦陷,他被父亲送回乡下避难。此时,他亲眼目睹日军凶残,也体会到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在乡下待了近两年时间后,卢永根返回香港读中学。在岭英中学,他遇上了思想进步的语文老师林莽中(萧野),并经他介绍到香港培侨中学读高中。

  卢永根生前曾回忆,培侨中学的三年时光,是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在这里,他从一个青少年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1947年12月,卢永根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1949年8月9日在香港加入了中共地下党;高中毕业,党组织决定安排卢永根回内地,到岭南大学读书和从事革命工作,到广州迎接解放。

1963年8月,卢永根(左四)随丁颖(左三)在宁夏引黄灌区考察水稻。

  正是在广州,卢永根遇上了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的丁颖。

  学术上,卢永根紧跟恩师丁颖的步伐。他继承了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后来逐渐扩充到一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思想上,卢永根是丁颖的“忘年交”。在卢永根的鼓励和支持下,1956年丁颖以68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在当时广州地区高级知识分子中引起了极大反响。

卢永根(右)随丁颖院士在宁夏引黄灌区考察水稻(新华社资料照片,1963年8月摄)。

  卢永根为何放弃香港安逸的生活,接受组织派遣,来到广州?“因为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我要为祖国复兴效力。”他说。

   壮年 

  顶住压力,破格晋升“华农八大金刚”

  遇上恩师丁颖,卢永根改变了人生轨迹,从此在教育领域坚守了一辈子。

  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3年华农校长。担任校长期间,他顶住压力,破格晋升“华农八大金刚”,打开华农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1987年,华农的人事改革成为全国关注焦点:破格晋升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以破解人才断层困局,破论资排辈风气。如今,这些当年破格晋升的青年才俊分别成长为政界、学界的优秀人才。

  他为何能顶住压力,推动人事改革?“先党员,后校长”是卢永根的口头禅,他认为,当好校长的前提是先当好一名党员。

  工作中,卢永根带头讲政治,做一名爱国科学家。

  他常说,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我所理解的政治就是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推动自己工作的动力。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海外留学的人才最终选择回国奉献才智,与卢永根一道在水稻育种等方面拼命赶超。

卢永根院士在华农稻属种质资源保存基地进行野生稻观察。

  治学上,卢永根勤勉严谨,一丝不苟。

  他的秘书赵杏娟回忆:“卢院士发表的文章、发言稿、学术报告等都是他自己去收集材料、起草的,文章的思路很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我根据他的要求去整理,草稿打印出来后,他会认真修改文章的排版布局,反复推敲用词造句,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生活中,卢永根从不谋私利、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

  他坚决不同意学校派专车接送他上下班,坚持走路,因私出行则会选择坐公交车;出差搭飞机时,他都是买经济舱;患病住院期间,他也要求秘书用公交车和地铁出行;在办公室自备邮票,私人信件绝不花费公家一分钱。

  有人发现,他在笔记本的扉页上题字自勉: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

卢永根在水稻试验田观察水稻。摄于2000年6月。华南农业大学供图

   老年 

  捐出毕生积蓄880万元,设教育基金

  2017年3月21日下午,华农收到建校108年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卢永根及夫人徐雪宾教授将毕生积蓄合计880万余元给华农,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

.

  

  ▲2018年,卢永根在病床上通过录像向“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获奖师生表示祝贺。

  很多人不知道,在卢永根慷慨捐赠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节约。

  在他家里,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还在用老式收音机、台灯。年过八旬的卢永根夫妇,家里没有全职保姆,常常在学校食堂与学生们一起排队打饭。

  退休后,卢永根几乎每天最早来到办公室,忙碌地回复邮件,拿起放大镜读书、看论文。一到中午,他就拎着一个铁饭盒,叮叮咚咚地走到莘园饭堂,和学生一起排队,打上两份饭。每份饭有一个荤菜、一个素菜和二两饭。在饭堂吃完,卢永根再将剩下的一份饭带回家给老伴徐雪宾。

2008年,卢永根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很多华农师生都曾在学校饭堂见到卢永根的身影。“经常看到卢永根院士从农学院缓缓步行到莘园饭堂,跟我们一起排队打饭,然后在饭堂大厅找个不起眼的位置坐下来吃,他很喜欢吃鱼,每次都把打的饭菜吃得很干净!”有学生在网上留言。

  信仰的力量陪伴卢永根终生。生病住院期间,卢永根躺在病床上,仍希望过组织生活。2017年3月,“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成立,由卢永根夫妇、农学院党委书记和副书记、院士秘书和党务干事组成。支部每月过一次组织生活,每次均有不同主题。

  2018年3月,卢永根获评“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组委会写给他的颁奖词是:“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

  被问及为何没有将财产留给唯一的女儿,卢永根坚定地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

卢永根院士在华农农学院实验室内进行显微镜观察。

  ■卢永根生平

  卢永根同志,广东花都人,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1947年12月在香港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8月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并留校任教,历任华南农学院助教、讲师。1962年至1965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任丁颖院长秘书、科研助手。1978年11月晋升副教授,1979年3月至1983年10月任农学系副主任,1983年5月晋升教授。

  1983年11月至1995年5月先后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校长,1986年9月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第二届、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生物学部副主任,第五届、第六届中共广东省委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先后荣获“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南粤楷模”、“全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中国侨界杰出人物”等荣誉和称号,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吴少敏 钟哲

  【图片】部分图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微信公众号

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