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进步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突出文化自信自强,高水平谋划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文明创建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提升参观游览红色景点的‘用户体验’”“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连日来,不少出席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代表,将目光投向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结合工作实际,畅谈感受体会,为推动文明之花在广东大地处处绽放献良策。
将文明实践种进老百姓心田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文明城市创建,让文明之花在广东大地处处绽放。围绕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代表们纷纷支招。
“要采取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文明实践种进老百姓心田。”省人大代表,江门台山市四九镇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彩云介绍,营村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其打造为宣传理论政策的讲台、丰富文化生活的舞台,村民在此学习理论知识、参加文艺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弘扬文明新风。
余彩云认为,文明创建要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和丰富宣传形式和手段,让文明观念深入人心。同时,要发挥家校联动的作用,推进文明创建,“一个孩子背后是一个家庭,通过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通过一个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
省人大代表,东莞市中堂镇潢涌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黎锡康同样关注文明乡村建设。他认为,基层要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文化、文明窗口阵地,开展好各类文明创建活动。例如,从移风易俗、文明户创评、家教家风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入手,让群众充分参与,真切感受到文明创建带来的好处。
广东拥有众多红色资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强大支撑。省人大代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谢莹认为,用好红色资源的关键,在于传播过程中的讲述方式,群众在感受红色文化时,更希望接触到生动活泼的红色故事。
“市民到革命博物馆参观时,如果仅看一个展览、听一下讲解,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可能无法深入。”谢莹说,提升参观游览红色景点的“用户体验”,不妨探索一些新方式,如沉浸式红色话剧、红色研学等。此外,广东各地学校也可以多跟当地博物馆对接,共同开发适合学生年龄层次的课程,实现“校馆”协同育人。
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不少代表建议,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完善多方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擦亮“志愿广东”品牌。
“志愿服务引领文明新风尚,擦亮了城市文明底色。”省人大代表,佛山市禅城区志愿者联合会会长、区支持教育志愿者协会理事长伍景勋说,在佛山,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志愿V站、“好人工作室”等成为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重要阵地,一批批示范项目,有效提升了志愿服务常态化专业化水平。
令伍景勋感到欣喜的是,社会各界群体都积极踊跃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很多家长还带着孩子一起参与,引导孩子从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聚焦推动广东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伍景勋建议,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鼓励社会捐助、设立志愿服务基金等方式,为志愿服务提供资金保障。同时,抓好志愿者队伍、阵地、品牌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完善志愿服务组织培育体系,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省人大代表、茂名市文化馆文化志愿者办公室主任袁湄关注文旅领域的志愿服务。“要多听群众的需求,多看群众想要什么样的文化志愿服务。文化志愿者就是要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要从‘送文化志愿服务’转变为‘种文化志愿服务’。”袁湄说,以茂名为例,建议把当地“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特色文化融入到文旅志愿服务项目品牌中去,讲好茂名农业产业文化,把文化志愿服务根植在乡村。
代表建言
“文明创建要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和丰富宣传形式和手段,让文明观念深入人心。”
——省人大代表,江门台山市四九镇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彩云
“用好红色资源的关键,在于传播过程中的讲述方式,群众在感受红色文化时,更希望接触到生动活泼的红色故事。”
——省人大代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谢莹
“建议抓好志愿者队伍、阵地、品牌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完善志愿服务组织培育体系,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省人大代表,佛山市禅城区志愿者联合会会长、区支持教育志愿者协会理事长伍景勋
南方日报记者 汪祥波 王聪 马立敏 李鹏程 马新杰 陈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