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连南瑶族自治县,层叠的稻浪随风而起。南方日报记者 陈锴进 摄
■协调发展 山海跨越
一到9月,金灿灿的柚子就“点亮”大埔的漫山遍野,不仅登上央视舞台,还出山向海,走向全球;每年6月,“广东喊全球吃荔枝”陆续在世界级大都市的街头亮屏;每到3月,徐闻“菠萝的海”吸引千人网红同时直播带货……这些年,广东农业农村农产品频频出圈出彩,也让拥有着广东最广阔乡村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频频被看见。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积厚成势,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
10年来,广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8300亿元,累计创建18个国家级、28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创建特色精品村、美丽宜居村分别达到1316个、12214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从2.6∶1缩小到2.46∶1……一连串的成果和数据,带给乡村的是实实在在的改变。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乡村“五个振兴”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风貌跃升▶▷
“美丽”不断升级变身生产力
行走在茂名高州根子镇元坝村,只见碧绿的小东江绕村而过,与苍翠的浮山岭隔岸相望,中间是连绵不绝、红绿相映的荔林环绕家园。村在绿中建、房在林中现、人在画中居,元坝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甜了。像元坝村这样的美丽乡村“打卡点”,这些年涌现得越来越多。在汕尾陆河、云浮新兴、梅州蕉岭等16个县(市、区)已经形成全域生态化、景区化,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休闲度假的热门目的地。
这得益于广东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创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现圆满收官,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以茂名高州为例,全域拉开以“十问”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村过关”行动,为这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敲响了战鼓。摸排出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措施,对照“挂账销号”。在这场以“提升”为关键词的攻坚行动中,全市3万多党员干部深入一线,真干实干。
目前,高州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累计投入9亿元实现镇街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每年投入2亿元梯次推动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已建成1230座;成为全省唯一一个23个镇一次性全部成功创建省卫生镇的县市。
美丽也是生产力。在粤东、粤西、粤北各地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一批批美丽乡村示范村脱颖而出,一个个示范村连点成带,一个个示范带如火如荼建起来了。在茂名,“精彩100里”乡村振兴示范带沿途湿地公园、亲水平台、乡村集市亮点纷呈;在梅州,丙雁松美丽乡村示范带勾勒出一幅客都“富春山居图”;在阳江,阳东区东平镇13公里的“渔家风情、浪漫小镇”乡村旅游带,全面展现田园乡村的优美风光和淳朴乡风。
“计划到2024年,实现乡村振兴示范带所有村落的有机串联,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让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农民富裕富足,达到全域美丽。”陆丰市有关负责人表示。为推动示范带在“比学赶超”中实现“更高、更强、更快、更美”建设目标,汕尾陆丰市政府每期拿出2亿元竞争性资金支持优胜示范带建设。
从示范村到示范带,乡村全域美丽、全面振兴加快推进,一批新景点在今年国庆假期引得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以工补农▶▷
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又到梅州大埔县蜜柚产业园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一排排自动分选运输设备将不同重量的柚果分送至不同区域,全自动化生产线将一颗颗蜜柚清洗、削皮,进行精深加工。一个小小的柚子“变身”成60余种商品,涵盖食品、化妆品、日用品等领域。1吨价值0.4万元的鲜果经过精深加工后可跃升至13万元,达到约30倍附加值。
制造业大省如何做强现代农业?广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把“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以工业优势带动农业发展,让工业经济、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在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间找到契合点。
从2018年开始,省级财政3年拿出75亿元,创建15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每个特色产业园真金白银投入5000万元、优势产区产业园1.5亿元,基本实现“一县一园”。当前,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基本建立,累计创建18个国家级、28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6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39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578个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
在“一县一园”建设期间,“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也开始在广袤的南粤大地落地生根,延伸到千家万户。琳琅满目的农产品上市,如何让果农受益呢?自2019年起,广东从市场端入手,引入营销理念、大数据工具、专业人才队伍,创造性地推出“12221”市场体系。
这几年,广东荔枝在全球多城“甜蜜送达”,“广东喊全球吃荔枝”“我在中国荔都有棵荔枝树”一系列活动层出不穷。全新的营销模式和场景,让茂名荔枝产业带动360万从业人口尝到了甜头,仅荔枝鲜果产值由63.2亿元、71.2亿元,再到80.7亿元,百万荔农“卖出尊严”“卖出水平”更“乐开了花”。
“12221”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将工业理念引入并活学活用在农业上,探索了适合传统产业、特色农产品的一套模式性的“打法”。更难得的是,“12221”市场体系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从徐闻菠萝,到梅州柚、澄海狮头鹅、惠来鲍鱼,一个又一个“明星单品”不断诞生,让广东特色优势农产品强势出圈,也鼓了农户的口袋。
农业产业强起来了,被虹吸的要素资源回来了,沉寂的乡村活起来了。截至2021年底,粤东、粤西、粤北191个产业园带动农户超99万户,吸引返乡创业人员47880人,吸纳农民就业人员704673人。产业园内农民可支配收入23763.6元,比产业园建设前增长了27.98%,农民富裕富足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驻镇帮镇▶▷
为镇村发展谋划“施工图”
在潮州市饶平县新圩镇长彬村,曾经的贫困户陈伟生参加“粤菜师傅”培训学会制作粿条,创业日销粿条500斤,摆脱了贫困的窘境;在广东唯一海岛县南澳岛上,贫困户洪桂华靠加工晒鱿鱼勤劳致富,买了商品房;在清远连州市丰阳镇朱岗村,贫困户吴战辉成了远近闻名的水稻种植大户,年收入超过16万元……
从2016年全面部署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广东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其中,由珠三角6市结对帮助粤东粤西粤北11个地市的脱贫任务总体完成。
去年以来,广东更是历史性、创造性地提出建立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将原来的脱贫攻坚转变为全域全覆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工作着力点从过去主要在村一级转向统筹镇、村两级发展,推动镇村一体谋划,强镇兴村,融合发展,打响了一场乡村全面振兴新的攻坚战。
驻镇帮镇扶村行动采用了组团式的“大兵团作战”,由中直、省直加科研部门、企业、科技特派员、志愿者、金融助理等各种帮扶资源构成。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发挥帮扶单位的特色优势,帮助当地办成了不少民生实事。
在汕头市澄海区莲华镇,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特区建发集团组成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将编制乡村振兴规划作为突破口,入驻仅1个多月,就在莲华镇开展镇域乡村振兴规划编制,解决了过去缺乏长远规划的难题,发展蓝图变得更加清晰。
光伏向阳,魔芋喜阴,在清远市佛冈水头镇这两大产业实现“牵手”。省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进驻后,推动水头镇引入中核汇能农光旅项目。除了每年发电量达到2.2亿多千瓦时外,项目还能兼顾光伏发电与经济作物种植,一地两用,充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活血”与“造血”并举,帮扶内容更广泛,镇域空间“造血”功能得到重塑;从村到镇和镇域连片,区域统筹更明显,跨镇连片发展形成规模效应。
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进驻一年来,更多的资源和模式在粤东粤西粤北乡镇推进落地。在工作队努力开出乡村治理新“药方”、产业发展新“良方”的同时,也为培育乡村振兴发展内生动力带来了新的希望。
数说发展
●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9999元增长到2021年的22306元,年均增长9.3%。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58元,增长5.8%。
●广东创建特色精品村、美丽宜居村分别达到1316个、12214个。
●全省累计创建18个国家级、28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6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39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578个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
南方日报记者 吴思旻 统筹:赵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