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校园。受访单位供图
开栏的话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中,大学有何位?大学当何为?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广东省教育厅推出“高质量发展 高校有高招”栏目,聚焦高校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力量的担当作为。敬请垂注。
仲夏6月,在华南农业大学(下称“华农”),又有水果“上新”了。华农园艺学院荔枝育种课题组历时15年选育而成的新品种“仙桃荔”收成,它在特大果、早熟和贮运性等几方面实现新突破,平均单果重有60克、最大单果重78.1克,大似鸡蛋。该品种已申请植物新品种权,未来计划采用品种权区域授权的方式进行推广。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其中,农林高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华南农业大学,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征程上要如何担当作为?记者专访了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
农技服务“轻骑兵”解决产业“痛点”
南方日报:如何将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与推进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
刘雅红:学校党委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作为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抓实抓细,确保高起点开局、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见效。
学校党委成立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研究制定“1+4+3”主题教育系列工作方案,以“1”即学校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的整体工作方案为引领,分别制定学习研讨、深入调研、检视问题、整改落实4个子方案,并细化党员校领导主题教育工作安排、基层党支部工作指引、大学生“抓学习、重实践、创标杆”主题活动方案等3项具体举措,切实把主题教育谋划好、组织好、落实好。
前不久,我带队赴广州从化调研推进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与从化共建先行县以来,华农通过建设“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从化分院”,围绕从化蛋鸡、丝苗米、荔枝、花卉4大主导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组建由院士领衔的全产业链专家团队,服务主导产业发展;派出农技服务“轻骑兵”团队蹲点服务40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农业经营主体。
近年来,华农建立了16个科技小院,分布于全省各地,涉及水稻、花卉、水产、果树、蔬菜、家禽、畜牧等多个产业领域,推动当地产学研政深度融合,培养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应用型人才,同时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接下来,华农将继续围绕农业产业面临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通过科技创新支撑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把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和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以及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服务乡村振兴主战场,在建设农业强国、服务高质量发展中作出贡献。
南方日报:华农“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标志性成果?
刘雅红:华农扎根中国大地办好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去年初入围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作物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现有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2个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12个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
我们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华农模式”,依托作物学学科设立“新农学”本博贯通创新班,实施“3+1+4”人才培养方案;成立“卢永根书院”,采取学生选拔和动态管理培养机制,实行本硕衔接、全导师制,构建书院荣誉课程体系;新增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1门;获国家优秀教材奖4项。
学校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数量位居地方农林高校首位,牵头组建的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采取“总部+分中心”建设模式,打造农业创新智谷和“超级航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项,涉及7大领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3项。学校牵头组建广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联盟,建成72个特色产业基地、1000多个乡村振兴服务站和农技驿站,服务全国500多个县和2500多家企业。
培养拔尖创新和行业领军人才
南方日报:作为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华农如何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刘雅红:我们始终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重点,在坚持整体推进打造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同时,实施“新农班”“丁颖班”“永根班”等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争取在超常规培养拔尖创新和行业领军人才上早出成果。推进新农科建设,今年我们新增了生物育种科学、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专业。
我们还加强耕读教育与实践教学体系平台建设,构建对标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校内打造千亩实践教学基地,整合组建丁颖耕读学堂,并围绕“三下乡”“广东农技服务乡村行”等创建“行走课堂”,增强学生服务“三农”、投身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接下来,华农将以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华农风格的本科教育体系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备“崇高理想、家国情怀、过硬本领、务实精神”的拔尖创新和行业领军人才。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以专业学位硕士专项制改革为契机,推动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质量的双提升。
南方日报:华农在支撑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起到什么作用?
刘雅红: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打好种业翻身仗、护航人畜健康等领域,学校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为支撑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罗锡文院士团队2020年在广东创建国内首个水稻无人农场,实现了水稻生产耕、种、管、收全程无人作业;年海教授团队领衔的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广东分中心近年来共审定大豆新品种29个,助推广东豆制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徐振林教授团队的“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关键技术突破与监控体系创新”项目,实现了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控从“事后监测”到“事前防控”的转变。
南方日报:进一步服务于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华农将有哪些行动和规划?
刘雅红: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国家“双一流”农业高校,我们将把加快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加强有组织科研,助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把服务高质量发展尤其是乡村全面振兴摆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突出位置。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们将聚焦学科前沿,组建大平台、大团队攻关大项目,布局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工作。比如,围绕打好种业翻身仗、保障粮食安全,重点组织生物育种科研力量,突破种质资源创新“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做强种子“芯片”,推动我国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迈进,确保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先进技术协同攻关,培育科研新增长点,促进成果转化;聚焦农机装备技术研发,推动农业科技现代化。
■案例
香稻增香增产技术帮助稻农每亩增收超千元
针对我国生产的香米比泰国香米香气含量低、香气调控机制不明确、缺少浓香型品牌香米等关键问题,华农教授唐湘如团队针对性地研究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成果“香稻增香增产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阐明了香稻增香增产调控机制,创制出香稻专用肥和香稻增香叶面肥,创建了多苗稀植、精准施肥、少水灌溉、适时早收等香稻增香增产关键栽培技术。该成果已在广东的从化香米产业园、龙门丝苗米产业园、兴宁丝苗米产业园和罗定丝苗米产业园“落地开花”。
截至目前,该团队共开发出“绿粮香米”等浓香型品牌香米16个,其中12个获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称号,让丝苗香米价格提升了2倍以上,稻农纯收入增加1000元/亩以上。“香稻增香增产关键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2022年粮油生产主推技术,“香稻增香增产关键技术创建与应用”获得2021年度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建设广州首家渔业领域研究院
由省农业农村厅、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华农三方共建的广州市唯一一家渔业领域研究院——广州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下称“研究院”),瞄准我国渔业产业中的实际问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致力于建成以现代水产种业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水产科技创新中心。2022年,研究院获评“广州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突出贡献单位”。
研究院以水产种业、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控、养殖环境调控和智慧渔业为主要方向,打造了水产育种与种业、水产种质资源与环境等5大渔业创新平台。研究院将发挥产学研无缝衔接的优势,建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2023年,研究院获批研究生培养专项指标30人,将有力支撑研究院科研工作开展。
数读
●学校有院士3人,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63人、省级人才项目获得者10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
●学校设有25个学院(部),今年有91个本科招生专业;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2门;近两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
南方日报记者 钟哲 马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