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小小铜箔,嵌入锂电池中,可以对电池的能量密度产生重要影响;嵌入蓬勃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中,可以带动一个山区县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2年,梅县区铜箔年实际产能达9.6万吨,约占全国产能的10.6%;整个产业链实现产值61.59亿元,比增16.3%,占梅县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2.34%,已成为梅县区第一主导产业。
这几个数字背后,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嘉元科技”)贡献颇大。2022年,嘉元科技实现铜箔产量5.29万吨,营收46.41亿元,其自主研发生产的4.5微米极薄高端铜箔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市场份额位居行业前列。
老区山区,跑出新能源赛道的领军企业。以此为锚点,梅县区如何“箔”出山区制造业新未来?近日,南方日报记者深入一线,了解梅县区的“制造经”。
铜箔越做越薄 产业越做越“厚”
与金属铜以往给人的厚实沉重印象不同,嘉元科技车间里的铜箔产品色泽金黄、轻盈卷曲,触感用“薄如蝉翼”形容也不为过。
“这是我们的4.5微米极薄高端铜箔产品,厚度只有发丝直径的1/15。22张叠在一起,相当于一张普通A4纸的厚度。这款产品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在相同单位体积电池上可提升能量密度10%左右。”嘉元科技技术研发中心副总监王崇华在介绍时充满自豪。
他的自豪,是有底气的。在海外主流电解铜箔产品仍是8微米厚度时,嘉元科技自主研发的6微米和4.5微米电解铜箔成了“香饽饽”。
铜箔,被称为电子产品信号与电力传输沟通的“神经网络”。作为锂电池的集电体,锂电池铜箔的厚度通常为7—20微米。锂铜箔越薄,电池的重量越轻。同时,更薄的锂铜箔也意味着更小的电阻,电池的性能将得到改善。
“我们花了一年多去反复实践。”王崇华说,在研发的初期,各种问题不断出现,研发小组通过反复试验,不断优化工艺参数,克服了撕边、皱折、竖纹、薄厚不均等问题。今天,嘉元极薄铜箔具备优越的抗拉强度、延伸率、面密度以及厚度均匀性,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公司也成为国际上极薄铜箔重要的供应商,与国内众多知名锂电池生产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王崇华说,目前嘉元科技自主研发的6微米铜箔成为国内高端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首选产品。此外,3.5微米铜箔产品也进入试生产阶段。
铜箔越做越薄,产业越做越“厚”。
2022年6月,嘉元时代年产10万吨高端铜箔项目动工建设。这一项目,是梅州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预计今年下半年可建成投产。
“嘉元时代项目,是由我们引进的重点链主企业宁德时代与本土铜箔龙头企业嘉元科技强强联手共建,还促成了总投资162.8亿元的6个增资扩产项目落地建设。”梅县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曾辉说。
嘉元时代的落地,进一步助力梅县区铜箔产业迈上新台阶。梅县区委书记温助民表示,梅县区铜箔产业预计到2025年产能超21万吨以上,成为全国铜箔重要生产基地。
向研发要发展 率先冲上科创板
嘉元科技,被外界广泛关注,始于2019年。
这一年,嘉元科技出现在全国首批科创板的名单中。一个来自山区的企业,入围全国首批科创板企业,是一枝独秀的偶然,还是沃土催生的硕果?
时针拨回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内罕见的特富(铜)金属矿在梅县区被发现,围绕有色金属(铜)探测、采挖、冶炼、深加工的铜业企业逐渐在梅县区遍地开花。到了20世纪90年代,第一条铜箔生产线落户梅县,从此这座县城和铜箔产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然而,20年前,我国高性能电解铜箔产品还主要依靠外国技术,嘉元科技在此背景下进入市场。
经过几年的技术沉淀,2005年,嘉元科技走到了发展的岔路口:一边是增资扩产,拓展传统PCB铜箔产品市场;另一边则是投入科研力量,着重开发附加值高的高性能电解铜箔。研发便意味着“烧钱”,在经营尚可的情况下,是增资扩产,还是另辟蹊径进入蓝海?
对于这一抉择时刻,该公司技术研发中心技术总监王俊锋记忆犹新。
“当时大家都特别纠结,一方面PCB铜箔市场稳定,但产能小,难以满足客户要求;另一方面高性能电解铜箔研发困难重重,风险大。”在进与守中,嘉元科技果断瞄准当时国际铜箔行业最前沿的锂电池负极集流体材料进行立项研发。
这一颇具前瞻性的选择,让嘉元科技驶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此后10多年间,嘉元科技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锂电池头部企业的深入合作,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成功打破了日本、韩国的技术封锁,逐步研发出8微米、6微米和4.5微米的超薄铜箔产品。
在产品实现不断突破的背后,是嘉元科技对科研创新的极致追求。“在我们这儿,人人都可以创新。”王崇华说。
时至今日,嘉元科技员工已累计提交3000多项创新项目,平均每年400多项。企业拥有知识产权552项,其中发明专利243项、实用新型专利178项。
另一组数据同样值得关注:2022年度公司研发投入总额为2.29亿元,同比增长56.19%。
如今,总投资2.3亿元,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研发平台于一体的嘉元科技研发中心已投入使用,配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试验、检测设备100多台(套),现有研发人员225人,为企业持续创新突围积聚了充足动能。
乘融湾东风 立产业发展潮头
技术革新瞬息万变,产业迭代风起云涌。
自国家提出“双碳”目标,新能源汽车进入爆发期,动力电池企业对锂电铜箔需求激增,这一新蓝海也成为资本竞逐的新赛道。
站在产业变革的风口,如何保持产业优势?梅县在做大做强现有铜箔产业之余,还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布局,并对任何可能带来颠覆性影响的新技术保持敏锐嗅觉。
立足梅州,嘉元科技正将研发市场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将发展版图延伸至江西、福建。
5月10日,嘉元科技发布公告,公司拟设立深圳嘉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光伏储能的项目筹划、智慧服务等业务,择机拓展以铜箔为基础的材料研发、应用设计、产品销售以及场景服务。
“借梅州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东风,企业正深化与大湾区产业协作,充分发挥嘉元(深圳)科技创新中心的融湾窗口作用,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嘉元科技总裁杨剑文认为,只要抓住机遇,山区制造业也可以实现发展常新、发展出新、发展出彩。
龙头企业成长背后是政府强力的助推。近年来,针对铜箔重大项目,当地政府都会按照“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跟到底”的服务模式,研究确定时间表、责任人,实行挂图作战、现场办公,保障项目早落地、早达产、早见效。
此外,对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推动土地、资金、用能、金融等资源要素向“打粮食”项目倾斜。仅2022年,梅县区就拿出2亿多元的“真金白银”兑现对嘉元科技、超华科技等园区企业的奖补承诺,还一次性优先解决了嘉元时代年产10万吨高性能电解铜箔项目825亩用地需求。
企业与政府的“双向奔赴”、良性互动,共同促进了优势产业的做大做强。
在铜箔产业拥有2家上市公司和13家规上企业,梅县对未来抱持着更加进取的心态。
“力争到2025年,铜箔产能达到21万吨以上,产值200亿元以上。”温助民直言,打造“中国铜箔之都”,梅县区有底气、信心足。梅县将用好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培育发展铜箔产业链下游产业,支持企业成为大型电子信息链主企业的配套商、供应商,把梅县制造深度嵌入湾区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实现挂链融湾发展。
工业强县
梅县区委副书记、区长王锋:
拓展构建“3+2”产业集群
今年以来,省、市召开了高质量发展、“百千万工程”、招商引资等一系列高规格会议,释放了大抓经济、大抓项目、大抓招商的强烈信号。梅县区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借力省委实施“百千万工程”带来的资源下沉、产业转移和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等机遇,加快构建铜箔、装备制造、智能家电“2+1”产业集群,推动智能家电、光电新材料、镁基新材料产业园三个“园中园”落地,将梅县工业体系从“2+1”拓展为“3+2”,即铜箔、装备制造、智能家电、光电新材料、镁基新材料。
在此过程中,梅县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第一抓手,全力招大商、大招商,以增量做大总量。首先是强好链,围绕“2+1”产业集群,持续完善招商图谱,开展靶向招商、以商招商、以链引商、乡情招商,延伸产业链条。其次是筑好巢,建好用好产业聚集地、梅州综保区等产业发展平台,常年动态保障1000亩以上产业用地储备,力争尽快开通运营国际无水港,年底梅州综保区二期建成验收,实现区港联动、一体发展;再者是借好力,借好企业之力和乡贤之力。比如,嘉元时代10万吨铜箔项目,就由梅县本土企业引进宁德时代合资建设。
“营”在路上,“商”向优聚。梅县区坚持把企业满意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第一标尺。坚持“用户思维”,扎实推进“极简审批”改革,推动行政审批事项100%网上受理、100%网上办结,设立梅县区审批代办服务中心,为企业从商事登记到建成投产再到增资扩产提供全流程、全链条、“一对一”贴心帮办代办优质服务。坚持土地等要素跟着项目走,优先集中用在“打粮食”项目上,保障项目引得进、接得住、发展好。
奋斗者说
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剑文:
推动创新发展 塑造产业新动能
嘉元科技入选广东首批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是企业多年来心无旁骛专注铜箔主业的成果。2022年,企业实现铜箔产能5万吨以上,营业收入46.41亿元,利润总额6.38亿元,预计今年产能将达到10万吨以上。
企业的“雄心壮志”,源于三大优势。首先是创新优势,企业铜箔生产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累计拥有知识产权552项;其次是经验优势,在铜箔领域精耕细作超20年,生产制造经验丰富,产品技术性能优越;最后是市场优势,自主研发的6微米、4.5微米铜箔产品受到高端锂离子电池制造商青睐,高端铜箔市场占有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未来,嘉元科技将抢抓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机遇,用好政策优势、资源优势,打造产业链合作和创新共享平台,把大湾区的先进管理理念带回梅州,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作为科创企业,嘉元科技将继续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坚持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结合市场需求增大电子电路铜箔比重,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南方日报记者 黄培强 黄韬炜 赵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