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广州从化,高温多雨。
午后,骤雨初歇。顾不上闷热的“桑拿天”,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从化荔枝科技小院专项硕士温冰怡和同学们一道,背上加满药剂的喷雾器,开着电动三轮车往山上的荔枝林驶去。
成片的荔枝树刚挂果,迎来快速生长的关键期。
“下了几天雨,果落了一地,可怎么办?”农户黎榕星犯了愁。
温冰怡支起了招:“可以打叶面肥,给果树补充营养。明年要提前利用生长调节剂拉长花期,避开不利天气。”
“可以,可以!”黎榕星竖起大拇指。
刚到荔枝科技小院时,这群华农研究生,在黎榕星眼里,还是一群“小孩子”。如今,这群“学生仔”变成了为农户释疑解惑的“小专家”。
广东从化荔枝科技小院专项硕士温冰怡(左一)在荔枝林为农户支招。
广东从化荔枝科技小院师生在荔枝林和农户交流。
科技小院是一种新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单位通过建立科技小院,把农学类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来村里读研,就是要‘自找苦吃’。”温冰怡和同学们正给荔枝树打叶面肥,骤雨又至。这意味着,活白干了,要等天气好了重新喷。“最近的天气就是这样,前一秒还做着实验,后一秒就下起雨。”擦掉脸上混杂的汗水和雨水,温冰怡说道。
今年4月初的一天,温冰怡和同学们给荔枝树做着人工授粉实验,突然下起了雨。一群人赶紧撑开雨伞,自己淋着雨,给授好粉的荔枝树挡雨。20多分钟后,太阳出来了,大家才收起雨伞。
在科技小院,学生们早已习惯吃苦:头顶烈日喷洒药剂,汗流浃背;田地间蚊虫叮咬,手脚都是包;手指被果皮分泌物腐蚀,都开不了指纹锁;为了赶进度,晚上戴着探照灯在荔枝林做实验;被农户当作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常常吃“闭门羹”……
为了赶进度,广东从化荔枝科技小院的学生晚上在做实验。
为了赶进度,广东从化荔枝科技小院的学生晚上在做实验。
这样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吗?刚到科技小院,深夜从实验室走回宿舍的路上,温冰怡也会陷入思考。
时间给出了答案。
扎根田间地头,温冰怡收获了成长的甜:她渐渐习惯果园、实验室、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享受这种充实感;原本文弱的她,学会了开电动三轮车上山;在果园里做实验突遇下雨,她就披上雨衣继续干。
埋头农业科研,温冰怡体会了奋斗的甜:她顺利完成应用乙烯利优化井岗红糯控梢促花技术的实验;更让她欣喜的是,农户们遇到问题,开始向他们这群“学生仔”请教。
促进荔枝增产,同学们也品尝了丰收的甜:科技小院向农户推广荔枝品种改良和配套栽培技术,使从化井岗红糯坐果和产量提高30%左右。
广东从化荔枝科技小院专项硕士温冰怡(右)和同学将收集的落果带回实验室,开展研究。
广东从化荔枝科技小院专项硕士温冰怡在给荔枝做核磁共振实验,进行荔枝成像对比,观察大小核、蒂蛀虫、水分等情况。
广东从化荔枝科技小院专项硕士温冰怡将荔枝落果对半切开,取样分析种子大小和果皮果实的生长发育规律。
“以前做科研,有些人认为我们是在书本里、在实验室里‘种田’,科技小院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华农园艺学院教授、广东从化荔枝科技小院首席专家王惠聪说,研究生驻扎生产一线,更容易找到需求导向的科研问题,解决实际生产的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种培养模式更符合当前需求,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撑。”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时强调,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广东从化荔枝科技小院专项硕士温冰怡将荔枝落果带回实验室开展实验。
广东从化荔枝科技小院。
“我们备受鼓舞。”温冰怡说,“在村里读研”一年多来,接触了荔枝全产业链,积累了更丰富的知识,自己将努力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新农人”。
再过一个月,漫山遍野的荔枝将红满枝头,温冰怡也将毕业并留在从化,进入荔枝产业研究院,继续从事荔枝种植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研究。“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再次播种的季节。”温冰怡说。
文字:马立敏 汪祥波
摄影:苏韵桦
剪辑:苏韵桦
设计:谭唯 潘洁
统筹:李秀婷 王良珏 杜玮淦 李细华
策划:徐林 曹斯 王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