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司机朋友经过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东路-海洲路口时发现,交通标线悄然焕新,不仅掉头位拓宽,还增加了左转车道、增设了过街非机动车道,通行方便顺畅了不少,人车分流过马路也更加安全。
原来,前段时间,广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下称“广州交警”)对该路口的交通标线进行了“微改造”。
一条路口交通标线改造背后,是交警部门在交通管理上的“绣花”功夫。今年以来,广州交警已完成13个交通点位的“微改造”,包括首次设置“非机动车过渡区”、增设“借道左转”等创新“微举措”,让群众出行更舒心。
反复推敲形成“微改造”方案
前不久,第133届广交会熙熙攘攘的盛况还让不少市民记忆犹新。位于广州琶洲经济开发区的新港东路-海洲路口,正是链接中心商务区和会展中心的一个交通枢纽。
该路口所处片区尚在建设阶段,很多交通功能并未完全开放,加上广交会期间车流量剧增,让周边群众陡增困扰。
“掉头车道太窄,很多大车一把掉不过来,后面的车只能一直等。”“无法左转进入海洲路,只能跑多两三公里掉头,还有大车违规左转很危险。”“非机动车和行人过马路时混在一起,险象环生。”……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群众通过多种渠道向广州交警提交建议,希望改善新港东路-海洲路口的交通状况。
收到群众呼声后,广州交警秩序设施大队副队长谢开仲带领民警先用无人机对路口进行拍照取证,并通过交通仿真、大数据平台抓取路口流量数据,综合分析研判后,结果都指向支持群众的建议。
问题确实存在,该怎么解决?
广州常住人口超1800万,机动车保有量近360万辆,并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电动自行车上牌量也超过320万辆。
“在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交通设施的改造往往跟不上经济发展和群众出行需求增长的速度。”谢开仲说。
一旦路口成为“堵点”,就拓宽车道、对路口进行大型改造显然不现实。不过,广州交警有一套“绣花”功夫。
2018年起,广州交警在全国率先推进对交通设施的“微改造”,通过对路口标志标线的“小改动”,实现通行效能的“大提升”。
具体到新港东路-海洲路口,谢开仲与同事们反复推敲,确定了几个关键改造点:
针对行车左转需求,开通南进口左转和直行功能;
针对过街人车混流,在斑马线旁增设非机动车道;
针对掉头车道拥堵,合理增加掉头转弯半径……
很快,一套改动小、效果好的方案摆在了广州交警秩序设施大队一中队队长许定如的案头。
连夜施工用“最小扰民”实现改造
方案敲定,接下来就是施工了。
施工时要占用1-2条车道,白天车流繁忙,加剧拥堵不说,工人们作业也很不安全。许定如把施工安排在了下半夜。
5月的广州,酷热难耐,即便入夜室外温度也高达30多摄氏度。在交通标线改造现场,交警带领工人们紧张施工,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
打磨清理原有的标线、用裹着石灰粉的绳子在沥青路面上弹出清晰“草稿线”、涂上底油、推着热熔涂料车匀速行进……经过一系列操作流程,一条白色的斑马线就成型了。
“斑马线的白色反光标线宽40厘米,长5米,两线间距60厘米。”民警娄黄华与几位工人蹲在马路上,低着头仔细地测量一条刚刚画好的斑马线厚度和亮度系数,确保施工效果符合标准。
经过连夜施工,这一“微改造”便在最小扰民的状态下完成了。但改造效果如何,需要用群众的满意度来检验。
广州交警持续对这一路口的通行状况进行监测。一个月来,通畅程度明显提升,第三方评估显示通行能力平均提升约10%。过往的司机们也纷纷点赞:“比以前好多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广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海珠大队大队长万波表示,接下来广州交警将继续在城市交通管理上下足“绣花”功夫,在道路设施完善、交通缓堵治理等方面持续优化提升,让群众出行更加便利舒心。
【采写】南方+记者 关喜如意 杜玮淦
【摄影】南方+记者 张冠军 实习生 胡粤军
【剪辑】南方+记者 金镝 徐昊
【海报】潘洁
【统筹】李秀婷 王良珏 李细华 杜玮淦
【策划】徐林 曹斯 王海军
【通讯员】交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