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这545名新生为何选择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2022-09-02 10:20 来源:南方plus 周甫琦 梁钜聪

  从香港清水湾到广州南沙,在虚拟元宇宙空间,港科大创校校长吴家玮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校校长倪明选完成了历史时刻的火炬交接。

  9月1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举办开学典礼暨校园启用仪式,545名新生、456名教职员工喜迎开学。

  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表示,在港科大深厚的传统学科基础上,港科大(广州)采用全新的、学科融合的学术架构,学校采用“枢纽”和“学域”的学术架构,取代传统学科学术架构的“学院”和“学系”,立志建成世界上第一所融合学科大学,为世界和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在元宇宙中实现火炬传递

  薪火相传,开学典礼上设置了别出心裁的火炬传递仪式,巧妙融合了香港科技大学的科创孵化成果。

  会场大屏幕上播放了火炬接力画面:几名青春洋溢的港科大学生出现在屏幕中,他们将象征着港科大精神的火炬从清水湾畔的校园传递到海面上。港科大(广州)系统枢纽院长李世玮教授出现在画面中,他驾驶帆船,乘风破浪,在港科大校友企业云洲无人船的伴航之下,将火炬成功传递到广州南沙。而乘帆船传递火炬的画面,由港科大校友企业产品——大疆无人机拍摄。

  画面切换到虚拟形象的“元宇宙”里,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目光。在元宇宙里,港科大(广州)刘明教授团队研发的一清无人车接过火炬,来到学校“红鸟广场”前方。倪明选的虚拟形象出现在画面中,他从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教授的虚拟形象手中接过火炬,在“元宇宙”内完成了火炬的历史性交接。随后,倪明选校长手持火炬走出“元宇宙之门”,将火炬放入火炬台。场内灯光转暗,“激光刻刀”缓缓雕琢出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共同的标志。

  据了解,虚拟校园的三维模型以及两位校长的“元宇宙”形象由港科大(广州)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讲座教授许彬团队提供技术支持。这一设置,正是呼应了今年7月港科大与港科大(广州)共同宣布建立的全球首个“元宇宙双子校园”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沉浸式学习体验,将不同地理位置的学生和研究活动联系起来。

  通过虚拟的场景和最前沿的科技手段,未来两校将在教学、科研、知识转移方面展开全方位的紧密合作,突破物理距离的约束,达到更好的交流沟通。“希望大家都能来实体的新校园做客,港科大(广州)是一个充满活力,有无限可能性的新校园。”倪明选表示。

  记者获悉,目前元宇宙研究中心团队正致力于在港科大(广州)校园建设第一个混合实境(Mixed Reality)教室。港科大副校长(大学拓展)汪扬教授说道:“这种线上线下的互动,不仅有利于两校园在‘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框架下真正融合,亦有助把元宇宙的发展潜能带到教育当中。”

  学科交叉融合,吸引青年追梦

  “我与港科大(广州)是一场双向奔赴。”港科大(广州)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2022级博士研究生张雨嘉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时了解到港科大(广州)。“顶着全球第一所融合学科大学的光环,它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进一步深刻了解它独特的枢纽、学域架构和全新的交叉学科后,便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心有想。”她说。

  “尤其是从开始申请到最终收到offer,整个过程简短高效友好,从中能深切感受到学校老师与教务人员对于学生的充分尊重与认可。”张雨嘉相信,港科大(广州)交叉学科的设置不仅能够实现教育的广泛性,同时还能促进学生专业素养与人文情怀的有机结合,不断融出新机遇和新动力。

  在港科大(广州)校园内的水池中央,安放着一个名为“时间之轮”的雕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这就是与香港科技大学同款的“红鸟日冕”雕塑。这正是港科大追求创新的精神标志。

  “看见了‘红鸟日冕’就看见了港科大,就是同一所学校。”港科大(广州)2022级功能枢纽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学域博士研究生陈正平,是港科大的硕士研究生。他因对港科大的热爱以及交叉学科创新来到了这里。“香港和广州就是一校两园,两者互补,交融合作。”陈正平说,在这里既可以选港科大(广州)的课程,也可以选港科大的课程,更有利于大家的专业学习。

  “这里的校园更新,更现代,更国际,更人文。”在香港清水湾港科大工作了15年的须江,来到港科大(广州)担任功能枢纽微电子学域署理主任后发出了如此感慨。

  在须江看来,港科大从香港来到广州意义非凡。“港科大(广州)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能实现高等教育改革之梦。”他以自己所从事的集成电路研究而言,学校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壁垒,成立微电子学域,集中建立集成电路方面研究和人才培育的完整体系。“全新的交叉学科评价机制给了教师很强的归属感,从边缘走到了中心,有助于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须江表示。

  港科大(广州)系统枢纽智能交通学域助理教授鱼欢介绍,港科大(广州)将采取双导师培养模式。“双导师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科技创新人才,也能通过共同培养学生完成相关课题。”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鱼欢说道,“作为老师,我们经历的是传统学科培养,从未接触过这种创新性的枢纽和学域模式。这也推动老师们不断拓展研究边界,在学域间、枢纽间增进讨论,达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目的。”

  “家门口读名校,很兴奋!”

  对于从小在南沙生活的谢炜垠来说开学有着更深的意义,“能在家门口读名校,心情很激动、很兴奋!”

  谢炜垠是今年入学港科大(广州)的博士生,十年之前,他远赴德国留学,2019年在南沙区组织的一次针对留学生的宣讲中,谢炜垠对粤港澳大湾区有了新的认识,开始萌生了回到家乡的想法。

  深耕智能机器人领域的谢炜垠,选择了机器人与自主系统作为自己的专业。“南沙的高新技术产业越来越完整,尤其是吸引了小马智行、合创汽车等企业。我相信会有更多的校企合作项目,南沙丰厚的产业土壤也会为我提供更多发挥的空间。”

  香港科技大学与南沙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吴家玮表示,三十多年前,一群有心、有力的学者们来到香港,在香港清水湾共同创立了港科大。二十多年前,港科大与广州南沙结下了不解之缘,建立了香港科技大学南沙资讯科技园。“我非常高兴见证港科大(广州)开学,并谨祝两校的同事们和同学们再接再厉,为国家乃至全人类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人文创作不断作出重要贡献。”吴家玮说。

  南沙正在借助港科大(广州),推动粤港澳合作走深走实。9月1日开学的港科大(广州)和民心港人子弟学校所在的庆盛枢纽区块,是《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明确的三个先行启动区之一。区块正规划建设港式国际化社区,引入香港科技园南沙孵化基地、国际学校和医院、境外来粤居民办事中心等项目。庆盛枢纽区块在建的项目有30多个,总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其中大部分为港资、澳资企业或项目。

  香港企业新鸿基在南沙庆盛高铁站旁建设的商业综合体已经完成地基打造,预计2023年首期项目将投入使用,首期项目主要包括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站台,便利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和民心港人子弟学校与高铁站之间的接驳。值得一提的是,新鸿基庆盛枢纽站场综合体项目是广州市首个试行香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试点项目,将带动香港优秀建筑人才参与南沙自贸片区开发建设,探索建立穗港建筑领域合作机制。

  南方日报记者 周甫琦 柳时强 通讯员 齐华伟 罗瑞娴 谢子亮

  摄影:梁钜聪

  实习生:朱哲桐

编辑:孙奕慧   责任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