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教育厅印发的《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版)》(简称《意见》)提出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其中语文九年总课时占比21.58%;数学九年总课时占比13.88%;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九年总课时占比14.61%;体育与健康九年总课时占比10.6%。
不少师生、家长都在关注,语文为何占总课时超五分之一?体艺科劳等综合素质课程课时占比缘何提升?外语总课时变少了吗?
教育专家指出,课时的调整将更有利于发挥“学科之母”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同时进一步推进“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外语总课时占比的调整,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外语了,而是顺应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形势,体现外语教育出现多元化、多渠道的趋势。
语文总课时占比第一
为何远超其他科目?
对于此次《意见》提出的课程计划表,不少人首先关注到语文科目的“体量”——语文九年总课时占比高达21.58%,远超其他科目,与总课时排名第二位的科目相比还要高出近7%。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时比例设计,国际上一直把母语放在突出位置。此次《意见》对课程课时做出调整,更符合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也更顺应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吴颖民说。
如今,义务教育课程建设更加立足本土实际,尤其是关注文化传承与交流。
广东华侨中学语文教师张明慧认为,语文课时占比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引导学生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什么人”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教育部其实早有行动——
2014年,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出整体部署,对各地各学校提出明确要求;
2021年,研制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中小学课程教材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求进行统筹设计和科学安排,明确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载体形式、学段和学科要求等。
在广东华侨中学,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培养学生的重要维度。张明慧介绍,学校七、八、九年级语文均为每周6课时,其中有一课时是名著阅读时间,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传承文化经典。
有观点认为,语文分量更重了,是否进一步印证了“语文是学科之母”?甚至,是否正如此前舆论所预测,“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
“其实与以往相比,语文课程的课时并没有变化,是总课时占比改变了,显得语文占‘绝对C位’。”广州协和学校语文教师潘蔚贤坦言,课程增加、课时量不变,对学校和教师而言是一种新的考验。“相当于菜多了,盘子却少了,怎么办?”潘蔚贤举例说,广州协和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严格按照国家和广东省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本课程”,探索“课程整合”。
数年前,广州协和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在一年级开设英语口语、二年级开设信息技术、三年级开设人工智能等,前瞻性地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意见》还对各科课程提出实施建议。其中,语文要重视语言运用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实践中发展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整体提升核心素养。
“一、二年级是八九节,正是体现了重视语言运用的基础性作用。”张明慧还留意到,不同年级的语文课时设置略有不同,整体上由一至九年级递减。她认为,三至七年级学生机械记忆力强,适合经典记诵,每周六七节语文课符合学生学习规律,而随着中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应着重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实践中发展思维能力,同时其他学科发展思维能力也非常有效,课时因此有所递减。
此外,有观点提出,这样的调整是否过于重视“文科”、忽视“理科”?潘蔚贤说,此类观点其实是对语文课程的误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语文最终是为了整体提升核心素养,要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在真实生活和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体、艺、科、信息技术、劳动总课时超语数英?
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梳理可以发现,体育与健康,艺术,信息科技,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些科目的课时总占比达36.9%,接近传统意义上的“主科”课时总占比。
这是为何?
《意见》指出,要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时代新人。要贯彻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中,聚焦核心素养,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优化课时比例,注重学段衔接,确保五育并举。
“体、艺、科、信息技术、劳动等课程的总课时超过了语、数、英课程的总课时,充分体现了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广州市海珠区宝玉直实验小学校长赖海虹说,宝玉直实验小学坚持五育并举,开足、开齐、开好规定的课程。学校主动迎接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的巨大挑战和战略机遇,全面推广人工智能教育。结合实际,学校还在低年段开设幼小衔接的“适应课程”、毕业班的“职业体验”课程。
吴颖民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保证了艺术课、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课时,体现了广东省落实以德为先、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育人要求,课程体系设置跟国家的育人目标更加一致。
“艺术课、体育与健康课程等课程占据重要位置,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处理真实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运用综合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广雅实验学校副校长袁艳玲说,并不是语数英成绩好就代表学生学习好,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匹配目前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
没有健康的体魄,就没有美好的未来。近年来,体育与健康课程越来越受重视,体育成绩在中考录取总分的占比也有所提升。
“增强体质与智育的发展密不可分。” 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校长陈健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增加其在总课时中的占比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举措。
陈健介绍,在海珠区实验小学,除了每周5节体育与健康课时之外,校本必修课程还设有“12+1”沉浸式体育专项课程。学生在校期间以必修形式学习足球、篮球、网球、棒垒球等12项体育技能,并于每年5月至10月学习游泳课程。此外,该校选修课程和“430社团课程”也开设了“健康与运动”课程,包括羽毛球、游泳、跆拳道、足球等,进一步为学生提供掌握体育技能、发展个性和特长的良好平台,更好地提升育人质量与实效。
英语、外语总课时变少了吗?
一、二年级无统一安排课时
《意见》提出,英语总课时占比4.41%,外语总课时占比4.33%。英语、外语总课时占8.74%,此调整引起不少关注。
英语、外语总课时比例为何低于语文、数学?
细看课程计划表可以发现,英语、外语在小学一、二年级并无课时安排。相比语文、数学少了两年的课时,是英语、外语占比偏小的重要原因。
从高考分数来看,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这意味着外语学习依然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2022年8月,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9010号建议的答复》中指出,外语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在袁艳玲看来,外语总课时占比的调整,并不意味着不重视英语了,而是顺应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形势。
袁艳玲表示,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不断加深,英语教育出现多元化、多渠道的趋势,如今在生活中,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处处可以学英语,英语比以往更早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广东的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较高。
《意见》对各科课时进行调整,如何落实?
“各学科课时比例得到优化,综合课程的建设和实施能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陈健说,《意见》结合了2022版课程标准,更精准地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实施作出要求,便于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更好地进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陈健介绍,自去年9月起,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开始全面开展“30分钟”课堂的模式探索,把原本每节课40分钟调整为每节课30分钟,把原每天“上午4节课+下午2节课”调整为“上午5节课+下午3节课”,在不改变学生每天在校学习的总时长的前提下,更科学地设置课程并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吴颖民说,《意见》提出了总学时的概念,为学校课程开设提供了规范,也提供了相应的考察评价标准。学校要将其分解到每个学年、每个学期当中,这对于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增强学校课程意识、确保育人目标的达成有重要意义。
【记者】马立敏 姚昱旸 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