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个专业、上两所大学,在广东终于成为现实。
5月31日,广东医科大学、东莞理工学院正式“联姻”共建医工融合联合创新学院、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并“上线”了广东首批3个联合学士学位项目:“药学+应用化学”“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智能医学工程”。
3个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已得到广东省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复,将在今年起通过普通高考独立代码的方式开始招生,每个专业招收60人,共180人。
首批联合学士学位招生计划。南方+记者 吴少敏 制图
两所大学为什么“联姻”?广东首批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将怎么培养跨校、跨专业、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
一
“我们一起揭开‘红盖头’!”与广东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卢景辉一起为医工融合联合创新学院、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揭牌时,东莞理工学院校长马宏伟的一句风趣话引来一阵掌声笑声。
医工融合联合创新学院、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揭牌。
在红绸带的牵引下,红色幕布后露出了四块牌匾。细心的人可以发现,牌匾略微有差异:两块牌匾,广东医科大学的校徽在前;另外两块牌匾,东莞理工学院的校徽在前。
“我们将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再添一把火。”卢景辉说,这次医工融合的校际合作,在广东首创高等教育联合学位培养的先河。广东医和东莞理工比邻相伴,有天然的合作条件,良好的学科专业互补性,将共同致力于打通教育、科技、人才的校际合作渠道,为国家和广东的新医科、新工科发展提供改革探索和借鉴。
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
“开办联合学士学位项目这件有开创意义的事情,我们一起想了三年了。”马宏伟说,新冠疫情发生后,他们更加意识到工程教育服务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思考新工科、新医科的融合问题。
马宏伟留意到,复合型人才创新培养的大门已悄然打开了——
早在2019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明确,对于校际之间正式开展的复合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可以采取联合学士学位方式,推进优质资源共享。
两年后,广东省学位委员会也出台《广东省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学校之间,可授予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联合学士学位。
联合学士学位是大学专业设置的新鲜事,也成了学科交叉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发力点。
“你有新工科,我有新医科,‘新工科+新医科’会等于什么呢?”广东医科大学副校长曾志嵘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马宏伟聊到人才培养改革时一拍即合,便萌生了促进两校共同发力医工融合,联合申报联合学士学位项目的想法。
去年3月,广东医科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医工联合创新学院。
今年2月,广东省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复同意,广东医科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设立“药学+化学”“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智能”3个联合学士学位项目。
他们把想法变成现实,用了两年多时间。
二
广东医科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是20年的“老邻居”了。20年前,两校一起入驻松山湖建设校区,现在距离仅约一公里。
创建65年的广东医科大学是老牌医科大学,其前身是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现有湛江、东莞两个校区。创建31年的东莞理工学院是广东省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建设高校,现有松山湖、莞城两个校区。巧合的是,两年多前,两校一起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
3个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将怎么培养医工联合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呢?项目将在普通高考进行本科专业招生,具有单独的招生代码。每个专业招收60人,两个学校分别招生30人,单独开班,三个专业共180人。
“两校共同建设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由双方互派教师授课;通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等互认学分。”东莞理工学院教务部副部长张伟伟解释,“药学+应用化学”“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联合学士学位项目采用“2+1.5+0.5”双校区培养模式,学生分别在录取学校注册学籍。
以东莞理工学院的招生专业为例,第1至4学期在东莞理工学院住宿就读,第5至7学期在广东医科大学住宿就读,第8学期学生下点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
“电子信息工程+智能医学工程”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实行“1.5+2+0.5”模式,即前3个学期在东莞理工学院住宿学习,第4-7学期在广东医科大学住宿就读,第8学期学生下点实习。
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
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是科学发展、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改革重要趋势与强劲动力。联合学士学位项目成为高校之间的深度合作新风尚。
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开设“英语+法学”联合学士学位项目,西安外国语大学联合西北政法大学申请开展“德语+法学”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四川外国语大学与西南政法大学开展“法语+法学”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以此推动两校学科专业的强强联合,创新涉外法治人才跨校培养。
“联合培养的3个项目、5个专业,都是两校的‘王牌专业’。”广东医科大学教务处处长谢培豪介绍,以药学专业为例,是广东省重点专业和一流专业,是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药学学科2021年晋升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为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
与药学对应的东莞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也是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还是材料与化工获批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广东省博士点建设单位重点建设学科,拥有省工程技术中心4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实力不俗。
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
“我们用最好的资源,就是要着力培养高水平的医工交叉医工融合的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马宏伟说,期待在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真正的医工融合的交叉意识和前沿技术攻关,构建新医科、新工科融合发展的高水平协同育人的体系。
三
前几年,医工交叉是时髦方向,不少大学把其当做新增长点,但从实践来看,没闯出一条新路的案例大有所在。没医学基础的工科高校要抢占新医科车道何其不易,没工科基础的医科高校要发展新工科又谈何容易?
“我们推进医工融合,是要把医工交叉做深、做实。”曾志嵘解释,医工融合与医工交叉有所不同,是实实在在的把机构、平台、师资、学科、专业、课程全链条融合,有实体、有载体、有团队、有项目、有专业,医工融合的方向是清晰的、落地是实的、合作是有支撑的。
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
除了联合人才培养,双方还依托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遴选了首批6个入驻团队,团队由两校科研人员共同组成、资源由两校共同投入。
广东医科大学的三个团队分别是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团队,智能医疗装备研发团队,靶向肠道菌抗炎纳米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团队。东莞理工学院的三个团队分别是莞燕智能康复辅助训练机器人研究团队,生物医学诊疗分子开发及应用研究团队,牙与骨力学性能及其应用研究团队。
“入选后,创新团队项目每年可获得稳定的团队建设经费,第一批资助额度为40万元/项,其中项目依托单位资助30万元/项,项目合作单位资助10万元/项。重点培育项目每年资助30万元/项,一般培育项目每年资助额度为20万元/项。”广东医科大学副校长、医工融合创新中心主任刘新光说,团队还将共同申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并与企业共同围绕前沿急需技术联合攻关,促进成果转化应用。
东莞理工学院。
医工融合联合创新学院、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将是两个实体运作的机构。
“真金白银地扶持联合科研团队项目之外,两所学校还各拿出25个编制,用于医工融合联合创新学院、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的实体化运作。”东莞理工学院人力资源部部长王晓季透露。
广东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林林则说,两校规划了2300平方米的空间作为第一批建设的载体,广东医科大学东莞创新研究院里预留了一层楼作为医工融合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以后每年还将投入600万元用于平台建设、运行和项目立项。
目前,智能医学镜检实验室等已完成设备采购,将投入使用,同时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通(广东)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的医工交叉合作项目团队也在组建之中。
更让他们感到兴奋的是,建设中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周边拥有众多高水平创新要素,比如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及生物医药企业,都可以成为医工融合的强劲动力源。
集合两校最优资源,又有实体学院、创新中心、科研项目和企业行业的有力支撑,可以期待,医工融合或将蹚出一条新路子。
【南方+记者】吴少敏
【通讯员】赖焱烽 叶妙娴 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