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在《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现场,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代表登上舞台,其中就有广东工业大学的三位校友,原广东工学院学生何霭伦、陈韶鹃与符天仪。
4月28日下午,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弘扬时代正能量,广东工业大学隆重举行“学习时代楷模、践行初心使命”先进事迹报告会。校友何霭伦、陈韶鹃与符天仪应邀回到母校,与500多名师生共聚一堂,回首在母校求学时的青葱岁月,讲述参与东深供水工程背后的故事。
讲述奋斗华年,传递东深精神
报告会上,与会师生跟随着一幅幅老照片和老校友的深情讲述,重回东深供水工程建设的历史现场,重温“东深精神”。
何霭伦回忆起初到东深工程工地时,看到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看到“要高山低头、令江水倒流”的豪情壮志,也深受感染。她形容自己就像个“女战士”一样,迅速和同学们投入到了紧张的一线建设之中。她说,在工程推进的过程中,同学们住的是用竹子搭的临时工棚,吃的是粗茶淡饭,外面是荒山野岭,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加之当时机械化手段还很少,很多工作任务都要靠人工完成,工程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还时常受到强台风侵扰。
但老师们同学们就不觉苦累,毫无怨言,即使碰上洪涝险情,第一时间考虑的也不再是个人安危,而是工地是否无恙,国家财产有无损失。 “党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话始终鞭策和鼓励着支援东深工程建设的师生们。何霭伦希望师弟师妹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肩负历史重任,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技术,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为国争光。
符天仪说起自己曾目睹香港同胞为喝水用水问题而愁苦不堪的经历时,依然记忆犹新。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带领广东工学院师生奔赴建设一线的老院长麦蕴瑜教授。她回忆道,麦院长一心为公、无私奉献、艰苦朴素、胸怀家国、治学严谨的精神品质深深影响了每一名参加东深工程的师生,正是麦院长的言传身教和殷殷嘱托,使她们有更加巨大的勇气去攻坚克难,去坚持到底,圆满完成了东深工程的建设任务。
陈韶鹃为师生展示了自己珍藏的多幅记录了当年东深工程建设现场的老照片,讲起照片背后的故事时仍旧十分动情。回首参加东深工程的青春岁月,令她最难忘的就是老师们同学们始终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与干劲十足的日以继夜,尤其是同学们保卫建设成果,抗击台风的经历。她回忆道, “当时猛烈的台风来临时,就像在面前有十几条机关枪在扫射,让人难以前行”,然而同学们深知这项工程的重大意义,在危险面前从不畏惧,不分日夜地抗洪抢险、值班防守,在与自然灾害的战斗中彰显出当时青年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品质与使命担当。
陈韶鹃认为,参与东深工程建设是一段难能可贵的学习锻炼经历,获得“时代楷模”的荣誉是参加东深工程建设群体的骄傲,感恩母校让自己有机会参与这样一项伟大的工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东深工程建设者的先进事迹引起师生们的共鸣和启迪。
师生们认为东深工程建设者们对祖国建设的责任与担当,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应国家之所需,不畏困难、无惧挑战的工匠精神以及不怕苦、不怕累、甘于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动、催人奋进。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刘锋等老师表示,将讲好“东深故事”,发扬“东深精神”,立足工作岗位提升科研教学工作质量,把论文写在祖国建设的大地上,为党和国家培育更多高素质工程建设人才,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同学们则表示将向老校友看齐,珍惜大学时光,胸怀家国理想,打牢专业知识基础,练就过硬技能本领,将来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各项事业发展贡献自己更大的力量。
穿越东深岁月,重忆广工印记
1964年3月11日,广东省水利电力厅致函广东省高等教育局、广东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前身),商请派学生支援东深工程。当年3月13日,广东工学院快速作出回应,致函广东省高等教育局,同意派出学院师生支援建设,并申请配合建设需要变动相关教育计划,全力协助推进东深工程。当年3月16日,广东省高等教育局复函同意。
1964年,广东工学院四年级近两百名师生,在当时的广东工学院院长、我国著名水利专家麦蕴瑜教授带领下,临危受命,第一时间奔赴东深供水工程工地,投身到建设最前线。据学校档案资料记载,1964年4月7日至11月16日,广东工学院土木系共有84名学生(还有多名老师);1964年11月3日至1965年1月27日,电工系共有98名师生(其中老师7人),都先后参与了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
为了抢抓工期,让香港同胞早日喝上放心水,广东工学院的同学们3次延迟返校复课,在老师的带领下艰苦奋战九个多月,令人遗憾的是,广工校友罗家强还因台风突袭造成意外,牺牲在当时的工作岗位上。
为解决几百万香港同胞的饮用水难题,广工师生参与东深工程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令师生毕生难忘的是,麦蕴瑜老院长下工地慰问时,语重心长说过的一席话:“各位同学能参加东深工程的建设,是十分光荣的……几十年后,当你们的儿子、孙子问你们参加过什么工程时,你们就可以说,我在学生时代就参与过中央级的工程!……这是你们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南方日报记者 姚瑶 通讯员 黄华利 蔡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