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中山】端午近,龙舟起!黄圃鳌山村龙舟被“唤醒”出水

2022-06-02 15:00 来源:中山日报

  端午近,龙舟起。5月31日,中山市黄圃镇鳌山村北约坊和南约坊的村民将保存于猛江河道中的四艘龙舟“唤醒”,用于在端午节当天举办的游龙活动。而在此前两日,鳌山村石岭坊已起出一艘,五艘龙舟将承载鳌山村民阔别两年的游龙习俗,相约端午戏水共渡。

▲村民将保存于猛江河道中的龙舟“唤醒”。

  “水面扒龙船,岸上游飘色”,黄圃镇坊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鳌山村蕴藏着浓厚的龙舟文化,是黄圃赛龙舟习俗的主要传承基地。

  当日早上7时,猛江河鳌山村北约坊龙舟坳,村民陆续赶来。“龙头李”、佳肴米酒供上,村民们拜祭祈福之后便开始动手起龙。而在此前两天,村民已在庙宇中举行了转龙头活动,这也是整个龙舟习俗的开端,引领之后的起龙、游龙。

  因为船身用坤甸红木制成,不怕水而怕暴晒,先民的智慧摸索出一条保存龙舟的最佳办法,即在每年的游龙和龙舟赛之后,将龙舟保存于河道淤泥或者水下。北约坊的两条龙舟中,便有一条超过200年的历史,村民黎叔说“爷爷辈那时已有这条龙舟”。

▲村民用水猛力冲刷龙船端部。

  起“龙”开始,有经验的老人需要先找到船底出水孔,用木头堵上,然后组织大家喊着号子合力抬起。待众人将龙舟稍抬到高于水面,起龙队伍便转而采用水桶向外舀水,同步进行清淤和船板清洁。

  当日赶来起龙的都是存放着儿时赛龙舟记忆的老人,最年长的已有80岁,但个个神采奕奕,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民俗龙舟项目的传承人杨灼流便是其中一位。作为土生土长的北约坊人,67岁的杨灼流从年少时便参与村里的龙舟活动,又因为身材高大,多年担当舵手,掌握着整条龙舟前进的方向。在他的记忆中,北约坊龙舟队战绩辉煌,历史上共3次夺得黄圃镇龙舟赛总冠军。

  近两年,受腰骨伤痛困扰杨灼流已无法参与游龙,但当日的起龙,他是一定要参与的,安排现场秩序,指导鼓手掌握节奏。有他在,就有龙舟精神和气势在。

▲龙舟的每一个部位都要彻底清洗。

  在众多七八十岁的老者中,身着荧光粉运动衫的阿耀很难不被注意,他埋着头一桶接一桶往外舀水,不忘与长辈们有说有笑。70后阿耀说自己从30岁开始参与划龙舟,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作为龙舟上鼓舞士气的灵魂人物——鼓手,阿耀发自内心地热爱着龙舟活动。站上龙舟,鼓槌击出,与船上的兄弟们同心协力奋勇向前,对他来说,是一种专属家乡的“独家记忆”。

  黄圃镇鳌山村党委副书记黎敬华说,其实,村里举办游龙和赛龙舟的时候,年轻人都会放下手上的事回来,划龙舟基本以年轻人为主。除了龙首尾需要有经验的老人坐镇,其他位置都由年轻人把守,“鳌山村的年轻人基本形成了端午节回家划龙舟的习惯。”

▲清洗完毕,龙舟缓缓驶往猛江河道。

  忙忙碌碌热热闹闹两个小时过去,上午9时,龙舟排水和清洁工作基本结束。村民打开木制闸口,龙舟坳水面抬升,龙舟缓缓驶出,来到猛江河道。四根木头扎下,两条龙舟稳稳停住,等待着即将带来的端午佳节。若是像从前那般全镇比赛,则龙舟需再经数天至一周的抹猪油、补桐油、添新漆等,再另择时日采青、安上平时供在祠堂的龙头龙尾。

  黄圃镇鳌山村中现有5艘长约30米的坤甸木传统龙舟,分别是北约坊两艘、南约坊两艘和石岭坊一艘,另有三条非木质国际龙。2013年黄圃赛龙舟习俗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林涛   责任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