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千家假央国企的秘密:百万买身份,假央企变身集团公司

2023-07-20 13:43 来源:南方周末 宋炳晨

1000余家被公布的假冒央国企中,仍有768家为存续、在业状态。(梁淑怡/图)

1000余家被公布的假冒央国企中,仍有768家为存续、在业状态。(梁淑怡/图)

  如果你看到这样一家“央企”,它的名字像某央企,且与国资有经营往来,那它是央企吗?

  国资委说,它可能是假冒的。

  单从名字上看,这些企业与正牌央国企无异:“中核”“国能”等“中字号”“国字号”赫然在列,即便查询工商注册信息也无从辨别——有的企业出资方甚至显示国资100%控股。

  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2021年10月至2023年6月,国资委和各家央国企公布的假冒央企、国企,合计超过1000家,其中,能源、环保领域成为“重灾区”,至少672家假冒央国企涉及上述行业。

  为清理假冒央国企,2021年10月22日、2022年9月20日、2023年4月25日,国务院国资委网站先后公布三批假冒中央企业名单。

  2022年4-7月,国务院国资委、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三部门专门开展打击假冒国企专项行动,并印发《打击假冒国企专项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要求各省国资委、各市国资委负责组织开展假冒国企问题排查,搜集并移交违法犯罪线索,研究建立防范假冒国企长效机制。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国资委此时集中清理假冒国央企,一方面是国央企越来越注重品牌建设,另一方面是有许多假冒国央企打着央国企旗号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根据南方周末记者的统计,672家能源、环保领域假冒央国企中,2019年以来注册成立的公司占比64%,最新的一家则成立于三个月前。截至南方周末记者发稿,仍有央国企在通报公布假冒子公司。

  7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回复南方周末记者,清理假冒央企工作仍在进行中,后续如有阶段性成果会及时提供。

  最爱假冒中国石油、中国华能

  和很多人既有印象不同,能源、环保领域的假冒央国企的注册资本都很高,平均1.73亿,最多的一家注册资本为106亿。这或与行业有关,这些企业的业务往往与央国企有关联,所属行业主要为批发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

  南方周末记者发现,假冒央国企最隐蔽的方式是工商信息系统中,企业股东显示的就是正牌央国企,这也是国资委等部门重点打击的类型——伪造材料将国有企业注册为股东。

  在南方周末记者统计的672家能源、环保假冒央国企中,381家是伪造材料将国有企业注册为股东。这些企业最爱假冒的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这四家企业,共占75%。

  从地域分布看,这381家假冒央国企的数量与公司注册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主要分布东南沿海省市。其中,地处西南的四川以42家企业排名第一位,山东、广东、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分别位列2-8名,合计197家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第二种情形是假冒央国企的分公司。中节能集团旗下的中国第四冶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就被假冒了32家分公司,遍布全国各地。例如,一位名为徐钱生的个人就在上海注册了中国第四冶金建设公司上海第三、第四两家分公司。

  第三种情形是一些企业在公司注册名称中植入知名国企的简称。比如,“中油”“中铁”等公司简称,很容易让外界误以为它们与国企有所关联。

  这些公司一般从事国企的相关产业。比如,194家冒用“中石化”“中国石化”等字样的公司,绝大多数是加油站;比如假冒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偏爱风电、储能、新能源业务;冒用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广核”字样的公司从事的也主要是太阳能、光伏业务。

  寻找年代久远挂靠方,包装国资背景

  假冒央国企名单中的一些公司甚至还发展成集团企业,旗下有多家子公司。

  北京市中油科技开发公司是国资委公布的第三批假冒国企之一,工商注册信息显示其成立于1993年,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100%持股。南方周末记者从企查查获得的数据显示,这家公司对外投资13家企业,目前仍有7家为存续状态,俨然发展成为一家集团企业。

  这家公司控股的国能新兴能源集团股份公司、国能石油天然气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东方银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和限制高消费。

  2022年9月,北京市中油科技开发公司法定代表人石日韦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北京市中油科技开发公司“是中石油孙子的孙子的公司”,但已经很久没有开展业务,所谓控股的企业自己并不知情,“他们没有得到授权”。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中油科技开发公司的股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现已不存在, 2017年更名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这成了很多假冒央国企的一种常规做法:选择成立年代久远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作为挂靠方,伪造注册材料包装其国资背景,进一步注册成为集团公司,之后继续下设二级、三级甚至更多层级的子公司,层层嵌套,在其中交叉持股、变更股东,修改受益人。

  即便最近仍有公司“顶风作案”。南方周末记者发现,陕西中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在2023年5月17日注册成立,由国家电力公司100%控股。然而12天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还发布公告,国家电力公司自2003年6月30日起再无任何投资、经营、市场主体登记等行为。

  更夸张的是,有的假冒央企在被通报后,竟摇身一变成了另一家假冒央企的子公司。中核恒通(北京)物资有限责任公司之前股东为中国物资储运沈阳公司,后者是中国诚通控股旗下公司,被通报后,中核恒通(北京)物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变更为中国华宇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然而,中国华宇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同样是一家假冒央企。企查查显示,中国华宇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对外投资53家企业,其股东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早已在2017年更名为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戴央国企帽子,只需刻个章?

  众多公司想要戴上“国字号”“中字号”的帽子,究其原因在于伪造材料成本并不高。

  过去一些民企可通过寻求国资参股、挂靠等形式,获得国企帽子,但后来各地开始规范参股企业名称。例如北京市国资委2019年8月就要求,混合所有制改革后转为国有参股的企业,公司名称原则上不得出现市管企业名号、不得使用市属国有企业商标和字号。

  “只参股没有办法加一个国字头,民营企业主又不想让出控股权。”吴刚梁认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一些企业另辟蹊径。

  根据2021年3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企业名称由申请人自主申报。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韩帅律师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上述规定没有明确说企业名称禁止使用央企或央企二级企业名称,具体到不同地方的市场监管部门审核时,“掌握的尺度也不一定相同”。

  若想在工商注册信息中的股东一栏填上某央国企大名,“名正言顺”成为其子公司,就需要伪造材料。

  根据《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公司依法登记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姓名或者名称。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登记机关予以确认,并当场登记,出具登记通知书,及时制发营业执照。

  韩帅解释,2014年之后,市场监管部门登记备案实行的是“形式审查”,由市场主体申请登记人自行登记材料,材料的真实性由申请人负责,监管部门只做“形式审查”,如果“形式审查”没有问题,又符合其他的相关的法律规定就可以登记。“如果他们前期造假比较逼真的话,在这种‘形式审查’下,就比较容易审核通过。”

  在现有规定下,若想成为国企子公司,只需根据要求提供股东证明材料或证照信息,“要什么证明材料,就伪造一个证明材料。伪造一个公章盖上去,成本也不高。”韩帅说。

  知名度、层级不同,挂靠收费不同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除直接伪造材料外,还有中介明码标价表示可通过“挂靠”为企业戴上央国企帽子。

  南方周末记者发现,在淘宝、百度等平台搜索“挂靠国企”等关键词,可找到多家从事这一业务的机构,它们自称从事咨询服务,有公司注册、许可证办理等业务。服务简介则直白表示,挂靠国企不仅方便实惠,还好处多多:税收优惠、更多的业务机会等。

  一位从事上述业务的中介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他们目前提供中国蓝田总公司、中国盛大兴隆机械工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香港注册成立)、华润集团三家央企的“挂靠”服务。他推荐挂靠中国蓝田总公司。企查查显示,中国蓝田总公司成立于1989年,农业部100%持股,2023年7月19日还新成立了一家子公司。南方周末记者拨打公司网站电话,无人接听。2021年,中国蓝田总公司和一家子公司还因经济纠纷被告上法庭,中国蓝田总公司称,涉嫌有不法分子伪造公章,恶意注册中国蓝田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收费则依据挂靠央企的知名度和挂靠公司的层级。该中介介绍,最贵的是华润,四挂五(挂靠央企四级公司,成为其五级公司,下同)每年收费200万左右;其次是中国盛大兴隆机械工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二挂三每年160万、三挂四每年150万、四挂五每年120万;最便宜的是中国蓝田总公司,三挂四每年35万。不过,挂靠国企业务只接受打款私人账户,无法开具发票。

  另一家中介则推荐挂靠华润旗下的北京堂博通暖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每年收费110万,“稳定、性价比高”。南方周末记者发现,这家公司的前股东福建鑫源智诚实业有限公司在国家电投集团2023年6月29日通报的假冒子公司名单中,2023年7月10日,它的股东更换为江西国华佳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成为华润“子公司”。

  至于央企持股比例,则可以“自行决定”,另外对公司从事的业务或是否参与招投标也都没有限定,唯一不能从事票务方面。“之前有挺多挂靠国企做银行承兑汇票、商票,惹了很多麻烦,现在国企那边不签这一类。”

  “之前中石油、中石化、中粮等央企都可以挂靠,但现在‘不太稳定’,挂靠进去容易被查出假冒国企。”另一家中介还向南方周末记者承诺,除与央企签署代持协议之外,还会与中介公司签署咨询服务协议,如果出现问题,可以协助平移到其它央企,“实在不行没得挂也可以按天数退款”。

  假央企竟与真央企联合投标

  获得假央国企帽子后,光环立刻环绕。南方周末记者发现,在地方一些重大项目中,假冒央国企的身影时常出现。

  2023年6月21日,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发布的一则招标公告显示,中广通科技(酒泉)有限公司发布了4GW光伏离网制氢项目EPC总承包招标公告。项目位于甘肃酒泉,资金规模为350亿元,计划占地面积10万亩。

  但在6月29日,国家电投集团发布声明,称该项目招标人中广通科技(酒泉)有限公司非该集团下属公司,其发生的招投标等一切行为和发布的项目均与该集团无关。该招标已于6月26日终止,中标人为0。

  更重要的是,一些“假冒国企”与真国企的关系千丝万缕。

  潍坊市政府采购中心网站在2022年1月公示“潍坊港疏港高速公路特许经营投资人项目合同”,招标人为潍坊市交通运输局,中标人有三家公司,分别是牵头人山东省联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体成员中冶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天诚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上述合同于2021年12月24日签订,然而就在不到两个月前,2021年10月22日国资委公布的假冒中央企业名单中,山东省联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赫然在列。联合体中中冶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冶旗下公司,一家假冒央企竟与真央企组成联合体拿下了当地特许经营项目。

  至于假冒央企中标项目是否涉嫌违法,韩帅认为,假冒国企中标项目一般由多个因素决定,例如客户口碑、实际的服务质量、业务能力等,企业的名称只是其中的一项,需要具体看获得合同的机会多大程度上受到假冒央企名称的影响。

  韩帅表示,如果影响很大,比如交易对方限定央企,不考虑其他企业,则比较严重。视严重程度可能涉及三方面的法律规定:一是行政法律,市场监督管理法凭借虚假材料登记并取得收入的,有相应规定,情节严重的话,可能会责令整改、没收非法营业所得,直至吊销营业执照;二是民事领域,依据民法典,这种情况可能构成民事欺诈,合同可能被撤销,获得的财产可能被返还,造成损失要给对方赔偿;三是构成刑事领域犯罪,可能涉嫌诈骗类犯罪。

  2021年12月,在上述合同签订后,山东省联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潍坊疏港高速投资有限公司,并在2022年12月招标潍坊疏港高速公路工程项目五个标段。南方周末记者发现,截至2023年7月18日,山东省联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仍是在业状态,企查查显示,2022年3月10日,该公司股东变更为中安城投控股有限公司,后者经过股权穿透后由国企大有数字资源有限责任公司控股。

  七成假冒企业仍为“存续、在业”

  尽管各地国资委、国企公布假冒子公司步履不停,但南方周末记者发现,1000余家被公布的假冒央国企中,仍有768家为存续、在业状态。

  原因在于,被公布为假冒央国企,想要更正或注销企业并不简单。

  北京市中油科技开发公司法定代表人石日韦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自己的公司十年前就准备注销,但是因为缺少材料,一直没能注销成功。

  以注销为例,公司法对于企业注销有着诸多要求。公司在退出市场正式终止前,须依法宣告解散、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清理公司财产、清缴税款、清理债权债务,支付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等,待公司清算结束后,应制作清算报告并办理注销公司登记,公告公司终止。

  更多时候则是难寻法定代表人。有地方国资委、央企甚至喊话“假央企”法定代表人。

  2022年6月,中核在其微信公号发布公告,称公司努力尝试各种方式多次联系中国华宇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李军先生,但至今均无法联系到。

  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场监管局则在2022年7月发布撤销公司登记听证告知公告,称中核(山东)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涉嫌提供虚假材料,拟撤销公司登记,但在调查过程中企业无法取得联系,故采取公告方式送达。

  从央国企角度而言,维权成本高也是一个客观事实。《上海国资》杂志2022年12月刊文指出,如要证明冒名登记,鉴定注册材料中的签名字迹和印章真伪至关重要,如果假冒国企单位提交市场监管部门的注册登记材料本身就是彩印件或复印件,无法拿到印章或字迹鉴定的比对原件,要证明冒名登记的关键证据缺失,维权也将陷入两难境地。

  在这种背景下,国资委等三部门发布的行动方案要求建立黑白名单制度,2022年11月17日,国资委上线国务院国资委监管企业产权信息查询平台,输入企业名称即可查询该企业是否为中央企业所属企业。

  “有的(企业)利用国有企业的名号承揽地方项目,以合同诈骗为目的,这种要坚决打击。”吴刚梁认为假冒国央企现象的根源在于如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当一个地方对民营企业也有着良好的营商环境,当一家企业不用打着国字头旗号也能拿到好项目、融到资的时候,自然就不用假冒国央企了。

  南方周末记者 宋炳晨

编辑:陈雨昀   责任编辑:林涛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