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底,郭巍去吴尊友家接他录制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的视频,发现他“头发全白了,衣服套在他身上都要大一圈”。化妆时,他特别要求“把憔悴的面容挡一挡”。
吴尊友2012年7月发了第一条微博,最后一条微博停留在2023年4月2日21:22。他常常和网友互动,回应他们的求助、质疑。
世卫授予吴尊友曼德拉健康促进奖的颁奖词写道:“他是在性工作者中设计、试点和扩大服务推广规划的先驱,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针具交换项目和第一个大规模阿片类药物替代治疗项目。”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了解吴尊友是从他一次次出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发布会上开始的。有网友甚至将他的上镜画面拼成组图——从2020年到2022年,人渐消瘦,“朝如青丝暮成雪”。
“很多人头发比我白得多,我只是通过媒体的宣传,好像感受到我的工作经历。”2023年年初,在央视新闻的采访中,他回应说,“很多人付出比我多,他们在一线工作,有些人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以我的这些投入真的算不了什么。”
他确实付出了生命的代价。2023年10月27日12时56分,这位长期在公共卫生一线工作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原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0岁。
鲜为人知的是,两年前,他就已确诊胰腺癌。“我们得知吴老师生病后,第一句话就是他太累了。”在郭巍的印象里,吴尊友每天休息不到4个小时,“我们凌晨两点钟给他发邮件,四点就收到回复”。郭巍是吴尊友的学生,后来进入中国疾控中心工作,与吴成为同事。
熟识吴尊友的人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吴虽然个头不高,但人很有精神,讲话时嘴角总带着淡淡微笑。平时喜欢运动,一双跑鞋是行李箱中的常客,出差时总会早起晨跑,还酷爱羽毛球,吴常开玩笑说,自己的右胳膊比左胳膊更加强壮。
就在2023年全国两会,他还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准备了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提案:“我们要培养更多的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在传染病防控的领域应该后继有人,所以培养人才,有一支有实力的队伍,对于中国的公共卫生未来是非常重要的。”
化妆时要求“把憔悴的面容挡一挡”
郭巍发现老师变了一个人,是在2021年12月吴尊友获颁“最美科技工作者”——电视上的吴尊友比从前消瘦了太多,“我问他你现在多少斤,他说只有八十斤”。
手术后,吴尊友起初恢复还不错,体重从80斤逐渐涨到90斤,体力慢慢恢复,但几个月后复查发现,其他器官也出现了癌症的病灶。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五年生存率不到十分之一,学医的吴尊友很清楚胰腺癌是一种怎样的疾病。
2022年底,郭巍去吴尊友家接他录制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的视频,发现他“头发全白了,衣服套在他身上都要大一圈”。化妆时,他特别要求“把憔悴的面容挡一挡”。
他的声音已与之前大相径庭,全然没有了力量,拍摄视频过程中,需要努力才能讲出声音来。他跟郭巍说,自己不敢随便脱衣服,因为身体太虚弱,脱衣服可能很快感冒,遇到空调和风扇都要躲一躲。
确诊胰腺癌后,他的工作并没有明显减少,只是因为化疗和手术,将办公地点从北京昌平的中国疾控中心新址换到了天坛附近的旧办公楼。
中国疾控中心网站显示,2023年2月27日,吴尊友还出席了艾滋病丙肝防治高层专家研讨会,他的最后一条微博停留在2023年4月2日21:22,倡导“科学戴口罩”。
郭巍回忆,2023年5月28日,吴尊友和一些相关领导、专家在北京东方饭店开会讨论美沙酮维持治疗方案,后来郭巍意识到,东方饭店就在吴尊友住院的友谊医院和办公点中疾控旧地附近,方便他从医院赶去开会。
顶着压力抗“艾”
如果说疫情让公众知道了吴尊友,公共卫生系统知道吴尊友则是从艾滋病防治开始的。
1994年秋天,安徽一位41岁妇女的血浆检出HIV阳性,然而她生活在一处偏僻农村,少与外界接触,且否认有吸毒史、婚外性关系等,这几乎斩断了一切传播途径。一筹莫展之际,安徽省疾控中心的电话打给正攻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流行病学博士的吴尊友。
根据吴尊友的研究,一条新的艾滋病传播途径浮出水面——这名妇女经常出售血浆,当地血浆库40%样本呈HIV阳性,且设备没有消毒,存在大量感染机会。他的发现避免了很多人因单采血浆而感染艾滋病。
吴尊友在UCLA的导师研究方向是艾滋病防治。1995年博士毕业回国后,他加入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现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为时任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的博士后,主攻艾滋病行为干预。
“关于艾滋病流行病学方面,国内已经有很多人在做了,而且做得很好。而针对高危险人群预防艾滋病传播蔓延的行为干预工作,则几乎无人问津。”吴尊友后来如此解释自己的选择。
彼时,艾滋病高危险人群多数是隐蔽的特殊人群,如卖血者、性工作者、吸毒者等,为特殊人群提供干预服务,减少他们的危险行为,在当时超出了社会大众的接受程度。“我也是顶着一定的压力来对付着这块难啃的骨头。”吴尊友曾说。
一次前往云南调查艾滋病在女性性工作者中的传播时,吴尊友希望当地防疫站长带他们到“红灯区”。吴尊友一行三人逐个拜访发廊,其中发廊的“一位‘小姐’得知我们真实目的后摔门就走了”,后来又找来一位,交谈了45分钟。
在广西北海海滩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吴尊友和会议组织者给各省的艾滋病防治人员每人发了50元,让大家花钱找海滩上的性工作者交谈。“他们感到不可思议,会议组织者居然要把他们推进性工作者的怀抱里,中国从未有过这样的培训。”吴尊友后来回忆。
事实上,这些调查成为免费发放安全套、宣传安全套正确使用方式、提供诊所咨询服务以及制定符合国情的艾滋病干预方法的基础,也被作为国家策略纳入《艾滋病防治条例》和控制艾滋病五年行动计划。
吴尊友的另一贡献是在吸毒人群推广美沙酮维持疗法,控制艾滋病流行。“这中间,卫生部门要和公安、司法部门打大量交道,包括国家方案、药品采集、政策修订、现场试点和实验工作,都是他带着为数不多人在开展。”郭巍回忆。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785家美沙酮诊所在运营。
这一做法得到了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认可,将其作为艾滋病防治的典范在全球推广。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授予吴尊友曼德拉健康促进奖,颁奖词写道:“他是在性工作者中设计、试点和扩大服务推广规划的先驱,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针具交换项目和第一个大规模阿片类药物替代治疗项目。”
回应求助,直面质疑
在与吴尊友打过交道的人印象里,他不仅以开明开放的科学态度推进艾滋病防治,且“亲善、亲临”,非常乐于倾听社区工作者和患者的意见。
2012年7月,吴尊友发了第一条微博。他常常和网友互动,回应求助、质疑。2014年6月4日,他说“昨天福州的一位网友反映,在福州治疗艾滋病第一个月的药需要自费。今天安排同事与当地联系了”。面对一位网友对防艾宣传的批评,他谦虚地回应:“你的批评是实事。艾滋病宣传教育需要加强,要提高针对性。很多人都会这么说,但几乎没有人知道怎么做。”
“我和他在一次会议上认识,他提前对北京的艾滋病组织都有了解。”孔令坤还记得十几年前他们相识的场景。孔令坤是北京无国界爱心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一直致力于消除歧视和支持艾滋病患者。
据孔令坤回忆,2015年,北京无国界爱心公益基金会进驻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设立爱心门诊,吴尊友还专程到中心看望社工和患者,关心重点人群的检测工作。
“对于疾控人员来说,你工作做得越好,越看不到你的成绩。在临床上的话,你治疗的病人越多,就越有成就感。但你看我们(疾控人员),工作做得越好的时候,病人就越少;病人越少的时候,你就越不被社会看见,invisible(看不见的)。”2022年,吴尊友在接受《中国慈善家》杂志年度人物采访时如此表示。
“很难说他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只要谈到中国艾滋病的方方面面,每一个领域,他都留下了印记。”现在已经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任战略信息顾问的郭巍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吴尊友发微博频次明显高了,字数也多了。南方周末记者发现,2022年至今,他发了23条原创微博,内容涵盖新冠、猴痘、流感疫情等。
曝光的增加,也让争议多了起来。2022年1月奥密克戎首次在中国出现本土传播,吴尊友说奥密克戎强在“通吃”,疫苗对于预防奥密克戎的效果非常有限,不管接没接种疫苗,都可以感染。此番言论给他带来争议。1月30日,他在微博因为自己“没有说全、说透”而道歉,强调“虽然疫苗接种者中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突破病例,但还是预防了很多人感染”。11个月后的12月7日,他又在微博修正观点:“新冠疫苗对于预防感染有一定的效果,其在减少重症发生、减少死亡等方面效果更为显著。”
面对质疑,2023年3月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他说,“作为专业人员,有时候得有这样一个胆识或者魄力,去做这样的决定、这样的研判,这样能够把正确的信息及时告诉老百姓。”
2012年7月,吴尊友发了第一条微博。网页截图
严谨到苛刻,甚至改好参考文献格式
做吴尊友的学生,累是共同感受。郭巍回忆,读博期间,自己需要时刻做到“否定再否定”——吴尊友要求学生,论文只有结论不能否定时,才可以被接受,“跟着他一起干活的人都能够感觉他对工作的要求非常高”。
这与吴年轻时求学有关。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攻读流行病学博士期间,他的论文就力求化繁为简,在庞杂的数据中,抽丝剥茧般,找到最有效的数据,用最简单的方法,得出既清楚又经得起推敲的结论。
在学生眼中,吴有时严谨到苛刻。“我们给吴老师发的文件,每个标点都要斟酌,他绝不允许瑕疵出现。”郭巍回忆。
而在安徽医科大学硕士生武培丽的论文致谢中,这样描述吴尊友:“学生的事情他一直都记在心上,在学习上从选题、开题、现场调查、数据分析、文章修改,他都亲自指导,甚至会细到帮你把参考文献的格式都改好。”
这种严谨也延续到了疫情防控之中。从2020年开始,吴尊友赶赴多地开展疫情调查。南方周末记者根据国务院网站统计,自2020年以来,他出席了25场新闻发布会,最后一次是在2023年2月9日。吴尊友负责联防联控数据专班工作。每天晚上12点之后,各省数据报上,经过汇总写成报告,再交由吴尊友审阅分析。
2020年6月,北京新发地疫情期间,吴尊友带领多个团队,亲临现场调查,郭巍也有参与其中。“哪批货物,摆放在哪,他总是通过这些特别细小的内容找到线索,这是长期的流行病学的积累。”
当时,吴尊友的精神虽一如既往,但病魔的征兆已开始显现,他感到胃疼,胃口也常常不好。直到2021年2月确诊为胰腺癌。南方周末记者发现,2021年1月11日-2月4日,他还赴黑龙江省绥化市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处置工作。
2023年5月22日,吴尊友来到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代表处办公室,专门带了自己的书籍《HIV/AIDS in China:Beyond the Numbers》。书中最后写道,过去30年,艾滋病毒给中国带来了很多教训,但只要以务实和灵活的姿态应对艾滋病毒,共同努力限制新感染人数,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福祉,中国就将继续处于有利地位,满怀信心地面对下一个十年。
南方周末记者 宋炳晨 南方周末实习生 习丽杰
校对:胡晓
发自 北京
责任编辑 | 曹海东
(南方周末记者黄思卓对本文亦有贡献)
部分内容参考以下书目:
《HIV/AIDS in China:Beyond the Numbers》吴尊友/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国抗“艾”之路:亲历者说》张文康/著,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