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加木简介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男,汉族,1925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广东广州人。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1956年起参加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的科考工作。20多年中,彭加木曾先后15次到新疆科考,3次进入新疆南部罗布泊无人区。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独自外出寻找水源后失踪。1981年6月19日,彭加木的失踪被定为“不幸遇难,以身殉职”。获中国科学院先进标兵、革命烈士、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彭加木,是中国科学史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曾顽强地与纵膈障恶性肿瘤作斗争,先后15次入疆进行科学考察,3次进入神秘的罗布泊进行探险,打破了“无人敢与魔鬼之湖挑战”的神话,为我国边疆科考事业作出突出贡献。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不幸在罗布泊失踪。
然而,更让世人钦佩的,是彭加木那种为祖国科技发展,甘愿到最苦最累的地方去开荒拓土的奉献精神。他曾说:“我想做一颗铺路的石子,让别人踏在自己的背上走过去,也是光荣的。我愿一辈子做这样的铺路石子。”
放弃出国留学机会,立志为祖国边疆“添草加木”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当初父亲取名的本意是希望家庭和睦。
1925年5月19日,彭加木出生于广州市白云区松洲街槎龙村。1947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综合科考委员会任助理员、助理研究员。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彭加木对科学研究始终认真严谨,干劲充沛,脚踏实地,不畏艰苦。1953年10月,彭加木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第一名党员。
1956年初,毛泽东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很快在知识界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当年,我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出炉,并组建了全国科学技术领导机构,我国科技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期。
彭加木作为一个喜欢钻研技术、各项业务能力不错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当时有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摆在他面前。
一边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决定派彭加木到莫斯科留学,学习一项新技术——核磁共振。当时能到苏联“老大哥”那里去学习先进技术,可以说是极其难得的机会。而另一边,中国科学院当时为了开发祖国边疆的丰富资源,组织了综合考察委员会。成立伊始的委员会当时正在广纳贤才,分别组成了好几个小分队,准备分赴边疆各地开展科研考察工作。
在出国留学和支援边疆两条路面前,彭加木毅然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选择了到祖国边疆,到最艰苦、最需要人的地方去。他想,出国学习的任务虽然需要,但是可以由别的同志来完成,别的同志也乐于去。为了让科学在祖国遍地开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当选择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彭加木甚至还多次主动向组织申请到边疆去。他给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写信说:“我志愿到边疆去,这是我的夙愿。我的科学知识比较广泛,体格坚强。面对困难,我能挺直身子,倔强地抬起头来往前看。我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彭加木就是在这封信中,正式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彭加木”。对于改名,他解释道:“家睦”,着眼于小家庭的和睦,太狭隘了。我要跳出小家庭,到边疆去,为边疆“添草加木”。加、木,加在一起就是“架”字,他立志要在上海和边疆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为建设祖国边疆铺路架桥。
后来,组织上批准了他的申请。那一年,彭加木参加了云南生物考察队在西南边疆的科考工作,并在昆明负责建立生物学和化学实验室,开展对紫胶及芳香油等次生物质的研究分析工作。当年秋天,他又奔赴新疆,参加新疆综合考察队的科考工作,并帮助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不久又先后到昆明参加华南热带生物考察队,到广东雷州半岛及海南岛的五指山进行野外考察。
彭加木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投身科学技术研究,并敢于担当,主动申请到祖国的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正反映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诚,不惧艰苦、无私奉献的精神。就像当初他入党时立下的誓言:“我要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的利益坚决斗争到底。党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罹患恶性肿瘤,以革命者气概战胜癌症
就在彭加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为祖国边疆的建设大施拳脚的时候,他却遭遇了病魔。
1956年8月,彭加木在西南边陲进行野外科考工作,一次体检时医生发现他的心脏有点扩大,怀疑他有心脏病,劝他注意休息。但自信的彭加木并未理会太多。后来在新疆阿尔泰山区考察中,他和另一位同事骑着马在山间奔驰,彭加木落在那位同事的后面,感到极度疲惫。后来他说:“我曾与他比赛过举重,并且以一次举起70公斤的优势打败了他,而现在他骑在马上那样自在,我却感到如此疲乏和劳累,这是为什么?莫不是我真的病了?”
1957年初,彭加木刚从海南岛来到广州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忽然晕倒,同事们急忙把他送往医院。医院诊断他病情严重,需要赶紧回到上海治疗。当时他脸色苍白,颈部青筋暴起,像筷子一样粗,上半身浮肿,甚至连妻子夏叔芳都差点没认出他来。他睡觉时也已经不能像平常那样平躺,只能倚着垫在背后的被子半躺着睡,呼吸急促,睡眠不安。
后来在上海中山医院,彭加木被确诊为纵膈障恶性肿瘤。住院治疗期间,彭加木甚至自学《肿瘤学》等医学书。他认为,要战胜肿瘤,首先得了解肿瘤,他经常向医生护士们借阅关于肿瘤的书,主动接受痛苦难耐的治疗。
在治疗期间,彭加木依然不时地向组织汇报,申请返回工作岗位,返回祖国边疆。他说:“我正要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一点事,却偏偏遇到了这种病,生命有了期限。这时候,我们不能马马虎虎等死,我们共产党人有着崇高的革命理想,我们应该为革命、为建设社会主义出力。我应该一不要怕,二要积极治疗,争取让体力恢复到一定程度时就抓紧时间努力工作,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至少也要有个交代。我想作为一个革命者,对待疾病也应该有革命者的气概。”
彭加木以革命者的气概对待疾病,克服药物、化疗带来的痛苦,强忍不适,积极配合治疗,始终充满革命乐观主义,这也帮助他最终战胜了癌症。
1964年,多家媒体争相报道了彭加木顽强抗击病魔、赤胆忠心为革命事业拼搏的先进事迹,鼓舞了成千上万人。当年,彭加木光荣地成为中国科学院的先进标兵。聂荣臻元帅为他写下这样的题词:“向彭加木同志学习。学习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习他克服一切困难、埋头苦干的精神,学习他全心全意地为发展我国科学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精神。”
踏遍大江南北,为植物病毒学研究奠定基础
刚刚战胜病魔的彭加木迫不及待想要返回科研工作岗位。他在给上级的信中说道:“现在我抱着像一个士兵等待着重返前线的焦急心情,恳切地请求你准许我立即回到边疆去,参加进攻科学堡垒的战斗……分配我什么工作都可以,人家不愿干的给我干,最好是对其他同志来说带有危险性的工作给我来做。或者是短期的,或流动性的,或紧急需要完成的,让我来做。”
大病初愈,彭加木就立刻投身科研事业,仅1958年一年就先后三次进入新疆。这期间,在彭加木的努力下,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实验大楼拔地而起,实验器材渐趋完备,科研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彭加木还“架设”了一座新疆和内地之间的科学“桥梁”,让内地的科学家们到新疆考察,让新疆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到内地学习、培训,迅速提高业务水平。他自己则亲自参加了北疆阿勒泰地区以及玛纳斯河流域的野外考察,并协助新疆分院筹划开展伊犁河流域综合考察和新疆盐湖考察工作,还通过独立摸索掌握了“科学之眼”——电子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电子显微镜帮助彭加木打开了科学新世界的大门,他开始用这新式武器来研究病毒,特别是植物病毒。彭加木用电子显微镜研究动物病毒“新疆马脑炎病毒”,并拍出了清晰的照片,取得了该领域的一大突破,并于1963年在权威学术期刊发表成果论文《新疆疑似马脑炎病原体的电子显微镜观察》。此后,他又接连发表了多篇生理、化学方面的研究论文。
彭加木就像脱缰的野马,忍着病痛,每年夏天奔赴新疆工作,其余时间多次到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河南、陕西、甘肃、云南等地开展科研工作。哪里的庄稼、作物受病害,他就带领科研团队到哪里去,深入田间地头、大漠戈壁,采集各类生物样品、病害标本,借助电子显微镜,先后分离提纯了危害玉米、小麦、甜瓜等农作物的病毒,为植物病毒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3年,彭加木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病毒组组长,全组进行植物病毒的病原鉴定、分离提纯、免疫血清和形态结构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达到专业水平。他还先后发表了10多篇高水平科研论文,在酶、纤维状蛋白质、动植物病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彭加木的生命长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死神癌症给他下的最后期限。他用自己与死神顽强搏斗争取而来的时光,为祖国科研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彭加木曾在自述文章中说道:“在雪山上有一种美丽的草花,叫‘雪莲’,它不声不响地开在严寒的、人迹稀少的天山上。我爱雪莲花,更觉得我们年轻人应该像雪莲花那样能经得起严峻的考验,不怕艰难,为祖国科学事业献出自己的青春。”
三进罗布泊,打破“无人敢与魔鬼之湖挑战”的神话
1979年,彭加木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不久后,彭加木启动了向罗布泊进军的计划。
罗布泊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向来被视为神秘之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山海经》中便有记载:“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泑泽即为罗布泊,“泑”意为水色黑。《史记》中称罗布泊为“盐泽”,因为它是一个咸水湖。公元630年,位于罗布泊地区的楼兰王国突然消失成谜,留下历经数千年风吹雨打的楼兰古城。楼兰古城的存在,更为罗布泊增加了一层神秘感。
根据记录,罗布泊在1956年的时候依然湖水浩荡,1972年就完全干涸了,变成一片坚硬的盐泽。短短十余年,罗布泊浩浩荡荡的湖水哪儿去了?另外,干涸后的罗布泊可能有全中国最丰富的钾盐矿藏资源和丰富的重水资源。重水是重要的中子减速剂,不论是建造原子能反应堆还是制造原子弹都需要用到它。
多个谜团加上巨大的矿藏资源,吸引了众多科考专家学者前来探秘。
1964年,彭加木第一次带着团队到罗布泊外围考察,采集附近的水与矿物标本进行研究。结合罗布泊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实际开采价值,经国务院批准,1979年,由中日两国电视台组成《丝绸之路》节目组,一起进入罗布泊实地拍摄,彭加木担任团队顾问,再一次到罗布泊实地考察,采集了大量水样和矿物标本。
有过两次对罗布泊考察经验的彭加木,为了揭开罗布泊的神秘面纱,坚持要穿越整个罗布泊。1980年5月,彭加木第三次到罗布泊考察并担任中国罗布泊科学考察队长,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进入新疆罗布泊,第一次揭开了罗布泊的奥秘。1980年6月,科考队在彭加木的带领下,史无前例地完成了由北向南纵贯450公里长的罗布泊湖盆的任务,采集了众多生物、土壤标本和矿物化石,收集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打破了“无人敢与魔鬼之湖挑战”的神话。
原本此次科考工作已经圆满完成,但在回程的时候,彭加木建议在归途中进行一次罗布泊东线考察。东线考察需要往东绕一个大圈,路途虽然远,但这一带正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科考价值很高。
然而,在执行这次临时新增的科考任务过程中,由于所带油、水均不够用,科考队无奈只好求助附近驻军。约12小时后,科考队收到了愿意提供救助的复电。正当队员想要把电文送去给彭加木看的时候,却发现彭加木的车内没人。后来队员们在车内的地图册中找到一张字条,上面用铅笔写着:“我往东去找水井彭17/6,10:30”。
这张字条,成了彭加木的绝笔。
科考队员等了数小时后还没等到彭加木回来,便开着越野车去寻找彭加木,寻找无果后求助附近驻军。彭加木不幸失踪的消息传开后,党和人民极为关切。6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华国锋对空军和地面部队配合搜寻彭加木作了具体批示。为了搜寻彭加木,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寻找。全国人民关心彭加木的函电从各地飞向新疆,飞向彭加木的家属,还有不少热心人为搜寻提供建议。
一年后,1981年6月19日,彭加木的失踪被定为“不幸遇难,以身殉职”。
2016年4月8日,广州市白云区举行缅怀彭加木烈士纪念活动
彭加木生前先后踏遍云南、福建、甘肃、陕西、广东、新疆等十多个省区,为我国植物病毒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冒着生命危险先后三次进入罗布泊地区调查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为开创新疆科研工作倾注心血,并最终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彭加木为科技发展和祖国边疆建设的奉献精神和献身精神让人动容,在神秘的罗布泊失踪殉职,让彭加木的一生更添传奇色彩。
2009年,彭加木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9月25日,彭加木获评“最美奋斗者”。彭加木甘做铺路石子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彭加木的精神与广大中华儿女在一起,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爱党爱国的“彭加木”式人才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这是彭加木生前最爱读的诗——臧克家写的《有的人》,这首诗也成了他传奇一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