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无防不立,善教得人心。今年9月17日是国家第22个全民国防教育日,为持续推动全社会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近期,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全民国防教育办公室、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开展了“走边关 登海岛 入哨所”国防教育主题采访活动,组织省属主流媒体深入驻守广东边远山区的联勤保障部队部分营区采访采风,实地了解部队官兵职工工作、训练、生活、情感实际,向社会传播讲述联勤部队官兵扎根山沟、甘于寂寞、矢志强军、建功立业的国防故事,引导全体公民学习国防知识,强化国防观念,激发爱国热情,不断提高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
南方网讯(记者/陈伟峰)在边远山区,秋风在樟树林里穿梭,哗哗作响。这片山谷,是联勤保障部队某仓库驻扎地。
一座苏联援建的红顶建筑在绿影下尤为醒目,它建于1957年,墙体斑驳,沉静而厚重。该仓库技术革新小组数十年如一日在此间工作。屋子里摆放有各种各样设计巧妙的装备,管线布收车、牵引式运输车装卸平台、沙滩铺路车、双向行驶高速野战码垛机、液压传动移炮机……这些发明创造离不开一位83岁的退休干部——顾永顺,部队里大家都尊称他为顾老。
军营大门前描着一副对联:扎根深山建功业,无私奉献写人生。所述之精神,与顾老的一生,最契合不过了。
2021年底,顾老与相关专家,实地论证科研项目。
扎根山沟65年
对技术革新“上了瘾”
1954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年仅14岁的顾永顺毅然选择参军入伍,年幼的他只有一个念头“保卫祖国,保卫社会主义”。1957年,顾永顺主动调至边远山沟的基层仓库工作,从此在山沟扎下根,转眼就是65年。
顾老回忆,初来时山沟条件十分艰苦,睡只能住帐篷,洗澡需要搭起大锅用柴火烧水。65个春秋,他见证着仓库逐年逐年的成长,楼房一层一层地盖起来。
顾永顺同志参军照
80年代顾永顺同志工作照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当初稚嫩的脸庞早已布满沟壑,坚定的双手如今颤颤发抖,唯一不变的是他铭刻心中的理想信念——把一生奉献国家、奉献人民。
“我把弹药等物资的投送机械化,当作我一生追求不舍的事业。有的同志说我是技术革新‘上了瘾’,我可能是真的‘上了瘾’。”顾老说道。
2014年,顾老退休后,为了继续未完成的革新项目,仍要求组织以每月1元钱的返聘费,在山沟带领革新小组继续工作。
65年间,他克服人员、经费等重重困难,在没有编制的情况下,取得80余项技术革新成果,其中获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三等奖17项,获国家专利23项,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此外,在1991年,顾老被国家人事部评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研究着眼实际
减轻官兵劳动强度
采访时,顾老一再强调,这里只是一个仓库,不是“高大上”的研究所,自己研究的主要是搬运器件、投送器件等小范围装置,旨在使官兵们从繁重低效的搬运作业中解放出来,减轻官兵的劳动强度。
顾老的研究,更多着眼于实际,综合整个实际作业环境考虑,因此机器看似简单,却是灵巧适宜,效率也提升不少。很多购买产品的单位反馈,顾老的产品很实用,能解决问题,很“管事儿”。
“部队需要啥,我们就研究啥,紧贴部队的实际需要。”联勤保障部队某仓库退伍返聘人员樊维今年43岁,2002年起加入技术革新小组。他常常跟随顾老到装备单位去座谈调研。每次看到战士辛劳,顾老便斩钉截铁承诺,“你们劳动强度这么大,我们一定要用机器来代替。”
以火炮移位机为例,从前若想将火炮挪移到位,需要30人近两个小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如今只需一人操作火炮移位机,两人配合,在半分钟内即可完成工作,效率比过去提高了二十多倍,同时还极大地减轻了战士身体上的负担,保护战士的身体。
研究经费不足
自掏腰包不求回报
谈起研究经费,顾老笑着说:“做研究需要文化、技术、资金,没文化可以自己学,没技术可以自己琢磨,没钱就是没钱,没有办法。”
事实上,早期顾老很多研究投入均来源于他本人的工资,他为了减少成本,尽量使用日常废旧零件,变废为宝。另一方面,则是依赖旧产品销售后得到的资金再投入到新产品研发。
顾老这位商家并不“精明”。他的销售价格常常与成本价持平,甚至低于成本价。某设备顾老按照成本,定价为1万8千元一台。
“你这算的对不对?”上级总部派人来审计。有趣的是,审计经调查发现价格不合理,得两万一台。“咦?还给我们增加了。”顾老笑着说。此后,售价又经历第二次审查,竟然又被要求上涨到两万二。这段经历让顾老感到十分有趣。
65年来,顾老凭科研成果有20多次记功和提前晋级的机会,可他却只立了5次功,提前晋过一次级,把很多机会都让给了其他同志。革新成果获得1000多万的经济效益,他没有从中谋取一分。广大官兵称顾老是共产党人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研究只争朝夕
药盒子成绘图纸
陈华是联勤保障部队该仓库二级军士长,1996年入伍,1999年底进入技术革新小组,跟随顾老做科研已有23年时间。在他的印象里,今日事今日毕是顾老的风格,“跟着顾老干活特别有干劲!”从进入小组开始,这位年过六旬的老战士经常领着陈华加班加点工作,直到凌晨两三点。
顾老说的没错,他对技术研发确实“上了瘾”。陈华回忆,在2015年左右,用于登岛作战的沙滩铺路车在研发过程遇到难题。顾老每天晚上都睡不着,彻夜思索。“当时我住在他隔壁,凌晨三四点钟,灯还在亮。”
在顾老家里,数不清的药盒子背面,都画有详细的机械设计图。樊维说:“顾老的奇思妙想很多,只要他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就马上用笔记录下来。”家里的药盒子,是顾老随手最方便拿到的。
只要研究有了新突破,顾老喜欢跟别人随时分享这份喜悦,“有好几次凌晨两三点钟突然打电话过来,讨论工作的事情。”谈起顾老的工作方式,樊维无奈地笑着摇摇头,眼神里却充满敬佩。
2005年前后顾老作为射击教员,教练手枪射击。
顾永顺
研究成果广泛使用
比吃红烧肉的滋味好得多
“看到革新成果能够在部队广泛使用,这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比吃红烧肉的滋味好得多。”顾老笑着说。
这种幸福的滋味会传染。樊维于2016年退伍,却依旧留在工作小组与顾老一起奋斗。问其缘故,他说,看着自己参与研究制作的产品在部队中广泛使用,听到部队官兵反馈产品真的能够解决到问题,这让他很开心。“由于自己的工作,实打实地看到部队战斗力提高,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比很多物质上的回报更有价值。”
如今,由于身体原因,医生嘱咐注意休息,顾老的工作强度终于降下来了。然而,他的心思还是放在研发上,还在思考该如何继续改善装卸平台的性能……
傍晚,红顶房子的影子拖得很长。日光轻轻抚摸的墙上的沟壑,如同翻阅一本历史画卷,听着那些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