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临中夏
时清日复长
又是一年五月五
门插艾,香满堂
龙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是拥有最多“马甲”的节日。
祈福纳祥,一念安康
“端午”是仲夏的开端,具有水火两项特殊属性,此时天气燥热,雨水大量增加,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且虫蛇繁殖,易咬伤人,因此古人形容端午为“恶月恶日”“五毒尽出”。
这一天,民间的风俗是“一吃、二拴、三采”。
一是吃“五黄”,即名称中带有黄字的食物,寓意“青黄不接”的时候“接起来”;也有饮雄黄酒的习俗,古语曰“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二是要拴葫芦、扫把,挂五毒图。
三是采艾蒿,即把整棵艾蒿插在门上,还有的地区还要挂上菖蒲。
民间还有给孩子戴五彩绳、挂小辣椒、穿老虎鞋,在孩子头上写“王”字等习俗,都有驱除灾害、瘟疫,求安康、吉祥的意思在里面。
人们用最隆重最热烈的方式,来避开五毒,驱邪禳灾,祈求健康平安,历千年而不衰。从这个角度说,端午节可谓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节日,类似于今天的“公共卫生日”。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古人端午防疫文化,更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祈愿和顺平安的节日内涵。那些护佑健康的努力、守望相助的温暖、共克时艰的行动,更能彰显端午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史鉴价值。
咸甜相宜,粽香情浓
端午节这天,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入口糯米甜,粽叶清香。
“吃货不分南北,口味必分甜咸”,作为端午节的特色美食,粽子几乎每年都会引发咸甜之争。
犹记得在北方求学的时候,第一次吃到绿豆沙馅的甜粽子,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来说,初尝甜粽,觉得淡而无味,而北方的室友则无法接受南方的咸肉粽。一场围绕咸粽与甜粽哪种好吃的“口水战”由此拉开帷幕,南北方室友各分成两派,争执不下,却也其乐融融。
后来离家在外工作,端午期间无法回家,仍会尝尝外面的粽子,但也越发怀念妈妈包的粽子。
小时候,端午是吃着妈妈包的粽子,片片粽叶包裹着属于家乡的独特香味,粒粒糯米满是母亲浓浓的爱意;长大后,端午是思念和归心似箭,一通电话,一条短信,一声问候,离家在外吃的各种风味的粽子,永远比不上记忆中的味道。
龙舟竞渡,奋楫向前
临近端午,华南地区下起“龙舟水”,此时,江河水满,正是一年龙舟竞渡好时候。
今天,辽阔的江面上,正上演着水上版的“速度与激情”。
鼓声擂动,船只齐发,争先恐后。船桨飞快划过水面,浪花激起,一朵朵大小不一的水花拍打在船桨上、江面,在哗啦哗啦的水声中荡起层层叠叠波纹;岸上,观众纷纷扯着嗓子,振臂高挥彩旗彩带,为参赛队伍呐喊助威。水声、欢呼声,声声悦耳,汇成一曲慷慨激昂的交响乐。
一条舟,一条心。在这场竞相角逐中,赛手们万众一心,跃浪争先,向着终点起伏冲刺。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龙舟精神,在参赛选手身上得到最好的诠释。每位赛手都是自己人生路上的奋楫者,他们在劈波斩浪中激发昂扬斗志,在竞相角逐中赶超跨越。
端午节,赛龙舟,与江河竞渡,历尽千帆,激情澎湃,一路踏浪高歌。
艾叶飘香
粽子甜糯
龙舟竞渡迎端午
端午节所蕴含的人文理念
绵延赓续、代代流传
是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
今日
让我们与亲朋好友一起共品粽香
共赏龙舟赛事
感受端午的风采和魅力
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获得更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