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是谁,吹落霜花满袖

2021-10-10 08:45 来源:南方杂志 吕珍珍

  声音的效果是诉诸耳朵的。人们对某种声音的描写,除以拟声词直接模拟之外,也常用其他的声音来类比,如描写琵琶声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窃窃如私语”。想象力再丰富一点的,则将声音转化为眼前的物象,使之视觉化,成为通感的一种。高明者如刘鹗《老残游记》中对王小玉歌声的描写,“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等等。当然,也有综合了听觉和视觉的通感,如李贺的“芙蓉泣露香兰笑”,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等。

  以上写法,虽然描摹角度和效果各异,但都着眼于声音自身在人的头脑中所引发的联想,其产品仍然是声音,与外界其他事物没有关联。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除了大爆炸等引发的强烈声波会导致玻璃破裂等后果,生活中一般的声音,如钟声、笛声、角声等,是很难对其他物体产生明显影响的。但在一些诗词中,这种规律被打破了。声音不仅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也作用于周围的客观事物,并使其发生性状的改变。如飞霜的坠落与凝结、花的开放与凋零。

  来看南宋词人蒋捷的《贺新郎·兵后寓吴》—

  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影厮伴,东奔西走。乡关望断知何处?羡归鸦,到着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

  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趁未发,且尝村酒。醉探枵囊毛椎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摇手。

  此词写的是元军攻陷临安后作者在苏州一带流浪的情形,其中有“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之句。角声与霜花,本是井水不犯河水,但在作者的感受中,袖中冰冷的霜花,是被那城头上响个不休的号角吹来的。

  这怎么可能呢?“吹”是人的动作,号角是被“吹”的物品,怎么号角反而把霜花吹落了呢?拟人也不是这样用的吧?如果说风将霜花吹落,那还比较好理解。因此,说号角吹落霜花,只能理解为号角发出的声音吹落了霜花。但声音怎能有这样的威力呢?要解读这句诗,显然不能拘泥于事物之间的客观规律,而必须进入诗人的感受和情绪当中去。角声吹落霜花,只能在作者的主观世界中才能发生,但又没有完全脱离日常生活的经验。

  先来看“吹落”。要将某种物品吹落,这声音必然是相当强劲的,持续的时间也相当长。到底如何强劲、悠长呢?人听到的声音大小,既取决于声音自身的客观强度,也取决于它对人心灵造成冲击的程度。在这句词中,使作者的心灵受到冲击的,是角声“哀怨”的情调。一个亡国离乡者总是很容易与这种声音产生共鸣的。角声的长度呢?若直接计算,未免抽象枯燥,作者用了“万叠”,千遍万遍,无休无止,突出的也是个人主观感受:一遍又一遍,似乎已长到让人无法忍受。从这个角度来讲,“吹落”这一用语,强调了角声的哀怨、悠长,以及词人心境的凄凉。

  若将这一词与后面的“霜花满袖”结合起来,意蕴就更加丰富了。在被角声所强化的凄凉心境中,词人又感受到了满身霜花所带来的刺骨寒意,很自然地将久久回荡在空中的哀怨角声与霜花联系起来。正是角声的回荡,搅动了本来沉寂的天地,使霜花点点飘落,并凝结、积累在衣袖上。如此一来,角声从单纯诉诸听觉的意象,变成了一个集合听觉、视觉、触觉的综合性意象,多层次地传达了词人的孤寂与凄苦,一个在深秋薄暮时分忍受着寒冷踽踽独行的流浪者形象如在眼前。

  李清照的词《孤雁儿》中的“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写梅花被笛声惊动而绽放,也在声音与外物状态的改变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与通感相比,这种联系激发的想象更为丰富,对整首诗情感的表达也具有更为关键的意义。

  在声音与外物关系的诗意表达上,日本人也很别出心裁。有一首描写幽静山林的俳句:“花を踏んで踏鞴恨めし暮の声”。有人将其翻译为:游山踏花行,冶铸风箱惹人恨,日暮响钟声。“钟声”在原诗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是译者根据“怨恨”和“风箱”意译出来的。俳句因有音节和节奏数目的严格限制,所以用语极为凝练,大量的信息被省略,要靠读者的想象去补充。这首小诗中,落花、日暮、钟声可以很容易地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即日暮时分诗人在钟声中踏着山道上的落花行走。但风箱就令人费解了。它似乎与这画面中的其他事物风马牛不相及。网上有人提供了理解的思路,即诗人认为钟声是落花的原因,他因此怨恨风箱,因为是它铸造出了钟。作者以此来表达爱花之情。

  这种解读很有道理,理清了诗中的主要意象花、钟声与风箱的关系,也明确了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但若止步于此,难免失之粗疏。这种解读体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理,除了构思奇特,没有触及诗歌的特征。这种小学生总结主题的套路是概念化的,没有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首先需要追究的,仍然是诗中事物的违反常理之处,即钟声为什么会导致花的飘落。花的凋零,是其生命过程的一个必然阶段,也会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风雨、虫害等。但无论如何,声音不能直接导致花落。这么浅显的道理,这首诗的作者不可能不懂,但他却埋怨钟声导致了花的凋零。为什么?

  合理的解释是,诗中所描绘的,是一个极其幽静的所在。因为环境过于寂静,钟声成了唯一的响动,它打破了山中的沉寂,也对静静开放的花儿造成了惊扰,使其从枝上纷纷坠落。说惜花之情当然是不错的,但极度幽静的山道与极度娇弱的花,也是作者想要描绘的重点所在。从空间的营构上来看,由于钟声的介入,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由字面所及的地上的落花,延伸到了枝头上正在开放的花和在空中飞舞的花,又越过郁郁葱葱的树林延伸到钟声所在的远处,由此构成一个情思流荡的阔大空间。从时间上来看,钟声在山中扩散的过程,花儿在钟声的惊扰下坠落的过程,作者在山道上时而行进、时而驻足的过程,都在读者的想象中次第发生。钟声与花落之间的巧妙联想,使有限的语言诱发了无穷的想象。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说的正是这样的艺术。

  絮絮叨叨,总结成一句话,也无非是句老生常谈:诗歌遵循的是个人主观世界中的情感逻辑,而非客观世界中的科学逻辑。人们常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这无非是说他们把常人看来荒谬不经的事情信以为真、假戏真做。从不遵循生活常理这一点来说,诗人也可以被视为疯子、傻子。然而,正是由于与功利性的客观世界的疏离,才使诗人得以躲进主观世界当中,以超越常规的方式呈现他眼中、心中的大千世界。所谓艺术创造,不过如此。

  ◎吕珍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