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青年人才交流会的莞籍青年人才一起合影留念
都说广东是青年大省,广东有多“年轻”?“七普”数据显示,我省14~35周岁青年人口数达4432.63万,占总人口比重约35.2%,显著高于28.4%的全国青年平均占比水平。大约每10名中国青年中就有一名广东青年。
广东为什么这么“年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广东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到现在“趁年轻,下广东”,广东一直是年轻人“有梦就去追”的热土,为青年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议、推动制定《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顶层有设计,基层有探索。广东自2018年出台《广东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以来,已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牵头抓总协调党政资源和社会资源,解决青年最关心的安居、就业等急难愁盼问题,助力青年大省赢得未来。
“安居”和“乐业”
“当天申报,当天通过,我在佛山有‘家’了。”00后的揭阳普宁女孩吴雪仪顺利地以6.6元/平方米的价格,在佛山的绿岛青年荟小区租下一套55平方米的公寓,基本设施齐全,拎包就能入住。
吴雪仪是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的应届毕业生,现在佛山半工半读,为“专插本”考试做准备。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打拼,高昂的房租一度让这个外地女孩望而却步。后来她了解到“安居计划”,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提交了申请,没想到当天申请当天就通知她审核通过,可以去摇号选房了。
“按照优惠条件,应届生可以居住一年,满一年后可以提交劳动合同、社保等资料继续申请居住两年,解决了我们这些外地青年的难题,这政策极度舒适。”吴雪仪说出了很多受惠青年的心声。
住房是广东青年人才关注的首要问题。为更好地落实《广东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团省委连续两年就“广东青年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10多万人的网上问卷调查,住房和就业连居榜首。为更好解决青年心头上的难题,广东省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实施了系列政策。
2020年,团省委联合省住建厅在全国率先实施“青年安居计划”,全省累计供应新就业无房职工和青年人才公租房、人才房逾15万套,发放购、租房补贴约4.85亿元,助力破解安居难题。
至于“乐业”,既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青年建功立业的出口,广东花大力气在实习就业、创新创业上创造环境。
“难,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20年应届毕业生陈金成来自湛江农村的一个贫困家庭,2020年因为疫情,线下招聘会基本取消。
通过2020年2月初的一次偶然机会,陈金成加入了团省委与省人社厅等部门主办的“展翅计划”,参与战疫行动在线招聘会。她抱着试试的心态向6家意向单位投递了简历,几乎在同一时间收到投递单位的在线笔试通知,最后成功入职一家科技公司,成为一名知识产权工程师。
针对青年实习见习需求,广东推动各省直单位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按在职岗位10%面向大学生提供实(见)习岗位。围绕青年就业创业需求,广东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深化推进广东共青团创新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接下来还将通过立法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青年创新创业激励体制和政策体系。这也是联席会议机制发动多部门联动、汇聚起服务青年合力的结果。
办好青年民生实事
广东省市县三级青年工作联席会议不仅聚焦大难题,也着眼于青年服务的空白地带和新需求,以问题为导向,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解决急难愁盼。
“如果被人欺负,或者有人让你感到不舒服,这个叫校园欺凌,是可以求助的。我们可以用‘左右前后’的方法帮助你们。”95后小刘在河源一所乡村小学担任青少年事务社工,她2019年报名团省委的山区计划,参与“一校一青少年事务社工”专项工作,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效地帮助学生防范校园欺凌,让她感觉这份工作很有意义,主动延长了服务期,守护“少年的你”。
校园欺凌行为会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而在我省粤东西北乡村地区,部分学校和家长对这一行为的了解和介入不足,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也面临结构性短缺问题。对此,团省委启动“一校一社工”专项,累计招募选派233名志愿者到偏远乡村学校专职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有效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潜能发展,预防校园欺凌和青少年违法犯罪,弥补这一短板。
90后农民工吴钦德则通过“圆梦计划”,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广州梦”。
2009年,19岁的吴钦德踏出中专校门走进广汽集团,跟师傅学习发动机手动安装,很快就可以独当一面,并在2012年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亚军。
“2013年,我听企业领导说团广东省委联合一些单位启动‘圆梦计划’,可以资助农民工上大学,第二天就报了名。”吴钦德从此开始了边工作边读书的历程,先后报读了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大学网络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公司和工会资助了70%的学习费用。他通过业余学习完成学业,拿到了大学文凭,获得了广州市“优秀共青团员”称号,现在已经是“新广州人”。
在广东这个用工大省,历年报名“圆梦计划”的人数累计超过30万,有效打通我省青年产业工人成长发展的向上通道,成为党团在青年产业工人中培养骨干的“打底工程”。
“一校一社工”与“圆梦计划”是广东首批青年民生实事中的重点项目,除此以外,针对青年人遇到的心理健康和权益维护问题,广东推动各地市、县(市、区)建立至少一个本级直接管理运作的12355平台,青年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服务;在社会服务上,创新实施“广东省青少年大病救助工程”……目前,广东共推出两批共19项青年民生实事,从教育、发展乃至婚恋交友各个方面,“团团”都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全链条服务。
城市与青年共成长
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越来越多的青年在城市学习、工作、生活。
2021年12月底,广东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联席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广州召开,提出全力打造“青春湾区”粤港澳青年发展型大湾区,示范带动“活力广东”青年发展型省份建设的工作目标。
“希望大湾区成为全世界有志青年实现梦想的地方。”团省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初,广东已出台《关于打造“青春湾区”粤港澳青年发展型大湾区建设的若干举措》,提出16条举措,聚焦就业、教育、住房、身心健康、婚恋交友等问题,让湾区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在湾区更有为。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
2017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2021年,“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列入深圳“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写进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上升为市委重大决策之一。目前,在省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倡导下,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肇庆、江门等8个粤港澳大湾区地市,以及汕头、韶关、汕尾、云浮等4个粤东粤西粤北地市,以及茂名信宜等15个区县已先后提出了开展“青年创新型”“青年发展型”“青年友好型”城市、县区建设,青年与城市共成长共发展已成为我省多地发展共识,各地建设“青年发展型”“青年友好型”城市、县区起步成势。
近日,为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广东将积极组织各地申报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县域)试点,依托国家试点和省级24个规划试点,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县域、街道、园区等)示范样板。
广东为什么这么“年轻”?因为广东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将一直是青年人的逐梦之地。
◎《南方》杂志记者/杨洋 发自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