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万人下沉一线:蹲点乡村问振兴

2022-08-08 14:47 来源:南方杂志 郭芳 史成雷

  一座梦想中的桥,承载着三个村庄多年的心愿。

  清远英德市连江口镇土地分布狭长,沿着北江两岸蜿蜒而上。南坑、三井、银坑这三个村庄近万人,与镇里隔江相望。对村民而言,乘坐渡船是他们通往外界的重要通道,否则最远的地方要开车花费三四个小时绕道到镇里。交通不便,使得这里经济发展受阻。

  “通往北江西岸的桥,村民们已经盼望了很多年。”省委办公厅、恒健控股公司驻连江口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黄江波已经数不清来村里调研过多少次。他说:“如果我们的人生中能建一座桥,我希望将它建在连江口。”

  去年6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创新开启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全域全覆盖全面推进全省1127个乡镇、近2万个行政村全面振兴。目前,全省7174个单位共选派8099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和4000多名“三支一扶”、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等专业人才,1030名高校毕业生志愿者组团奔赴各地镇村,寻村情、找问题、谋对策、定规划,为乡村发展擘画美好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开展调查研究,是广东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进驻后的第一件事情。上万人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农村改革发展更接地气。

  广东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提交的上千份沉甸甸的调研报告里,字里行间折射出工作队听民声、察民情、问民意的为民情怀,摸清广东农村土壤、找准发展脉搏的求真精神,从农村一线的调研实践中汲取发展智慧的务实之举。

  密集式的开门调研  

  广东在全国率先探索驻镇帮镇扶村,没有任何经验可循,每一步都需要摸索着前进。

  去年6月,全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动员部署会议要求,工作队要当好“调研员”,即开展调查研究,与乡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一起理清工作思路,参与编制镇域乡村振兴规划。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广东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老百姓需要什么,不是靠拍脑袋决定。开展调研就像是播种前需要摸清土壤性质一样,只有了解清楚土壤性质,才能让种子更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场密集式的大调研、深调研在广东农村大地上迅速展开。

  只有摸清镇情村情民情,才能找准乡村振兴切入点和发力点。调研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这是记者采访时感受最强烈的。

  “我们花了半年多时间深入官渡镇19个行政村、2个社区开展全覆盖调研,跑遍了全镇24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每个村庄、每个水库、每条道路、每块闲置用地等。我们和镇政府、村委会干部、当地脱贫户、村民、企业人员等面对面交流,力求将情况摸清楚。”广东省发改委、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驻韶关市翁源县官渡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王慧说。

  调研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驻官渡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进行“解剖麻雀式”调研,先后完成《关于官渡镇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关于官渡镇公共服务重点领域情况的调研报告》等5篇调研报告。此外工作队还就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三旧”改造政策和方式、农民增收途径等问题开展研究。

  调研摸清了底数,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因为土地指标紧张,镇域经济发展普遍面临着“有项目缺用地”的难题。“官渡镇立华公司计划建设的种苗场,预计可为企业降低成本3000万元,因为没有用地指标始终卡在选址阶段,制约了官渡镇的招商引资。”官渡镇党委书记叶米昌直言。

  工作队在调研中厘清了镇域土地资源家底,提出了“以强度换空间、向存量要增量”的发展新路。“初步统计,官渡低效、闲置土地资产多达40余处,高达1600亩。”王慧举例道,可以向珠三角学习,整合盘活低效、闲置土地,为镇域产业腾出发展新空间。

  调研摸清了问题,在乡村振兴中才能少走弯路。黄江波对此深有感触,工作队在进驻初期,一心想着把上亿元的奶牛厂项目引进落地。然而跑遍了连江口镇,找不到企业所需的500亩连片土地。加上受当地产业配套缺乏等因素制约,尽管工作队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做前期工作,但只能忍痛放弃该项目。

  “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并不具备承接大产业、大项目发展的条件,如果只盯着大项目、大产业,很可能在几年后面临‘大事没干成、小事没去干’的尴尬局面。”黄江波表示,工作队要因地制宜,走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摸清乡村发展“急难愁盼”

  在我国的行政治理体系中,镇既是行政结构的最基层,也是联通县和村的关键节点。

  “没有镇域的振兴,很难做到乡村的全面振兴。”广东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许多乡镇发展基础薄弱,导致镇域发展活力不足,难以带动村级神经末梢。只有打通“镇”级的痛点、难点、堵点,才能真正实现强镇、兴村、富民。

  只有摸清乡镇发展土壤,破解“急难愁盼”问题,才能走好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南方》杂志记者发现,产业发展基础底子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历史欠债多,村集体经济薄弱、造血能力不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大量土地闲置撂荒,这是许多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在农村调研中发现的普遍问题。

  解决发展问题,让钱袋子鼓起来,是乡镇干部群众最渴盼的事情。黄江波所进驻的连江口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万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一半;村集体经济普遍缺乏造血能力,半数以上行政村依靠自身可达到的集体收入在1万元左右。

  云浮罗定市泗纶镇有27个行政村,是罗定市村庄数量最多的乡镇。驻泗纶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谢树华调研发现,当地村集体年收入平均数为3.2万元,有些村甚至是零收入。大部分村集体收入来自租金收入,可持续性较差。

  “小镇青年”外流问题值得关注。由于农村经济落后,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到珠三角发达城市务工,这在农村已是普遍现象。谢树华告诉《南方》杂志记者,泗纶镇多数村有60%以上人口流失,村居闲置、老人留守,村庄一片寂静。土地缺少劳动力耕种,至少8000亩土地闲置撂荒。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是广东乡村产业的突出问题,制约了农民持续增收。“泗纶镇拥有竹蒸笼、稻米、肉桂等优质资源要素。然而,当地农业的低附加值与深厚的种植基础不相匹配。”谢树华举例道,泗纶镇罗竹种植面积6万亩,竹蒸笼出口量占全国80%以上,带动当地上万人就业,年产值达到4.2亿元。然而,由于产业发展裹足不前,当地八成的罗竹白白闲置在山里。

  谢树华注意到,一方面,因为技术设备落后,70%的工序依靠人工,产能有限;另一方面,竹产品品种单一,利润微薄。“四五个工人编织一个竹蒸笼,单个售价仅5元起,每个工序只能赚两三毛钱,企业急需转型升级。”

  补齐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民生短板,也是乡镇干部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连江镇中小学教学设施不完善。全镇教师平均年龄达47岁,结构老化,第一学历偏低,专业艺术类和外语教师缺乏,教学质量偏低。”黄江波感慨道,“连江中学近10年无一人考上清远一中。”

  “教育连接着千家万户,承载着家家户户的希望,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不可回避的一环。”黄江波表示,“要让农村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用知识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乡村振兴,给出方案  

  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

  目前,广东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已经全部完成了乡村振兴调研报告、镇域乡村振兴规划的编写。工作队从农村一线调研实践中汲取发展智慧和力量,涌现出许多新思考、新探索、新模式,为乡村未来发展擘画美好蓝图。

  和大多数乡镇一样,此前官渡镇从未做过乡村振兴规划。“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干部向来工作繁杂,之前是见子打子,没有一盘棋思想。”叶米昌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工作队来了之后编制形成了“1本规划、1个项目库、1份图集”三个“1”成果,明确了今后五年镇域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这是最大的调研成果。

  目前,广东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针对乡村振兴痛点卡点难点问题,一个一个啃硬骨头,一项一项破解难题。

  能否让竹蒸笼、稻米、肉桂这些资源更好地走出大山深处?“竹梦稻乡里,桂香飘泗纶。”谢树华表示,希望补链强链,打造罗定绿色产业发展新高地。以竹蒸笼为例,一方面,工作队主动对接科技特派员,希望加快机械化研发,解决产能制约的瓶颈,带动更多企业、农户参与到蒸笼加工行业。另一方面,希望从“竹蒸笼”走向“竹产业”,打造绿色竹业专业镇。

  在连江口镇连樟村,硕大的大棚基地里,数十个直径达8米左右的圆柱体建筑正紧张施工。“这里就像是工厂流水线一样,我们用工业思维赋能农业,可以实现智能化养鱼。”黄江波对比道,这里两套生产线仅占地1200平方米,年产鱼量相当于传统鱼塘数十亩产出。“这很适合产业用地紧张的连江口镇,等条件成熟可以复制推广到更多的村子,打造出有特色的‘鳜鱼小镇’。”他说。

  今年3月,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佛山市紫南村党委书记潘柱升,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广东澳益农业董事长潘健章的帮助下,工作队探索“项目异地落地、收益共享”新模式,筹集800万元帮扶资金与紫南村合作投资鳜鱼工厂化养殖项目,探索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共同富裕新路,每年可以为11个村(社区)分别增加16万元村集体收入。5月,4条工厂化养殖鳜鱼生产线在连樟村率先落地,每年可为连樟村额外增加村集体收入近80万元,并带动当地农民养殖鳜鱼。

  最近,大山脚下的连江中学沸腾了。这所有着600多名学生的乡镇中学,迎来了学校迁现址25年来的第一个标准运动场。这份礼物,是工作队想方设法多方筹集资金修建而成的。

  黄江波表示,工作队“软(件)硬(件)兼施”,打出乡村教育振兴组合拳,实施农村名师培养工程、教育名家弹性引进工程等“六大工程”。其中,连江口“优生”,广州“代培”,是工作队的创新探索。工作队从连江中学选派9名学生到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借读。“教育让人看到希望。”黄江波出身于农村,是改革开放以来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在他的示范效应下,村里接二连三地诞生了20多名大学生。他希望通过优生代培,提振当地教育的信心。

  在广东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看来,未来广东将诞生更多的乡村振兴新实践。

  走好群众路线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广东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调查研究的重要法宝。

  调查研究要走好群众路线。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如果不懂群众语言、不了解群众疾苦、不熟知群众诉求,就难以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怎样避免“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关键是要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水利部珠江委、中交四航局驻肇庆市封开县长安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邓建忠举例道,长安镇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然而一直以来林下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长安镇政府、驻镇工作队积极引入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建设南药试种示范基地。

  让邓建忠颇为感触的是,龙头企业划出200亩作为试种示范基地,为村民提供种苗以及种植技术指导、包收包销等服务。然而农民对这一新生事物犹豫不决,持观望态度。

  “工作队动员六七个村20多名村民,到林下经济模式发展成熟的地方去调研,让村民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邓建忠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今年4月以来,在东山村等村委的发动下,有8名村民进场种植了86亩南板蓝根。以后将继续引进村民进场学习试种。

  在连江口镇,工作队时刻惦记着自己的乡村振兴使命。他们将驻地选在了距离镇区几公里的粗石坑村,直接驻扎到村里,在那里与村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在基层一线接受锤炼。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到村委饭堂或村民家中吃饭要付钱”……在黄江波办公室的墙上悬挂着工作队的十项纪律要求。“镇政府大楼里守候到最晚的灯光和粗石坑民房里简陋的木板床是每个工作队员的标配。”黄江波形象地描述道。

  “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基本要求,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摆花架子、不堆盆景、不急功近利、不好高骛远,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用在刀刃上,多上一些有利长远发展、有利增进民生福祉的项目。遵循市场规律,不做拔苗助长的面子工程。”这是驻连江口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方法论。

  深入群众,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驻连江口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在村民中赢得了好口碑。村民们亲切地称呼驻镇工作队队员“就像儿子一样”。

  【记者】 郭芳 史成雷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2年第15期

编辑:黎洁婵   责任编辑:李婷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