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小河套,大希望——深港“双向奔赴”追梦世界级科研枢纽

2023-12-20 12:25 来源:南方杂志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建设。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来,河套合作区的新闻频频登上热搜。河套合作区这块3.89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因创新浓度之高而备受瞩目。

  小地方能够做大文章,小空间孕育着大希望。在这里,顶尖科学家加速聚集,重大科研机构云集,深港独角兽企业频出。深港两座城市“双向奔赴”,一个世界级的科研枢纽正在加快崛起。

来源:南方杂志社

来源:南方杂志社

  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落地的消息,在深港两地科创人员的朋友圈里刷屏了。

  今年9月,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迎来了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正式开园。这是香港科学园在内地设立的首个分园,是内地首个由港方运营、适用国际管理规则的科研空间,也是河套合作区内首个享受深港两地联合评审、联合支持独特政策的科创园区。

  三个“首个”标签的背后,标志着深港两地科技创新合作的新起点。“作为世界级科技及研发基地,香港科学园聚集了1500多家科创企业、13000名科研人员,诞生了超过10家独角兽企业。”香港科技园公司大湾区发展总监莫伟轩告诉《南方》杂志记者,此次超过150家企业提出入驻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的申请。截至目前,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大湾区创飞学院等18家香港企业和机构组团入驻。

  翻开地图,河套合作区地处香港特别行政区北部和深圳市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带,其深圳园区与香港园区一河之隔,具有深港合作的先天优势。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河套规划》)以来,河套合作区的新闻频频登上热搜。

  小地方能够做大文章,小空间孕育着大希望。这块3.89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因创新浓度之高而备受瞩目。目前,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汇聚7家世界500强研发中心、10个国家重大科研平台、10个香港高校科研机构、超150个高端科研项目,正在成为深港科技合作紧密度最高、融合度最强的区域之一。

  一个创举从构想走向现实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东方之珠》,曾是深港两地一河相连的记忆。站在深港协同创新中心44层俯瞰,深圳河蜿蜒而过,一侧是深圳,一侧是香港。位于深圳河两侧的河套合作区,成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最直接的对接点。

  何耀威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在内地就业创业超30年。何耀威带领团队专注于无创血糖监测可穿戴设备研发,并于2018年在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创办舒糖科技。在何耀威的记忆里,“这里曾是仓储物流的集散地,忙碌的货车往来穿梭。货物从这里出发,直线运输时间15至20分钟到达香港,一天之内就可以分拨到全世界主要的大城市。意想不到的是,短短几年时间这里已经成为枝繁叶茂的‘科创森林’”。

  深港融合,是历史赋予深圳和香港两座城市的独特使命。2017年1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开发河套合作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河套合作区建设。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其中明确要共同开发建设河套合作区。2018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河套合作区规划建设作出部署。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规划建设好河套合作区。

  一个创举从构想走向现实。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强调,要坚持深港协同、湾区联动、开放创新,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极点和世界级的科研枢纽。

  “深港合作开发意愿强烈,协同发展潜力巨大。”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一方面,河套合作区的建设,有利于深圳市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对接国际通行创新规则、开展国际协同创新、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另一方面,有利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将自身科技创新、金融开放等优势与珠三角地区完备产业链深度衔接,推动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和规划发展北部都会区。

  河套合作区很小,只有3.89平方公里,其中深圳园区3.02平方公里;河套合作区又很大,它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合作平台。《河套规划》明确,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的发展定位是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

  “与横琴、前海、南沙等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相比,河套合作区面积相对较小。虽然物理空间不大,但却具备独特的‘平台’和‘通道’作用,一河两岸、一区两园、跨境接壤、合作开发的发展优势独一无二。”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表示,要让河套合作区发挥“以点带面”作用,支撑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双向奔赴”,平均每平方公里诞生38个高端科研项目

  科技创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是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的三大发展定位之一。“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要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资源,汇聚国际顶尖科技人才,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新标杆和国际科技创新高地。”郭万达表示。

  两座城市“双向奔赴”,在深圳河畔创造了发展奇迹:从“零的突破”到“集聚发展”,河套合作区的高端科创资源快速形成。在这块土地上,平均每平方公里诞生38个高端科研项目。

  重大科研平台加速集聚。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已落地并开展药品、医疗器械评审与检查工作,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深圳分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已落地运营。

  中国科学院院士俞大鹏带领团队筹建的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是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最先引入的国家重大科研平台之一。研究院共申请国内外专利120项左右,其中包含多项国际专利;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100多篇,包括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论文13篇;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领域关键核心设备。

  立足深圳,协同港澳,面向国际,是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的发展底色。目前。“量子科学与工程”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实验室已经落地。研究院科研人员与港澳学者共同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百余篇,并成功申请了多个重大科研项目。“我们见证了深圳的量子科技从无到有,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国家量子科技核心战略力量的重要部分。”俞大鹏期待在河套合作区这块充满奇迹的热土上,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量子谷”。

  与此同时,香港高校科研项目纷纷落地。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引进了香港5所世界百强高校共10个优质科研项目,由15名港校教授专家领衔,超过500名具有港澳及国际背景的科研人才全职加盟。其中,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研发了我国首台自有知识产权的高时空分辨率电子显微镜,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建设了全国首个开放式医疗机器人测试基地,等等。

  吕坚的身份,是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先进结构材料与增材制造研究团队带头人。全球首创超钠镁合金材料、全球首次陶瓷4D打印……吕坚带领团队聚焦前沿核心问题,取得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在吕坚看来:“深港两地的资源和产业优势互补性强,面对未来我们有信心。”

  目前,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集聚大批海内外院士专家和高端科研人才,形成了国家重大科研平台、世界500强研发中心、香港高校科研项目、突破核心关键技术项目、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深港“独角兽”等六大科创产业集群。首个“AI+药物研发”创新药、国内唯一自主研发7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全球首款数据流AI芯片、全球首家低成本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等一批关键技术争相涌现。

  先行先试,对接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

  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国际上没有先例。湾区建设重在规则衔接,难也在规则衔接。

  “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是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的三大发展定位之一。“要成为试验区,就意味着河套要围绕创新进行大量的改革。”深圳市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黄伟表示。

  推动内地与香港规则机制的“软联通”,河套合作区需要先行示范。由于法律、体制、规则等方面的深层次差异,深港两地在科技创新要素跨境流动、资源开放共享、科技产业协作等方面还面临许多瓶颈制约。《河套规划》的落地助力突破深港合作的瓶颈,解决河套合作区“成长中的烦恼”。

  便利科研人员进出,是深港两地备受关注的话题。《河套规划》提出,“待后期条件成熟后,与香港一道探索在深圳园区海关监管区域内实行更加便利的出入境及停居留政策”。深圳国微福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微福芯”)总裁杨成涛对此尤为关注:“作为一家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科研企业,需要大量高端人才的支撑。自2020年创立至今,企业研发人员数量每年都实现爆发式增长,其中10%是来自海外的高端人才。便利深港两地人才流动,是很多科创人员的期盼。”

  便利资金的跨境流动,也牵动着科创人员的心。何耀威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公司成立以来,投入的科研资金已经达到7000多万元,未来每年还将达到千万元级别。今年,舒糖科技成为首个“吃螃蟹”的企业,以公司专利为金融标的,顺利获得“内地+香港”融资额度200万元,这标志着全国首个深港跨境“N+1”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落地。

  河套合作区探索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和法制、税制、科研体制、园区管理体制”的系统化、集成化政策框架,让这里的科创项目和人才享受着两地政策支持的叠加便利,释放出强大创新动能。

  与此同时,对接香港及国际先进科研规则,是河套合作区的重头戏。《河套规划》提出“全面接轨国际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比如,在科研项目评审、经费支出、过程管理等方面合理借鉴香港及国际管理制度。聚焦产业需求,对重大科技问题实行全球揭榜。

  “从香港经验来说,会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让他们放手去做。建议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在科研管理方面可以把某些方面的权限下放给科研人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运营总监徐莉敏表示,《河套规划》提出“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试点”,这些改革举措将极大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性。

  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去年底,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首次尝试揭榜挂帅,向全球发榜。项目聚焦科研领域重大关键问题,单个项目最高可获2000万元资金支持。揭榜不设门槛,鼓励“谁能干就让谁干”。首批揭榜中,晶泰人工智能实验室将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与大分子药物研发专家经验有机结合,应用于抗体结构预测,是面向人工智能药物研发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

  目前,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正在探索选题征集制、团队揭榜制、项目经理制、政企联动制、同行评议制等科研管理五大创新机制。通过积极营造高度开放的国际化科研制度环境,对接香港及国际先进科研规则,一个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正在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快速形成。

  科创破题,实现从1到100的“惊险一跃”

  核心技术研发出来,并不意味着创新的成功。从0到1,代表着研发突破。从1到100,代表着成果转化。如果技术成果躺在实验室睡觉,将没有任何意义。

  在科技领域,有一个攸关成功与否的名词—“中试”,可以理解为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在众多科创团队眼中,这是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跃向市场最惊险的一道关卡。

  中试环节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设备、资金、时间投入,这是科创团队面临的共同难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细胞治疗项目负责人谢雍对此深有感触。谢雍带领的研发团队专注于细胞疗法研究,“项目进入临床研究,也就是相当于中试阶段,一期的花费有可能近亿元”。

  从实验室进入市场的“惊险一跃”,这条路走得更快些,是很多科创团队所渴盼的。《河套规划》明确,“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是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三大定位之一。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聚焦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实现从研发到工程化的中试转化,希望形成更多具有重大牵引和带动作用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成果。

  《河套规划》释放出“搭建生物医药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作用”诸多利好,让谢雍颇为期待。“生物医药技术在产业化之前,必须进行中试、药代动力学评估等。如果缺乏公共中试基地,要么外包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进行,不仅时间漫长,也无法及时调整技术;要么自己购买仪器,动辄几百万元、上千万元的投入让科研团队难以承担。”在谢雍看来,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临床试验中心等配套齐聚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将成为生物医药研发的“加速器”。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等机构进驻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也引起了谢雍的关注。“生物制药研发是漫长的过程,这当中需要经历诸多审批环节。”谢雍表示,这些机构的进驻,既能为科研团队提供更多便利、提高审批效率,为其节约更多的研发时间和成本,也能加快推动药品审评、检查等规则与国际接轨。

  与此同时,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积极为科创企业提供技术应用场景。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河套规划》提出“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开展创新应用试点示范”。深圳元戎启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戎启行”)是自动驾驶领域独角兽企业,诞生了国内首个成功落地的自动驾驶轻卡商业化项目。两年前,元戎启行在深圳中心城区开放自动驾驶载人乘车服务,在深圳福田区设立超过200个站点。“目前,公司已经完成超8万人次的智能网联汽车出行服务。”元戎启行副总裁唐瑶说,“在市中心上路实测可以帮助我们不断验证和迭代技术。”

  从基础研究的策源地到成果转化的高效田,河套合作区的发展未来可期。

编辑:倪仕轩   责任编辑:李婷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