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从谈溪色变到造福人民 木兰溪如何炼成最美母亲河

2019-06-03 07:30 来源:南方杂志 林若川 史成雷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近20年来,从水患频发、谈溪色变,到变害为利、造福人民,位于福建莆田的木兰溪完成了一次美丽“蝶变”,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治水领域的生动实践。

  清澈透净的溪流蜿蜒于茂密的山谷之间,清脆悦耳的鸟鸣不时从茂密的荔林中传出……在福建莆田木兰溪泛舟,“美”是人们共同的赞叹。

  2017年12月,来自古都西安的一则消息刷爆了莆田人的朋友圈:由水利部主办的首届“寻找最美家乡河”活动在全国评选出10条“最美家乡河”,木兰溪榜上有名。

  然而这条“最美家乡河”,20多年前还是一条洪水肆虐,让沿岸居民“谈溪色变”的河流。从1999年开始,在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的主导和带领下,莆田开启了木兰溪治理进程。其间,历经四期工程、几届班子,治理工程坚持不懈并深化拓展,木兰溪实现了从水患频发到“变害为利、造福人民”,完成了一次美丽的蝶变,莆田也从“福建省内唯一一个洪水不设防的设区市”跃升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日前,《南方》杂志记者随全国党刊全媒体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走进福建莆田,深入调研采访莆田市木兰溪全流域综合治理经验。

  齐心共治,根绝水患

  流域样本:木兰溪中下游

  观察点:木兰陂、新度镇蒲坂村

  在木兰溪距离入海口26公里处,有一座200多米长、形同钢琴的古堰,名叫木兰陂。这是木兰溪中下游的重要水利枢纽。北宋年间,钱四娘等人前赴后继,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历经20年终于建成木兰陂,为木兰溪扎上一个腰带。

  我们的调研之旅从这里开始。

  木兰陂具有“排、蓄、引、挡、灌”等水利综合功能,历经千年,功能不辍,2014年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莆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林春荣告诉《南方》杂志记者:“莆田在历史上出了2482个进士、21名状元、17名宰辅,还有15名当代‘两院’院士。木兰溪是滋养莆田的‘母亲河’,木兰陂是莆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象征。”

  木兰陂治水精神跨越千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莆田人奋发图强。然而由于地形地貌的特殊性,木兰溪几乎每逢台风暴雨就会引发山洪,凶猛的洪水倾泻而下,中下游地区损失惨重,沿岸民众叫苦连天。

  从地形图上能直观地感受到木兰溪的“特殊性”。木兰溪短短105公里干流天然落差达784米,雨季水流湍急,下游河道弯曲、断面狭窄、田堤不分、地势低洼,极易漫溢。再加上海潮引发海水倒灌,木兰溪时常泛滥,莆田也成为福建唯一“洪水不设防的设区市”。

  1952年至1999年近50年的资料统计,木兰溪平均每10年发生一次大洪水,每4年发生一次中洪水,小灾几乎年年有。

  1999年10月,莆田遭受超强台风的猛烈袭击。一夜之间,整个莆田倒塌房屋近6万间,被淹农田45万亩。

  新度镇蒲坂村是木兰溪流域的低洼地带,这里的损失最严重。“以前都是简易的土坝,洪水一冲就垮。房子也主要是土坯房,水一泡很容易就倒。”时任蒲坂村党支部书记郑仁明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当年洪水水位超过历史最高纪录1米多,村里住房倒塌及造成危房2298间,822人无家可归。

  洪水过后,满目疮痍。1999年10月、12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先后两次来到蒲坂村察看灾情,指导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面对灾情,到底要不要治理木兰溪?习近平掷地有声:“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

  木兰溪综合治理的大幕由此拉开。

  治理木兰溪,是莆田人的千年夙愿。木兰溪治理工程正式启动,莆田人民积极响应,社会各界高度参与。“那个时候一听说要治理木兰溪,几乎所有人都是有钱捐钱、有力出力,连每个学生都在自发地捐钱。”林春荣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一顶草帽,一壶水,一把尺子,一罐油漆”,莆田市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处副主任陈文棋如此概括自己和同事近20年参与治理木兰溪的日常。陈文棋还给《南方》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们市专家组有一个老专家,60多岁了,平常不管是雨天还是夏天很晒的时候,整天都在工地。后来他得了癌症,弥留之际他还交代子女,在他去世后记得把木兰溪的资料收集一些埋进墓里,让自己在另一个世界也能继续研究……”

  坚定信心,科学规划

  流域样本:木兰溪下游

  观察点:张镇村、玉湖新城

  从蒲坂村跨过木兰溪,河对岸的村庄叫张镇村。1999年12月27日,习近平将当年福建全省冬春修水利建设的义务劳动现场安排在这里,并与当地干部群众、驻军官兵6000多人一道参加了义务劳动。习近平在劳动现场嘱托,一定要使木兰溪变害为利、造福人民。

  张镇村村民傅石雄参加了当年12月27日木兰溪畔的义务劳动。“全村不分男女老少,一听说要治理木兰溪,大家都跑去参加义务劳动。”谈起参与木兰溪治理的经历,傅石雄十分激动,“这20年生活变化非常大。过去水患频发,我们住在河边连蔬菜都不敢种,水一淹就死。现在我儿子家有30亩葡萄园,每年产量还在增长,这在以前真的不敢想象。”

  木兰溪治理之难,固然来自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和客观环境。可相比于征服自然,更难的或许是人们信心和决心的凝聚。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兴修水利的热潮,然而木兰溪的治理却始终没有进展。据陈文棋介绍:“早在1957年,水利部就开始规划整体治理木兰溪。然而数十年间,经过五次规划,两次可行性研究,二度上马,却因种种困难没有开工。”

  1999年12月14日,习近平在蒲坂村检查灾民安置工作时,亲手在旧蒲坂小学前栽下一棵小叶榕,以此坚定干部群众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决心和信心。

  决心来自为民的信念,信心则来自科学的规划。木兰溪下游弯多且急,行洪不畅,是造成木兰溪水患的重要原因。治理木兰溪,“裁弯取直”的方案屡被提及。

  木兰溪处于沿海淤泥地质,软基淤泥含水率近70%,形同豆腐,在这样的基础上施工,堪称“豆腐上筑堤”,这更增加了工程的难度。“这么大规模的河道裁弯取直,当时别说在省内了,甚至全国也没有成功的先例。”陈文棋说。

  为此,习近平多次强调,一定要“科学治水”。2000年2月13日,习近平在第4次深入木兰溪治理现场时,制定了“慎之又慎,依靠科学,尊重专家”攻克技术难关的原则。

  为破解难题,在习近平的亲自推动下,当时的福建省水利水电厅成立木兰溪治理专家委员会,最终论证通过了“改道不改水”的裁弯方案,并决定在张镇村搞个技术试验段进行测试。习近平专门邀请国内权威水利专家,建立起国内首个“软基河道筑堤”物理模型。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同步进行,确定了木兰溪防洪工程的治理方案。

  坚持因地制宜,遵循科学规律,木兰溪实现了全流域防洪能力的提升。2003年,木兰溪一、二期主干流段治理完毕后,原16公里行洪河道裁弯9个,被裁直为8.64公里。2011年,两岸防洪堤实现闭合,洪水归槽,防洪标准一举提高至50年一遇。2016年防洪工程经受“大考”,一场和1999年一样规模的超强台风“尼伯特”袭来,拥有坚固堤防的木兰溪顺利抵御了这场风灾。

  “科学治水”,成为木兰溪治理20年贯彻始终的原则和重要经验。然而要想把科学治水的美丽蓝图一绘到底,还必须一任接着一任干,必须信心不动摇、政策不松劲。

  目前,木兰溪治理工程已经进行到第四期,从“防洪保安”到“生态治理”“文化景观”,木兰溪治理的接力棒还在继续传递。

  今天的张镇村木兰溪河堤,美丽的绿道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绿道边伫立的一块巨石上,刻载着习近平在此参加木兰溪义务劳动的历史。毗邻张镇村,一座玉湖新城正快速崛起。

  玉湖新城改造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李金火告诉《南方》杂志记者:“‘裁弯取直’后的旧河道,被最大程度保留,被开挖成面积达816亩的城市内湖——玉湖,作为景观和蓄洪区。玉湖新城规划用地面积7071亩,青少年宫、科技馆和图书馆已相继建成,而玉湖将结合周边绿地近1000亩,成为片区中心公园。”

  上下联动,全域治理

  流域样本:木兰溪上游

  观察点:仙游县、九鲤湖

  一条河流的治理,上中下游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沿着木兰溪逆流而上,我们来到上游的莆田市仙游县。

  木兰溪上游、中游均位于仙游县境内,下游把兴化平原分为南北两部,俗称南北洋。雨季来临时,只要上游的仙游东西乡片区一下大雨,下游的兴化平原南北洋片区就容易引发洪水,故有“雨下东西乡、水淹南北洋”的民谣长期流传。

  据2000年卫星遥感资料显示,木兰溪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262.3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15.15%,高于福建全省平均水平。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下游南北洋河网泥沙淤积,河床抬高,防洪能力降低,是造成洪涝灾害不断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加剧了木兰溪水环境的污染。

  从一开始,木兰溪“全流域治理”的理念就被牢牢确立。木兰溪治理开启后不久,习近平指示:“木兰溪要考虑全流域治理。”

  从水上到陆上,从下游到上游,从干流到支流,木兰溪全流域治理同步开启。

  在仙游县九鲤湖景区生态观光园,有一棵十分挺拔、茂盛的樟树。九鲤湖管委会主任陈清好介绍,如今这片占地达200多亩的观光林来源于以前的纪念林,且与这棵樟树息息相关。

  九鲤湖景区位于木兰溪最大支流延寿溪源头,也是莆田350万市民“大水缸”东圳水库上游,流域面积15公里。2000年11月21日,习近平来到九鲤湖风景区视察,指示“还是要多种树,保护好景区生态,守护好源头水质”。

  在纪念林,习近平看到这里大树偏少,于是亲自种下一棵樟树,提出“要努力将这片纪念林改造成观光林,建立观光生态林和生态观光区,保护好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

  十几年来,九鲤湖景区先后新植绿化树50多万株,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80%提高到96%,饮用水源水质14项指标100%达标,同时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逐年呈30%递增。

  瑰丽的瀑布,是九鲤湖景区远近闻名的名片,自古有“鲤湖飞潭天下奇”之誉。可是,九鲤湖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曾经一度只在旅游旺季放水时才会呈现。2000年在九鲤湖景区视察时,习近平问道:“这水为何不从瀑布流下?”县领导介绍:“引水发电了。”“能否先引入瀑布,再发电?”

  次年,仙游县开始实施还水于瀑工程,不但恢复了瀑布奇观,还保证了农业灌溉和发电的需求,实现了保护与开发的完美结合。

  “作为木兰溪上游,近年来,仙游县大力建设防洪生态景观工程,从单纯防洪提升为防洪、生态和景观综合推进。”仙游县委书记郑亚木说。

  “如今,木兰溪全面实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将水质指标作为补偿资金筹措和分配的主要依据,以木兰陂为界,由下游地区筹集资金,市级财政配套投入,补助上游地区水生态环境保护。”莆田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

  全流域的治理,不仅让木兰溪的防洪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也彻底改善了木兰溪流域环境质量。“十二五”以来,木兰溪水质功能达标率多年均达100%。

  九鲤湖景区的建设,成为木兰溪上游治理的缩影。

  红木文化产业是仙游县年产值达300多亿元的支柱产业。近年来,仙游县确立生态立县、产业强县的战略目标,将木兰溪上游和源头范围内的所有林地划为生态林,一律停止新上工业项目,搬迁老企业,同时立足木兰溪两岸的美好生态,将传统工艺与美丽生态融合发展。

  生态文明,全面发展

  流域样本:木兰溪支流

  观察点:莆田绶溪公园

  绶溪(延寿溪别称)是木兰溪的主要支流之一,恰似一条碧绿的绶带,绾系莆田市中心城区。绶溪两岸,是总面积超过5000亩的绶溪公园。绿道骑行、溪水泛舟、河畔垂钓、亲水嬉戏……这是向市民全天候免费开放的城市“中央公园”,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生态绿心”。

  泛舟绶溪,这厢是大量当地的市民和游人在河边绿道游览、休闲,另一边则是连绵不绝的荔枝林、龙眼林等树木,沿途则有保存完好的古桥、古民居等次第经过,风景秀美。莆田市园林管理局许建泉介绍,绶溪公园于2011年7月一期动工,2017年启动二期工程,公园保留着2000亩的荔枝林,保护着近万株的荔枝。

  作为木兰溪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项目,绶溪公园的建设融合了绿色发展理念,是生态文明和传统文化融合的示范。2014年,莆田市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2015年,《莆田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获省政府批复实施。

  木兰溪的生态蓝图,在实践中越来越清晰。科学治理的接力棒,还在继续传递。随着莆田市城市发展核心区“生态绿心”建设推进,木兰溪防洪工程作用已经从单纯的防洪,提升为防洪安全、景观休闲和生态治理“三位一体”。

  木兰溪的治理,不仅让莆田收获了水安全,更获得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据统计,20年来,莆田城区面积从17平方公里扩展至93.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12%提升至59.6%,全市工业园区从19.39平方公里拓展到170平方公里。

  “莆田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之路越走越宽。通过3年的试点建设,我市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让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莆田还将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传承与创新,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莆田市委书记林宝金表示。

  记者手记:

  木兰溪治理告诉我们什么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从1999年起,经过近20年的科学治理,木兰溪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画卷。

  木兰溪“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过程,来自于习近平同志亲自推动,落实于当地干部群众20年来的接续奋斗。正因如此,对木兰溪治理做一次全景式的深调研,借此探索其成效来源、力量所在,对于各地如何进一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传统观念里,防洪无外乎兴水利、筑堤坝。但在时任福建省领导习近平同志亲自推动和指示下,木兰溪治理从一开始就突出强调科学治理、全流域治理、综合治理。木兰溪治理的这张蓝图,充分考虑了水利防洪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不仅着眼于水安全,还同时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经济、水文化的建设;不仅盯紧水患严重的下游,还同时注重上游的治理;不仅“管用”一届干部,还一以贯之接续奋斗。木兰溪治理的实践,丰富了“治水”的生态文明内涵。

  木兰溪治理的过程,也是一道道难题破解的过程。自然条件差、施工难度大,资金不足、信心不足……然而“万事开头难,破难看党员”,在木兰溪治理的每一个环节,在木兰溪全域的每一个劳动点,总有党旗在飘扬。在习近平同志的引领、指挥之下,经过多年努力,美丽的木兰溪有力支撑了莆田生态环境、经济活力、人民生活水平等居于福建省前列,为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带来“莆田经验”。

  一心为民、一张蓝图、一体统筹、一帜高扬、一溪和祥,这是我们总结出的木兰溪治理“五个一”蝶变解码。木兰溪的这一片河清海晏,展现的是坚持“人水和谐”的生态图景,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幸福画卷。

  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期待着木兰溪治理未来结出更多硕果,更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祖国大地上的每条河流,都能成为人们心中的“最美家乡河”。

  《南方》杂志记者∕林若川 史成雷 发自福建莆田

 

编辑:陈雨昀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