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率先建成“双园”之省,广东靠什么丨绿美广东调研行

2023-08-17 14:17 来源:南方杂志 史成雷

  编者按

  今年2月以来,广东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广东实践——全省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南方》杂志记者随绿美广东高质量发展调研组采访发现,新时代“两山”实践正在广东走向纵深。

  8月15日,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南方》杂志推出“绿美广东调研行”系列报道,记录相关调研得与思,问道绿美广东发展。

  进入位于韶关的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着盘旋的山路来到海拔1000米左右的九重山观景台,放眼望去,山岭连绵,植被茂盛,好似一幅水墨山水画。

  目前,在南岭山脉中段南麓,广东正以包括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的14个自然保护地为基础,积极创建南岭国家公园。

从九重山观景台望去,南岭山岭连绵、植被茂盛。史成雷摄

从九重山观景台望去,南岭山岭连绵、植被茂盛。史成雷摄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到2027年年底,率先建成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双园”之省。

  去年7月,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揭牌成立。目前,广东正全力创建南岭国家公园、丹霞山国家公园,距离率先建成“双园”之省的目标正越来越近。

  全力创建南岭国家公园、丹霞山国家公园

  广东北枕五岭,南濒南海,山地广袤,大河大川众多。

  在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面近乎笔直、垂直高度达上百米的山壁上,数百棵广东松顽强地生长在悬崖之上,迎风傲立,甚为壮观。

  保护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松学名华南五针松,最为奇特的是其松叶色彩随四季变换。每到冬天,为了适应悬崖峭壁和寒冷的严酷环境,广东松树冠会分泌出防寒物质,在阳光下呈粉蓝色,形成奇特的蓝松奇观。因此广东松又得名“蓝松”。

  这片世界上最大面积的广东松原始森林,树木最老的达400多年,最高达30米,是我国东南部常绿阔叶林的典型代表,也是大自然给予广东的珍贵馈赠。

悬崖峭壁上生长的广东松。史成雷摄

悬崖峭壁上生长的广东松。史成雷摄

  目前,在总面积不到6万公顷的保护区内,有记录的野生高等植物高达3892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南方红豆杉、小叶红豆两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广东松等66种。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样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据保护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保护区内除安装有可以实时传送动物画面的相机外,还安装了180台红外相机,记录动物行踪。保护区会定期统计各种动物出现在视频中的次数。

  在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数据库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保护区野生动物活动情况。《南方》杂志记者看到,截至今年1月,小麂出现的次数最多,超15000次。黄腹角雉、黑熊等平时基本看不到的动物,其活动情况通过红外相机清晰地出现在画面中。

  据统计,目前保护区拥有脊椎动物636种,昆虫3195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就有黄腹角雉、金斑喙凤蝶等多种。

  韶关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杂志记者,目前,在南岭山脉中段南麓,广东正以包括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的14个自然保护地为基础,积极创建南岭国家公园,地理范围涉及清远和韶关2个市的连州市、英德市、阳山县、曲江区、武江区、乳源瑶族自治县、乐昌市7个县(市、区)23个乡镇,总面积1931.6平方公里。

  “南岭山脉作为北回归线地区的绿洲,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区域内保存有大面积原生常绿阔叶林,适宜各类动植物生长发育和繁衍生息。南岭区域是中国14个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也是特有、珍稀、濒危物种高度聚集区。”该负责人介绍。

  《决定》提出,“全力创建南岭国家公园、丹霞山国家公园,推动南岭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据悉,南岭、丹霞山已列入国务院批复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候选区名单,省政府正式向国务院申请设立南岭国家公园,相关工作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打造彰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绿色名片

  《决定》提出到2027年年底率先建成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双园”之省的目标,并要求“高标准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打造彰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绿色名片”。

  2022年7月,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华南地区首个国家植物园,也是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位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共同形成“一南一北”格局。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政府及广州市政府共同成立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领导小组,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各项任务。

  据统计,华南国家植物园收集保护了1.7万种高等植物,在全球位居前列,其中有许多是广东本土的濒危物种和极小种群植物,对岭南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和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利用有重要支撑作用。历史上,珠三角75%的乡土园林植物源头来自华南国家植物园。仅2022年以来,华南国家植物园新引种植物11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8种。

  “绿化、美化、生态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集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综合概念。”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红锋认为,生态建设不单单是改善环境,还要发挥它的服务功能,要让老百姓享受到它的生态服务功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谈到对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理解,陈红锋表示:“树木的生长是需要时间的,植物培育要注重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在植物选择上要乡土化,在群落配置上要群落化自然化,林分改造的时候要高质化。”

  《南方》杂志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围绕“双园”之省建设目标,各相关地市已纷纷行动起来。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市持续扎实做好华南国家植物园周边的生态环境提升工作,并将华南国家植物园周边生态环境品质提升纳入《广州市天河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双园之城’是我们的重点建设任务,即南岭和丹霞山要建成国家公园;同时我们还将韶关植物园纳入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体系之中。”韶关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12月,由韶关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共建的南岭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研究院(韶关)在韶关揭牌成立。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 史成雷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杨格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