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国资国企优化布局的“广东解法”

2024-12-06 09:00 来源:南方杂志

  2019年底由原广新集团和原丝纺集团重组而来的广东广新控股集团,实现了一场脱胎换骨的巨变。

  作为广东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两个改革试点之一,广东广新控股集团做好了国有经济布局“加减法”。“一方面,公司大力压减二三级企业,清理‘小散弱’劣势企业实现瘦身健体;另一方面,公司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链主企业、龙头企业,拥有一批位居全国乃至全球前列的‘隐形冠军’矩阵。”广东广新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肖志平表示。

  广东广新控股集团的战略重组,是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的精彩缩影。截至2023年,公司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6家,较2019年的25家增加11家。目前,公司所属科技型企业营收占总营收90%以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制造业当家、科技创新强省建设、‘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等重大部署,要推进广东国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有力支撑功能使命类改革。”广东省国资委负责人表示。

  国企新“航母”的蝶变

  2017年10月,广东省属高速公路板块企业实现“三合一”,拉开了省属企业战略性重组的大幕。随后,广东按下了重组的“快进键”。

  广东建工控股集团,就是在这一轮重组浪潮中诞生的。2018年1月,原广东建工集团与原广东水电集团战略重组。这一大动作,改变了两家集团施工资质分散、设计能力较欠缺、市场竞争力较弱的困局。“两家集团从相加到相融实现了‘1+1>2’和‘1+1=1’的改革效果,更好地发挥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和重大建设项目的承担者和主力军作用。”广东建工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育民说。

  新成立的广东建工控股集团,积极稳妥推进专业化整合,形成了主业竞争优势明显、专业技术领先、成长性强的核心企业矩阵。合并仅三年,集团总资产和承接工程任务量双双突破千亿元大关,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净利润、归母净利润、承接工程额等指标保持年均两位数稳健快速增长。

  广东建工控股集团的战略重组,是广东国有经济优化布局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全省完成176组406家集团层面战略性重组,以及4632户“僵尸企业”处置、1441户“两非”“两资”清退处置。自2017年以来,广东按下了省属企业战略性重组的“快进键”——完成了省属高速公路、建筑工程、铁路投资、商贸流通和对外贸易5组11户省属国企战略性重组,98宗二三级企业专业化整合。

  广东省国资委负责人表示,广东坚持“横向合并”强化规模效应、“纵向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专业化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国企整合重组。与此同时,广东全面梳理确定了各省属企业的功能定位。整合重组后,广东国有资本更加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重组整合扬长补短,让国企“新航母”发展方向更明确,潜力也更大。

  有序进退的整合重组,为继续做强做优做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对广东广新控股集团、广州工控集团等企业而言,集团层面的战略重组,成为数年后成功跻身《财富》世界500强的关键起点。

  7月22日,广东省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强调要聚焦主责主业,加强产业上下游的并购重组,自上而下明晰主攻方向,自下而上谋划重大项目,上下联动拓展产业领域,由点及线拓展产业链条,促进企业资本运营与产业经营融合发展。

  按照广东省国资委的部署,广东把落实国家和省重大战略作为跨企业战略性重组、组建新国企的着力点,将继续在食品、建筑、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实施覆盖面更广、参与层面更宽、精细化程度更高的内外资源整合,在重要领域尽快形成体系化产业布局。

  勇挑现代化产业“大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并提出了推动国有资本向三个领域集中的方向。

  国有企业主责主业更加聚焦,核心竞争力更强,是未来改革的方向。 

  广东国资国企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推动国有资本、资源向主业企业、优势企业集中。广东省国资委出台《广东省省属企业主责主业管理办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培育主业机制,强化主业周期管理,推动企业将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向主业集中。目前,广东省属企业主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对企业上述指标总量的贡献率均达到80%以上。

  作为全国第一家因“厂网分开”电力体制改革而组建的发电企业,广东能源集团有着强烈的市场嗅觉。在国家“双碳”行动背景下,新能源迅猛发展。

  “要快速跟上,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广东能源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文联合说,集团向下授权,把投资10亿元以下的项目决策权都下放到二级企业,将决策周期从两三个月缩短到最快一两天。改革后,新能源装机实现了几何级的爆发式增长,从2020年底259万千瓦增长到目前的1531万千瓦。

  在“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的要求下,广东国资国企以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2023年,广东省属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额为745亿元,较2020年增长50.4%。

  “近年来,广东省属企业围绕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新型储能、海洋牧场等战略新兴产业链。”广东省国资委负责人介绍,为强化政策支持引导,省国资委修改了投资监督管理办法,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宽非主业投资比例限制,以最大限度支持鼓励省属企业开辟新赛道。

  “作为年营收过千亿元的企业,广东广晟控股集团面临着核心功能有待增强、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广东广晟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吕永钟表示,集团通过实施经营管理“攀高计划”和新质生产力“跃升计划”,围绕先进新材料、高端电子元器件、智慧照明、新型显示、新型储能等关键领域,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打造省属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标杆。

  广东广晟控股集团所属风华高科拥有电容、电阻两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电子元器件被形象地称为‘工业大米’,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比如每部智能手机中有1000多颗电容,每辆新能源汽车有近2万颗。然而,目前国内高端阻容元件仍然严重依赖进口。”风华高科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程感慨道。

  目前,风华高科联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共同构建了以多位院士领衔的科学研究智囊团和210人规模的科研团队力量。“我们成功研制多款高端片式多层陶瓷电容(MLCC)产品,实现了我国5G基站用高端阻容元件国产替代率超90%。”李程表示。

  随着更多国有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广东国资国企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在战略性、支撑性、引领性上做好文章,更好发挥国企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功能。”广东省国资委负责人说,在明确企业主责主业的基础上,要开展省属国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项行动,不断提升国企在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地位。

  激发国有资本“乘数效应”

  如何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增强国有经济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是国企改革的一道必答题。

  广州国企国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探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作为广州国资工业板块的主力之一,广州工控集团在补链强链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今年4月26日,广州工控集团与粤科金融集团签约,共同组建母基金和意向子基金。合作成立的粤科工控科创投资母基金目标规模达100亿元,重点围绕广州市重点发展产业、广东省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链上下游及相关领域开展投资。“我们希望用投资推动广州工业创新,其中重点考虑投资标的强链补链价值。”广州工控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广军解释。

  汽车产业是广州的第一大产业,但存在零部件产业链整零比偏低的短板。对此,广州工控集团组建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集团,产业链涵盖动力电池、汽车电子等多个核心领域,以弥补广州零部件的短板和不足,助力广州汽车产业“换挡提速”。

  “我们通过‘以投促引’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广州市国资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覃海宁说,强化市属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精准引进一批具有造血强链功能、能迅速形成现实生产力的上下游重点产业项目。

  去年2月,广州设立了1500亿元产业投资母基金和500亿元创新投资母基金。“我们的思路是放大资本招商功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重点布局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领域,以投促引、以投促产、以投促创,培育壮大战略性产业。”覃海宁说。

  国有资本的优化布局,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023年,广州通过以投促引、产业链合作、园区招商等多种方式,招引落地产业项目38个,预计带来超460亿元在地投资。

  加速向“管资本为主”转变,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是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提升国有资本效率和带动力的必然之举。

  2019年,广东广新控股集团被省政府确定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经过几年的探索,如今已成长为一家以制造业为主、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混合所有制为特色、以资本运营为优势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广东广新控股集团通过直投、基金、兼并、收购、转让和产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将资本重点投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与食品健康、数字创意与融合服务等主业上。“我们希望通过投资赋能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肖志平解释。

  实际上,广东广新控股集团以混合所有制形式投资的企业占股比例很多都不到30%。这背后,正是“用小杠杆撬动大公司”高效用好国有资本的智慧。“以混促优、以混促融、以混促进。”肖志平表示,将国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打造“1+1>2”优势叠加混改模式,实现国企与民企的共赢。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持续推进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出台授权放权清单,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探索。包括广东恒建控股公司、广东粤海控股集团、广东广新控股集团等在内,共改组组建了19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以改革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广东国有资本激发出了乘数效应和杠杆作用。

  “通过投资融资、产业培育、资本整合,不仅有效盘活了现有国有资源和优质资产,做优做强做大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而且也带动了更多社会资本服务国家和我省战略部署,为促进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广东省国资委负责人说。

  ◎《南方》杂志记者/叶石界   通讯员/薛杰   余晓莉   张静   发自广州、深圳

编辑:吴潜之   责任编辑:林涛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