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答好乡村文化振兴的考卷

2020-12-28 06:50 来源:南方杂志 李梦醒

  抓住乡村文化振兴中的短板、突出广东特色,才能突围乡村文化凋敝的怪圈,让乡村迸发出产业活力、文化活力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蒋玉

  城市有城市的气质,乡村亦有乡村的文化。当人们逐渐铺开乡村振兴的美丽蓝图,会逐渐发现,植根于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屋一田间的乡村文化,不仅蕴藏着千年的田园情结,更饱含着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无限希望。

  “粤”来“粤”有味的乡村

  走进惠东县稔山镇范和村,在该村游客服务中心展厅,游客可以直观地了解范和村的历史。这是一个具有600年历史的古村落,村里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传统的民风民俗,还有宁静的天然海港,被誉为“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范和村的古建筑繁多,多为明清时期建筑,包括罗冈围、吉塘围、尚德围、长兴围等,成为范和村最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古建筑遗产。

  在坐拥古建筑资源的同时,为有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范和村不断整合古村风貌、田园风光、海洋生态、民俗文化等资源。已有好几百年历史的戏台,至今还发挥着重要作用:白字戏是全村人最爱看的戏种之一。

  每到十年一次的谭公醮会,范和村更是宾客云集,每天都有两三万人进村。结合当地古建筑资源,范和村以“渔歌唱晚,醉美古围”为主题,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了珠三角乃至省外游客纷纷前往观光旅游,年旅游人数达数万人次,当地村民增收明显。

  在碧水悠悠、山峦秀美的河源市东源县康禾镇仙坑村,迷人的风光不仅吸引着来此写生、采风的摄影师和画家,还吸引着来此了解客家文化、体验农耕生活的学生群体。研学,正是仙坑村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部分。

  仙坑村的茶叶也走出了山水小村镇。在帮扶工作队、康禾镇、村“两委”的不断努力下,河源市客家红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已经成长为一家以生态茶园开发为主产业,集有机茶种植、加工、销售及茶园休闲养生基地建设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开发公司。旗下的仙坑茗翠茶叶专业合作社、现代化厂房、茶园休闲山庄及客家红有机茶体验馆,形成了集生产、销售、消费体验等服务于一体的完整链条。连带周边村落,已立项的生态茶园3000多亩,第一期投资5000多万元,预计项目达产后优质有机茶叶年产量将达30多万公斤。“仙坑客家红”“仙坑茗翠绿茶”系列品牌茶叶的知名度,也随着仙坑的美名远扬在外……

  在南粤大地上,不少村落都展现出了注入文化内涵后的生命力。乡村文化内生力的源头、嬗变以及在当今的重要性和作用,正在以切实的实践和头脑风暴间的思考迸发继承与创新的火花。

  乡村应建好公共文化空间

  “乡村文化振兴对当地干部有文化意识的要求,各村镇建设要抓住自己的特性,不要搞雷同化建设,反而流于跟风、俗气。”广东省文史馆文学院院长徐南铁向《南方》杂志记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不少村庄的文化建设、风貌建设缺乏实际的考量。乡村的文化振兴工作是实实在在的,不是做给外人看的,首先要为当地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考虑。”谈及乡村文化振兴的空间建设,徐南铁认为,要活化、利用好农村已有的民俗节庆、旧建筑等,为村民提供公共文化空间、社交空间和平台。本身历史文化较薄弱的地区如果强硬加上外来文化因素,反而不伦不类,应该做好实际调研,了解村民的需求后再进行规划建设。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重要内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公共文化空间建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对传承乡土文化、涵养村民精神生活有着重要意义。新的公共文化空间,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乡村,其实和当地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无论是牵头的当地政府还是实际操作的设计师、建筑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现在的乡村需要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这其中涉及什么样的人和土地的关系,以及乡村传统生活与现代生活的关系,等等。乡村的建筑除了能凸显传统的乡村、田野味道,更彰显村民的态度、社会的价值取向,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营建,应该着力提升精神文化内涵,营造出村民真正需要、享受的生活空间。

  在江门开平市塘口镇强亚村,一间旅游景观厕所荣获2020年度世界景观建筑奖最佳小建筑,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建筑材料都取于强亚村在“三清三拆三整治”中的废弃材料。以废旧材料来做建筑主体,一是本着不浪费的原则,二是利用原本村里的旧材料来做建筑,不仅让现在的人们可寻旧材料的年代感,也能记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中那份向着清洁又美好的生活奔去的初心。

  文化振兴,乡村美学

  塘口镇的“塘口空间”和塘口青创基地,曾于今年8月底举办了汇集多个工艺品、农产品、美食等的“七夕等墟”创意市集活动,不但吸引5万多人前往消费、聚会或举办小型艺术、文学活动,以“顺流逆流——唤醒乡村内生力”为主题的本地创生论坛,也吸引了文化产业从业者、乡村文化学者们的目光。从一个破旧的老村小村到一个吸引人们前往探讨乡村文化发展课题的圣地,塘口镇变化的不仅是村里的老屋旧房,还有村镇的文化气氛、村民的精气神。在改建和文化再次在乡间生长的过程中,外来设计人才对当地既有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尊重是关键因素。这个重新建立对话和协商改造的过程,包含设计对乡土文化的尊重,对自然与文化相融相生的充分理解。由此,村民有了文化认同,才扎得下根,才能让“离土”生活变为“归乡”生活。

  2019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强调要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特色文化资源,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挖掘、保护和利用岭南驿道文化。以形神兼备为导向,保护乡村原有建筑风貌和村落格局,把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深挖历史古韵,弘扬人文之美,重塑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和田绿草青的居住环境,重现原生田园风光和原本乡情乡愁。引导新乡贤、企业家、文化工作者、退休人员、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丰富和发展乡村文化业态。

  这样一个具有高度前瞻性的规划,以问题为导向,梳理和指出了当前广东农业农村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淡化、维系社会秩序的乡村精神日渐衰落以及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滞后等。面对这样的问题,唯有方方面面作出系统部署,实现统筹谋划、系统推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抓住乡村文化振兴中的短板、突出广东特色,才能突围乡村文化凋敝的怪圈,让乡村迸发出产业活力、文化活力。

  乡村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其中具有极富张力的自然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构成乡土文化的重要内容,于无声中熏陶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乡村之美不仅在于自然景观,更在于基于乡土生长的独特的乡村文化和生活、构建新的乡村美学与乡村生活,为乡村的未来加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还需要人们对当下的乡土文化进行重新认识,探寻乡土文化的基因、发掘乡土文化的个性、重寻乡土人文之美。

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