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深圳经济特区现代化探索的要素与路径

2020-11-01 09:02 来源:南方杂志 史学正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郑重宣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的坚定决心,为新时代深圳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用4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深圳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积极探索道路,其发展的先锋性、兼容性、国际性、可持续性在全球具有典型性,“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而回望深圳经济特区40年发展历程,深圳的现代化探索有赖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制度创新赋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改革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深圳经济特区要扛起责任,努力在重要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改革的过程归根结底是制度创新的过程。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制度设计的一个鲜活案例,如设立“经济特区”,是深圳发展的原点和城市起飞的原动力,因此有着“被改革开放‘设计’出来的城市”的说法;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赋予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崇高使命,其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出台;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深圳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直到未来的“全球标杆城市”定位,都是一种顶层设计。

  通过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充分发挥各类创新参与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寻求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使之产生最大化的效能,即制度创新“赋能”的过程。“顶层设计”呼应基层的强大发展“冲动”,赋予了一段时期内“最高目标”和功能定位,吸引和聚合了各种社会资源,产生了巨大的“虹吸效应”,引领助推城市发展的使命愿景。这些具有强大导引功能的顶层设计,本身就是深圳发展的最大无形资产。同时,制度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实现从单项改革到综合配套改革的转变,从填补制度空白到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转变;各种制度之间相互配套、协调,实现制度耦合,形成制度创新谱系。向制度创新要空间、要动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有利于快速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向全社会最大程度地赋能制度红利。以顶层设计为引领的制度创新是深圳发展的灵魂,是创造特区奇迹的宝贵财富。

  积极融入国际分工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要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如果说制度创新是深圳崛起的内部最大推手,是内因,那么,积极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就是深圳快速发展的外部第一推手,是外因。得益于改革开放战略,深圳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特别是借助香港,从经济特区设立之初就主动、快速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抓住全球产业调整的大机遇,取得经济发展结构性增长奇迹,实现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推动新旧动能的顺势转化,促成过去40年深圳与全球经济协同共进,释放了深圳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独特外溢效应。

  特区建立之初,深圳充分利用毗邻港澳和劳动力、土地价格低廉等独特优势,积极承接境外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业,为特区发展注入了具有“第一桶金”意义的原始动力,奠定了外向型国际化发展的工业基础,深圳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也由此逐步提升。上世纪90年代后期,深圳抓住全球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产业转型机遇,紧跟互联网发展步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发达国家率先启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如德国“工业4.0”、英国“高价值制造”、法国“新工业法国”等战略。深圳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发展人工智能、5G、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科技由“跟跑”到“并跑”并向“领跑”转变,成为构建国家创新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移民文化下的企业家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深圳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来了就是深圳人”成为城市标识。相对于戍边、水库迁移等“被动式移民”,深圳的人口流动属于“主动式移民”。移民是梦想的产物,深圳移民文化一开始就带有一定意义上的“冒险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天然具有创新、务实、开放、包容等基因。这不仅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的城市精神气质和文化性格,更与引领、推动特区乃至全国发展的企业家精神不谋而合。城市的移民文化助推和造就了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又深深地嵌入了城市的移民文化,形成了深圳独特的集体人格、社会观念和城市底色。

  现代城市的发展取决于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企业家精神的“流行”程度。深圳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孕育了创新实干、开放包容、公益守信的企业家精神,推动了影响全国的观念革新,促进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文化形成,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稀缺性资源和强大软实力。其中最核心的特质当属“创新”,这是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最鲜明特征;同时还孕育了海纳百川、包容万象的城市文明,给创新者提供了自由流动、充满希望、具有无限可能的环境,使其既活力释放,又恪守市场正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企业家精神在深圳闪耀,深圳因企业家精神而闪光;企业与城市共生共荣,企业家精神与城市基因共振共鸣。

  敬畏法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使法治成为经济特区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强化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纵观世界,国家或城市竞争力的强弱,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法治环境,推崇法治、实现善治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深圳注重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中完善法治,率先建设“法治城市示范”。尤其是发挥特区立法权优势,率先构建比较完备的地方法规体系,成为先行先试的强大“利剑”。

  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是全球标杆城市的标配。深圳一直大力营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保障规则公平、机会公平和权利公平,促进营商环境更加稳定、透明、公平、可预期,一流法治成为最好的营商环境,成为城市发展特色鲜明、最具竞争力的软环境。同时,持续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让法治意识渗透市民日常生活,将法治思维融入城市血脉,“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为,奠定了市场经济、现代文明和国际化城市的基石。深圳的发展证明,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法治不断加强完善的过程,必须高度重视这一极为宝贵的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巩固法治的基础性、规范性、保障性地位,实现法治对城市发展的助推作用。

  精细化的城市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深圳注重发挥“有限有为政府、有效有序市场”的作用,政府不再包打天下,从“治理主体缺位”转变为“主体责任共建”,构建起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治理秩序。

  目前,深圳社会组织拥有量居全国前列,打造“枢纽型社会组织”,凡是能由市场和社会组织提供的,交由市场和社会组织去承担。注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企业没有事不插手,企业有好事不伸手,企业有难事不松手”,催生出平等、协商、诚信、法治的契约精神,以及与之相关的理性、宽容、责任、参与等城市公共精神。这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是现代商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化城市的重要特征。对契约、规则的遵守与敬重,对城市公共精神的弘扬与践行,是深圳得以持续成长的原因所在,使其始终迸发出积极向上的蓬勃活力。深圳大力实施精致化、智能化的城市治理,建立全国首个新型智慧城市综合平台“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打造全国智慧城市标杆市。社区是城市的“神经末梢”,城市治理的基础在于社区治理。深圳较早学习国外先进城市的社区治理经验,通过组建社区居民议事会、开发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推广楼栋长制等措施,完善市民最大程度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同时,深圳是全国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一直引领全国志愿文化、公益精神的风气之先,成为加强城市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实基础。

  宜居与宜业的相匹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深圳堪称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建设的奇迹,从建设之初就强调和坚持城市的宜居性和永续发展性,避免工业化时代城市发展的通病。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不仅有强大的经济、科技硬实力,还有与之相匹配的城市环境和生活品质,包括文化、教育、医疗等基本情况,实现生态与产业并举、宜业与宜居并存,让城市更加可持续发展。在基础设施的便利性和可达性上,深圳是唯一拥有海陆空铁口岸的城市;在生态环境方面,“深圳蓝”让城市更具魅力和吸引力;在城市安全方面,坚持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肃的问责、最先进的技术,防范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打造全国最安全稳定的城市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体量的不断增大,深圳逐渐意识到社会事业必须与经济科技发展相适应、相匹配,实现“弯道超车”式的跨越发展。如高等教育从零起步到拥有14所高校,教育国际化、现代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从被戏称为“文化沙漠”,迅速蝶变成“文化绿洲”,城市创意创新活力迸发,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三甲医院从零起步到增至18家,积极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深圳的宜居城市建设为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发展提供了样板,将逐步实现城市经济性、文化性、社会性成长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史学正(中共深圳市委讲师团团长)

编辑:许萌萌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