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杨匏安:誓死不变节,家风有传承

2021-04-30 06:51 来源:南方杂志 石静莹

  杨匏安被誉为华南地区系统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他旗帜鲜明地宣称“我们最服膺马克思主义”

  ◎《南方》杂志记者/石静莹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张蓓蕾

  他与李大钊并称“南杨北李”。

  “死可以,变节不行!”面对蒋介石亲自劝降,他不为所动。

  他就义后的许多年间,周恩来经常带着深情讲述他的动人事迹,并称他“为官清廉,一丝不苟,堪称楷模”。

  他就是杨匏安,华南地区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

  他的故居杨家祠,如今静静矗立在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百年前,杨匏安就是在杨家祠的东厢阁楼里,在一盏闪烁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写出了一系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如今,翻新后的杨家祠迎接着来自各地的参观者,静静躺着的老物件,仿若革命先辈与后辈进行对话,引导着人们探寻隐藏在闹市深巷中的红色历史。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杨匏安1896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南屏乡北山村(今属珠海)。1918年,杨匏安举家迁至广州,住进杨家祠。

  1918年,杨匏安到广州时敏中学任教务主任,并兼任《广东中华新报》记者。1919年五四运动后,杨匏安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的坚定追随者。

  1919年7月起,他在《广东中华新报·居中通俗大学校》专栏上连续19天发表介绍世界各种思想流派的《世界学说》。其中篇幅最长、最有影响的《马克斯主义》一文,更是华南地区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杨匏安赞扬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社会主义圣典”,公开指出“现在之社会状态,实劳动者奋起革命,以求改造之时期也”。

  杨匏安的贡献更在于他率先尝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的革命道路。

  1922年初,《青年周刊》创刊号上刊登了杨匏安的文章《宣言》。同年10月,他在《珠江评论》发表《无产阶级与民治主义》。在这两篇文章中,杨匏安大胆地从中国国情出发,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由是而提出他的革命策略思想。

  他旗帜鲜明地宣称,“我们最服膺马克思主义”。

  此时恰值国内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开展,杨匏安的作品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涉及社会现实生活和心理学、美学等多个领域,既传播了西方的新思想、新文化,又富有反封建的民主内涵,极具时代气息。

  《马克斯主义》一文与李大钊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著名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下篇)几乎同时问世。杨匏安为新文化运动所作的宣传,客观上与北京、上海等地开展的思想启蒙运动,遥相呼应。

  因此,杨匏安也被誉为华南地区系统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

  1921年,杨匏安经谭平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1921年,陈独秀与谭平山、谭植棠等组建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多次到杨家祠拜访杨匏安和杨章甫。杨匏安入党后,杨家祠也成为中共广东区委的重要活动场所。1922年,杨匏安任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委代理书记,并继续通过报刊传播马克思主义。

  杨匏安在杨家祠内举办“注音字母训练班”,既掩护党团组织活动,又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培养了一批从事基层宣传工作的干部。

  1918年至1927年,杨匏安一直在广州为革命事业奋斗。

  公家的钱,一分一文都不能要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决定实行国共合作,杨匏安受派到国民党中任职。国共合作时期,杨匏安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代理部长,中共广东区委监察委员。

  1927年5月,中共五大成立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杨匏安当选为中央监委副主席、委员。

  身居要职,很多亲戚朋友上门求差。杨匏安廉洁奉公,以身作则,绝不徇私滥任。

  杨匏安孙子杨岗回忆,那时杨匏安一个月的薪金有300大洋,足以买田、买地,但他把大部分钱都交给党作活动经费,只留下极少的一部分作为家用。“因此,我们家里也就不可避免地清贫、困难了,家人都必须去做工贴补家用”。

  省港大罢工期间,杨匏安管理大量钱财,却从未发生挪用贪占行为。有一天,他的孩子在存放过罢工捐款的麻袋里捡到一枚硬币,杨匏安发现后,让他们立刻送回省港罢工委员会去。他严肃地说:“这是公家的钱,一分一文都不能要!”过中秋时,有人给杨匏安家送了几盒月饼。杨匏安发现后,坚持要家人把月饼退了回去。他告诫家人:“我们不能做贪小便宜、不干不净的事情。”

  周恩来对杨匏安予以高度评价:“杨匏安为官清廉,一丝不苟,称得上是模范。”

  1927年底,国内正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1929年他全家迁居上海,继续为党工作。

  “公忠不可忘!”杨匏安是这样坚守信念的。

  1929年,杨匏安利用空闲时间,以“王纯一”为笔名,耗时3个月,编译成20万字的《西洋史要》,这是我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写成的一部西洋史著作。

  在白色恐怖严重的上海,党的经费十分紧张。杨匏安身患肺病,7个孩子中有2个因无钱治病而夭折,一家人生活异常艰苦。但他从不向组织叫苦伸手,总是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

  一台静静安放在珠海杨匏安纪念馆一角的缝纫机,是当时杨家人的谋生工具。

  杨匏安自己白天当编辑校对,晚间加紧写作和翻译,还要帮家人推磨做米糍,让母亲和孩子清晨上街叫卖,以此换点钱维持全家生活。

  死可以,变节不行!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神州大地被恐怖笼罩。杨匏安等共产党人对反革命政变的坚决斗争,特别是杨匏安在斗争中的突出表现,激怒了国民党右派。1927年8月11日,在汪精卫的控制下,武汉召开的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第44次会议开除杨匏安的国民党党籍,免去杨匏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的职务,南京政府将杨匏安列入“秘字第一号令”所要通缉的“共产党首要”名单。

  1928年初,杨匏安在上海坚持革命斗争。

  杨匏安几乎动员全家投身革命工作。他的家人经常会以不同身份掩护党的地下活动,为地下党传递信件、书报,印刷传单。他的孩子的口袋里,通常会装有少量零钱应急,以备机关暴露,或同组织失去联络时急用。当时杨匏安的母亲陈智年近六十,常利用自己年迈不太引人注目的有利条件,进行革命活动,接待和掩护过大批革命同志……

  1931年7月,因叛徒告密,杨匏安被捕。从他身上,国民党搜到的全部物品仅有九块钱和一副眼镜,是这位被国民党通缉的“共产党首要”之一的全部财产。

  被捕后,他多次拒绝了国民党元老们高官厚禄的利诱。

  蒋介石曾亲自出面劝降,杨匏安表示:“我从参加革命起,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死可以,变节不行!”

  1931年8月,杨匏安在上海英勇就义,年仅35岁。

  就义前,杨匏安作诗《示难友》:“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从兹分手别,相视莫潸然。”

  在给家人的诀别信中,杨匏安告诉家人,自己已经决定为革命献身;不能接受上海“旧识”(国民党反动派)的财物;上海若不能生活,就回老家……

  杨匏安的四子杨文伟回忆:“实际上广东老家已经没有任何财产了,但父亲在遗书中只字不提让家人去找党组织,因为他怕给组织增添负担。”

  正是这样廉洁奉公、英勇斗争的家风,让革命信仰得以传承。

  杨匏安牺牲后,他的家人继续走上革命道路。长子杨玄由周恩来送去参加革命工作;二儿子杨明1938年在武汉找到周恩来,随后去了延安;三儿子杨志被党组织送去延安参加革命;最小的儿子杨文伟则被祖母和姐姐杨绛辉等带着参加了革命,为党搜集、传递情报……

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