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专访广东农村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万忠

2021-10-06 08:13 来源:南方杂志 史成雷

  

  广东是中国经济第一大省,但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仍然是广东最大的短板。广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补齐“三农”短板。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其中,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这一目标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会议强调,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广东是中国经济第一大省,但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仍然是广东最大的短板。在这种背景下,广东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南方》杂志记者专访了广东农村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万忠。

  迈向共同富裕要着重解决城乡差距

  《南方》杂志:广东既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万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目标。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是将低收入阶层提升进入到中等收入阶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明确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橄榄型分配结构,又称纺锤型分配结构,即在这种分配结构中,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最多,低收入和高收入群体均占少数。这样的收入分配结构被认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现代社会分配结构。

  近年来,中国中等收入阶层有发展但规模还不够,亟待实现收入人群的分布格局向橄榄型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去年说,中国“有6亿人月收入仅1000元”,这部分人主要在农村。由于多年城乡二元经济造成城乡收入不平衡,导致庞大的低收入人群分布在农村,这将是未来推进共同富裕一系列措施的关键着力点,也是最大的困难点。

  今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明确了在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浙江示范。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同样担当着重要地位,农民农村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2020年,广东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3元,增长7%,城乡居民收入比第一次降到了2.5∶1以内,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成效正在显现,但距离1.5∶1的理想情况仍有差距。

  迈向共同富裕,首先要做的还是促进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重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发挥优势、补齐短板

  《南方》杂志:广东在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方面,有哪些优势和亟需弥补的短板?

  万忠:广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补齐“三农”短板。

  优势方面,一方面,广东经济实力雄厚。2020年广东GDP超过11万亿元,连续32年居全国首位,这就为广东进一步提高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转移支付支出规模,提高财税、金融、贸易、价格等多种政策工具协同作用等打下了基础。此外,全省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稳居全国首位,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创新驱动力。

  另一方面,广东消费市场庞大。广东拥有1.26亿常住人口,位居全国第一。2020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029元,超过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近1万元。这将为广东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形成强大市场拉动力。

  短板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2020年,珠三角核心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80.8%,东翼、西翼、北部生态发展区分别占6.4%、7.0%、5.8%。

  二是种业发展存在诸多短板。种子是农业农村生产最基本的、最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但目前广东省种业发展存在诸多短板。种质资源利用率低,保护体系不健全,地方种质资源消失风险加大;核心及技术研发落后,育种技术仍主要靠传统技术,育种规模小、效率低。

  三是广东农民持续增收面临新挑战。农民工群体普遍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技能培训和学习,大多从事简单繁重、工资待遇低的工作;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导致农民收入无法达到全社会平均水平,加上多数农村地区仍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与二三产业缺乏有效衔接和融合,很难在短时期内形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强劲动力;财产性收入区域差异很大,当前,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各种权能仍缺乏有效的实现渠道。

  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

  《南方》杂志:广东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万忠:第一,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要把传统农业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做大,达到产业效益最大化、产品质量最优化、生产结构合理化。一是做优传统产业。广东城乡居民消费和外需市场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要求逐渐扩增。在此背景下,广东应将以大米和生猪产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做优,使产品迈向中高端,走绿色与有机食品之路,实现相关农产品优质优价。二是做强特色产业。围绕扶持当地特色产业的要求,重点做强水产、茶叶、水果、花卉、蔬菜产业,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三是做大新兴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已充分彰显其促进增收的经济功能、带动就业的社会功能等,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进一步升级打造成康养产业,将广东农村地区打造成大湾区的旅游康养目的地,势必能进一步带动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发展。四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家庭经营收入稳定增长,使经营农业有钱赚,是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重要途径。不久前,《广东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发布,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行动纲领。我们要加快推动规划落地,促进广东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走上“快车道”。其中,该规划提出珠三角力争到202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我们要充分利用珠三角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的优势,引领带动粤东西北农村地区加快发展。

  第二,多途径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全力做好驻镇帮镇扶村工作。2020年,广东全省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作出突出贡献。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久前,广东在全国率先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推动全省1127个乡镇、近2万个行政村全面振兴。根据《广东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方案》,“农民富裕富足目标总体实现”是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从“驻村帮扶”到“驻镇帮镇扶村”,意味着工作着力点从过去主要在村一级转向镇、村两级。我们要通过统筹县、镇、村域规划,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立各级政府和部门有效协同机制,推广镇村全产业链建设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广东镇村发展巨大潜力,增强乡镇在联结城乡、辐射农村、带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方面的作用。我们要结合“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打造新型城镇化示范强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带动农民各项收入尤其是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二是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大力推广“互联网+职业培训”模式,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便利度和可及性。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三是完善农村各项产权权能,拓展财产性收入渠道。广东农民财产性收入比重偏低,但增长潜力较大,挖掘这一潜力需全面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民手中的土地变成可流动、能带来收益的土地资本。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鼓励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

  第三,种业先行。一是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突破核心育种关键技术,培育突破性新品种,提升种业科技创新水平,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加硬核的支撑;二是要建立种质资源库,保护和利用好种质资源,抢在资源消失前保护好资源;三是强化现代育种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四是增加在科研人才方面的补贴以及对优势科研单位的资金投入,建立合理的种业人才激励机制。

  ◎《南方》杂志记者/史成雷 发自广州

编辑:何柏梅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