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处理四组关系 坚持六个强化——关于广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

2021-09-27 08:19 来源:南方杂志

  当前推进全面乡村振兴面临一些关键性、普遍性问题:一是土地问题,二是人才问题,三是村民的主体性参与性发挥问题,四是钱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是继脱贫攻坚之后我国推进的重大发展战略,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是新时代推进“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问题全面认识和回应的最新理论成果,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

  典型实践

  广东作为国家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与先行地,各地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围绕“五大振兴”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许多地方把产业振兴作为首位推进路径。例如清远市一些区域靠科技赋能产业振兴,种植功能水稻钼稻米、饲料养殖桂花鱼、进行茶叶深加工、麻竹叶深加工等,依托农村的资源禀赋来进行产业规划和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产业发展需要土地支撑,对于如何盘活土地,清远市进行了“三块地”改革探索,把土地更灵活地集中起来,进行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产业化经营。河源市积极推进乡村振兴,以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基础,形成了鹰嘴桃、兰花种植、蓝莓种植与加工等产业片和产业链。

  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许多区域也作了实践探索。茂名信宜市打造“中华李都、山水双合”,种植三华李的同时,打造旅游小镇。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社会力量的介入,例如市场化的设计公司、直播销售平台等。广州市从化区的实践则是实现人文地产景的融合,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和村落历史,发展文旅特色产业。茂名化州市则以打造县镇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为切入点,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助力乡村振兴。

  在乡村治理与社会力量参与方面,茂名市的一些村镇进行了有效实践。建立农村社区协商议事的社会组织,吸纳企业、乡贤等社会力量参与。云浮推进乡村振兴,坚持“规划引领”“规划先行”,积极推动村庄规划,在村党支部统领下,乡贤、村民、规划企业、服务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其中,凝聚村庄发展的最大共识。

  四组关系

  在未来的乡村振兴中,以下四组关系要处理好。

  一是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政府在脱贫攻坚中占据主导地位,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推进脱贫攻坚,市场和社会通过政府大规模的组织、动员与引导配合投放资源。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区域大,村庄多,单一依靠政府主导投入推动乡村振兴不太现实,必须更广、更深激发市场力量、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投入。中央一再强调要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激发社会参与。因此处理好这三者间的关系对构建多元协同的乡村振兴大格局尤为重要。

  二是企业、村民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在推进全面乡村振兴过程中,产业振兴,因其具有较强带动性,成为各地乡村振兴实践的首要路径选择,各地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企业,让其参与和助力乡村振兴。资本公司或企业“下乡”振兴乡村产业,既要企业能赚钱,又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还要实现联农带农,确保农民受益。因此,合理协调处理这三者间的关系及建立利益共同体非常重要。

  三是乡村振兴要求、考核标准的“一刀切”(统一性)与区域发展阶段差异性之间的关系。全国东中西部发展水平和区域资源禀赋不同,不同乡村集体经济、村民收入等也处在不同层次和阶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全国一盘棋,一定程度需要有统一的要求和考核标准。所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必须妥善协同好统一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关系。

  四是产业发展非粮化与粮食安全、耕地保育的关系。一方面,农村要发展,首要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需要建设土地。同时,产业发展往往选择经济效益高的种植养殖业,如花卉、生猪、经济果业等。另一方面,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政治责任,我们必须要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随着农资农药价格上涨、社会化服务费用攀升,农民种粮收益逐年下滑,甚至出现亏损情况,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耕地非粮化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审慎协同两者的关系尤为重要。

  六个强化

  当前推进全面乡村振兴面临一些关键性、普遍性问题:一是土地问题,二是人才问题,三是村民的主体性参与性发挥问题,四是钱的问题。应该根据各地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条件、资源禀赋等不同,有差异、系统性地进行设计,分阶段逐步推进乡村振兴。笔者认为,未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该走“六个强化”之路,久久为功,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目标。

  一是强化党建核心效能。全面配齐和建强基层党组织,使其成为统领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为此,必须提升基层党组织系统理解和设计规划乡村振兴的能力,必须提升基层党组织引领团队、团结村民发展、经营、管理村集体经济的能力,必须提升基层党组织应对处置危难险重事件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党建核心效能,实现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

  二是强化科技赋能。要实现产业振兴、产业兴旺,科技赋能产业是根本路径。现实表明,政策、财政投入等要素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边际贡献呈下降趋势,而科技要素的边际贡献相对稳定且逐步上升。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鼓励面向乡村振兴产业需求、面向农户产前中后各个环节的需求,进行科技创新并提供综合服务。

  三是强化土地整合。产业发展需要土地支撑,应进一步创新推进农民承包地、宅基地和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优化“点状供地”落地支撑。同时,以地市、县区或村为单元创新试点“全域土地整治”,在全域土地整治整合使用的基础上,适时、适地、适度地进行规模化,而非追求绝对的、强制的规模化。

  四是强化人才激励。乡村振兴需要人才基础。地方政府在通过多样化方式引进人才的同时,创新人才使用方式,如可以“短期聘用”“长期聘用,灵活服务”等,不求拥有,但求可用。也可以从本土挖掘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如土专家。同时,从住房保障、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团队支持、硬件支撑等方面建立制度,全面激励和保障人才懂农、爱农、下乡、留乡。

  五是强化多元投入。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战略,事关民族复兴伟业。政府投入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资金来源,但全国农村区域广阔,投入需求大,必须构建多元投入格局,市场力量,特别是国有企业应该积极行使企业社会责任和履行政治担当,加入乡村振兴的第一线。社会力量,特别是专业化服务机构、公益基金会等,应该把服务和项目投资延伸到乡村去,为乡村振兴助力。总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多元投入大格局。

  六是强化村民参与。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发挥农民主体性积极性是一个重要课题。可以根据乡村产业全链条各个环节的需要,成立为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各类组织,如经济合作社、农技服务社等,把农民组织起来,助力产业振兴。可以根据社区服务和治理需要,建立多类型社区社会组织,如乡贤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把村里村外的农民组织起来,为家乡乡村振兴建言献策,出资出力。可以创设一些小型项目和工程,通过村建创投竞赛方式或适当地简化项目委托或招投标流程,让村集体、村工程队或自组织负责完成,推动村民的组织化参与。

  ◎张开云(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广东省减贫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

  ◎邓永超(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广东省减贫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秘书长)

编辑:何柏梅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