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月6日,中央社会工作部在广州召开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工作部署推进会,部署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6月7日,南方网围绕广东各地基层志愿服务工作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推出“志愿广东 心手相牵”系列报道,展现广东志愿服务的一线实践探索。
6月8日世界海洋日将至,湛江市碧海蓝天环境保护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总干事李石连正紧锣密鼓地协助湛江市自然资源局,为东海岛的增殖放流和净滩志愿活动做准备。
“从2月份的世界湿地日,到3月的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再到4月的世界地球日和5月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我都记得一清二楚。”每逢这些重要时间节点,李石连都主动与政府部门沟通,精心策划相关的生态环保志愿活动。
近年来,湛江提出建设“红树林之城”,服务中心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其策划的“走进自然,探索红树林”“红树林小课堂开讲啦”公益活动,先后入选广东省优秀环保公益项目。
李石连(右一)带领学生参加志愿活动。
湛江红树林保护:守护“海岸卫士”
湛江红树林保护是服务中心长期以来的工作重点。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特有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素有“海上森林”“海岸卫士”之称,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湛江当地红树林不仅种类丰富,且分布面积居全国第一。大大小小的红树林湿地星罗棋布地分布在雷州半岛漫长的海岸线上,在海陆间筑起一道绿色屏障。湛江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就拥有超过100公顷“国宝”红树林。
平日,海洋垃圾随着潮水漫上红树林,退潮时垃圾便缠绕在树上。李石连组织志愿者,划皮艇到海上清理红树林里的垃圾,并对红树林做定期维护。
“类似的志愿活动市民参与的热情都非常高!”李石连介绍,有的志愿者为了赶时间,甚至自己搭乘摩托车到活动地点,车程需1个多小时。
生态环保教育:让志愿服务更有趣
2024年1月1日,《广东省生态环境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条例》鼓励社会力量以捐助、捐赠、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向社会提供生态环境教育资源和服务,开展和参与生态环境教育;鼓励创新宣传形式,通过新媒体等向公众开展生态环境教育。
在志愿活动中,李石连穿插海洋生物图片展示、绘画、派发书籍等有趣创新的形式科普生态环境知识,寓教于乐。她认为,只有真正明白背后的原因,才更清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所在。
李石连自身也不断学习海洋知识,积极参加政府和学校开展的培训课程,提升自己。“保护海洋,事实上也在保护人类自己。”她举例说,塑料垃圾在海洋中逐渐被冲击破碎,形成了大量直径很小的塑料颗粒,这就是微塑料。海洋微塑料会被贝类、鱼类摄食,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若通过食物链进入到人体,可威胁到人类健康。
参与活动的志愿者身影
环保之路:从梦想到实践
回忆起十年前的环保初心,李石连表示,当时乱砍滥伐和水源污染问题严重,这促使她萌生了保护生态的想法。当时,相较于一线城市,湛江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志愿组织很少,她希望成立一个志愿组织,提升市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湛江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她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于2016年4月与广东省海洋大学的伙伴注册了“湛江市碧海蓝天环境保护服务中心”,积极推动大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
作为非营利组织,服务中心的活动有时需要李石连个人承担费用。此前,在参与第六届全国净滩公益活动期间,李石连把握机会,自掏腰包拍摄宣传MV《大海呀故乡》,向全国推广湛江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形象。
她还记起一个细节,在MV拍摄过程中,一名小学生志愿者脚上皮肤被石头划伤了。“我们马上给小孩子涂药,小孩子虽然哭了,但表现非常坚强,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马上又主动投入到拍摄中。”
如今,李石连还在多方走访,整合资源组织更多生态环境相关的志愿活动。每当劳累迷茫的时候,李石连都会想起志愿者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热爱与支持,那些点滴瞬间给予她继续前行的动力。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陈伟峰
设计 林若韫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