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强信心 稳预期 促发展|“双万”新起点,东莞拥抱“黄金内湾”驶向深蓝

2023-11-01 11:17 来源:央广网 官文清

  央广网东莞10月31日消息(记者 官文清)向海图强,扬帆远航。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地处“黄金内湾”的东莞一直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产业优势而备受瞩目。如今,站在“双万”(GDP超过万亿,人口超过千万)新起点上的东莞,正依托其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全力打造“一带一港三区”的海洋空间发展格局,主动拥抱世界,引领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

  为了深入展现新时代“海上新广东”故事,10月30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的“向海图强看广东”大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幕。央广网记者跟随调研团,首日来到了东莞麻涌、沙田和松山湖等地,感受东莞海洋经济的“澎湃动能”。

  把香港国际机场货站“搬到”东莞

  在距离东莞港不远的东莞—香港国际机场物流园内,一批刚从东莞某手机生产车间“新鲜出炉”的手机,在经历安检和打板等环节后,便可通过“湾区快线”货船,直达香港国际机场,飞往全球各地销售。

  东莞—香港国际机场物流园(即空港中心)是香港国际机场外置的允许不在机场范围内实施安检、打板的场所,相当于香港国际机场货站功能前移至东莞。该项目是全球首个直达机场空侧的跨关境海空联运项目,也是莞港落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粤港澳合作的首创性项目。

东莞—香港国际机场物流园(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东莞—香港国际机场物流园(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香港是重要的国际贸易、航运中心,每年粤港澳大湾区75%的空运货物从香港国际机场运往世界各地。在没有空港中心之前,东莞地区出口货物经香港机场发往全球,需要先办理海关通关手续,再通过公路运输经深圳口岸运到香港机场货站。在香港机场货站进行安全检查后,按照一定的规格装到飞机的集装器上(俗称“打板”),最后才能装载进飞机货仓发运。

  空港中心正式运行后,东莞出口的货物可在空港中心“一站式”办理海关通关手续、完成航空安全检查和打板,通过专用船舶海运直达香港机场装机、发往全球。

  “从今年4月项目运行至今,经我们空港中心发往香港的货值已经达到8.5亿元,大约是1600吨。”东莞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景超介绍称,目前货物经由空港中心发往香港国际机场的时效已经和陆运时效基本一致,甚至比陆运更加可控。

  “货物在我们这里打板后,直接通过‘湾区快线’货船运往香港机场,不用担心路面拥堵造成时效不可控等特殊情况。”叶景超还透露称,该项目仍有较大优化空间,目前空港中心正在设计专用集装箱柜和高速货船,再叠加通关环境、安检、打板和运输自动化等流程的优化后,时效还将进一步提升。

  根据预计,项目整体发展成熟后,空港中心每年货物处理能力将超100万吨,东莞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对比现有模式有望降低约50%,物流时效可提升30%,投产十年内每年贡献外贸进出口货值可达3000亿元。

  此外,该项目还能进一步实现“莞货莞出”,形成虹吸效应,拉动大湾区其他城市货物都通过空港中心进出口,进一步巩固东莞的外贸强市地位。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成绩亮眼

  积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东莞优化海洋经济发展布局,积极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举措。在麻涌、中堂、洪梅一带,东莞构建海洋船舶制造产业集群,形成了以中远海运重工为龙头,以船舶建造、修理、配套、游艇建造为发展重点的产业格局。

  走进位于麻涌的广东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船坞中一派繁忙景象。该公司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上持续发力,交付满足AMSA最新规范的4500平方米牲畜运输船7艘,填补国内建造技术空白;交付自然资源部新一代综合地质调查船“海洋地质十号”,填补国内小吨位大钻深海洋地质科考船的空白。

  在强化传统船舶制造和船舶修理改装等业务的基础上,广东中远海运重工也紧抓住时代机遇,利用科技创新推动海洋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南鲲”号正是其践行海洋装备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的生动案例。

  广东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敖武平介绍称,目前公司已交付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深远海兆瓦级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主体结构、各类海上风电导管架、海洋石油平台导管架钢桩、海洋石油FPSO-AP模块等系列装备,为国家海洋经济和能源发展战略作出积极贡献。

深远海兆瓦级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模型(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深远海兆瓦级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模型(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南鲲’号是国内首台自主研发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该装置建成后,相当于为远海岛礁增加了一个大型‘移动充电宝’,将为海洋观测、海水淡化和水处理、海上制氢、深海养殖等海洋应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敖武平表示,下一步,海洋牧场装备制造是公司重点发力的一个方向,希望能为广东发力“蓝色经济”、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作出贡献。

  目前,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产业已成为东莞海洋经济的重要亮点。2022年,东莞海洋船舶业预计实现增加值6.46亿元,同比增长5.8%。在过去几年间,广东中远海运重工首次成功建造世界顶级耙吸式挖泥船“BONNYRIVER”成功在麻涌签字交付,奠定了特种船只、工程船只建造领域的领先地位。凯力船艇制造的全球领先新型半潜观光游览船(趣玩水视界)、中国第一批由交通部海事局正式批复,并通过中国CCS船级社认证的纯电池动力游船(珠水百年),体现了东莞打造高性能高质量绿色环保船舶的实力。

  持续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要实现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可或缺。近年来,东莞涌现出了一批海洋科创领域崭露头角的企业,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高。

  在东莞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里面,专注提供无人船行业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商的东莞小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小豚智能”),在此“茁壮成长”。

  走进小豚智能的办公区,摆放着一台类似汽车方向盘般的操作设备,设备前方两个大屏显示着远程实时水域和航行线路图等画面。

  小豚智能联合创始人耿涛介绍,该设备是一台无人船远程控制终端,通过5G通信等技术,控制办公楼不远处湖面上的一艘水面巡逻无人船。工作人员无需亲自抵达水域,只需坐在办公室内,预先设定巡逻路线,无人船只便会自动进行巡逻。一旦发现水域现场有溺水或者其他事故,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该操作台,远程手动操控船只,进行紧急救援或者持续监看等功能。

小豚智能系列无人船(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小豚智能系列无人船(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我们致力于研发和销售无人船核心部件、无人船平台、水下机器人部件、无人船行业解决方案以及无人系统共性技术,在无人船环境感知、路径规划与自主控制、多艇协同等方面突破了一批共性技术和核心功能部件,拥有各类知识产权40余件。”耿涛介绍称,目前,小豚智能已打造成型系列无人船平台,开发核心功能部件产品,支撑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形成应用解决方案,推进动力背包(水下机器人)、小豚智教、无人船实验平台等教育产品和水产养殖无人船等系列产品研发。

  其中,小豚智能的自主研发的HUSTER-68无人艇和无人机,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视觉自主无人机艇协同运动起降。自主研发为小豚智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耿涛表示,成立三年以来,公司每年的业务都同比翻两番。

  小豚智能是科技创新引领东莞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缩影。下一步,东莞将依托松山湖海洋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发挥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东莞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等大科学装置和产业平台的集群效应,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产业等优势产业向海洋领域延伸,重点培育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编辑:卢绍聪   责任编辑:李婷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