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委员会客厅:让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2022-03-07 23:42 来源:人民政协报网络版 陈姝延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 陈姝延)“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对美丽乡村的生动诠释。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优化乡村“肌理”之余,延续乡村的“意蕴”也尤为重要。

图片

  2022年是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关键之年,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如何让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激活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近日,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品牌栏目《委员会客厅》邀请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里,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袁慧琴,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共同就“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艺术是接地气的,需要与乡村相结合

  “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把原来的乡愁、环境、人文、人与自然的关系颠覆。”徐里在采访中表示,“近年来我时常到全国各地的乡村深入调研,发现我国广大农村的建筑都非常有地区特色,这些特点也是乡村建设与艺术结合的重要部分,粗放型改造阶段已经过去。”在徐里看来,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仍然滞后,文化建设意识有待提高,文化阵地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在一些农村地区还普遍存在。为此,他建议,应将乡村建设与艺术结合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提高村民艺术文化认识。

  徐里还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们的精神需求也有所改变,许鸿飞委员的雕塑作品就形象地展现了新农村的新面貌。

  近年来,许鸿飞一直致力于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内涵与活力。2021年,“艺术助推乡村振兴 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走进17个不同地区的村庄,为农村地区的老百姓带去了雕塑文化盛宴。

  据许鸿飞介绍,走入田间地头的雕塑作品非常受老百姓欢迎,几乎每次都会被要求延长展览时间。“这是因为展出作品的风格比较生活化,作品整体塑造的形象也比较幽默、接地气,容易形成亲近感。这样的展出形式互动性较强,改变了看雕塑一定要去美术馆的印象,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在许鸿飞看来,乡村给艺术家提供了更多创作空间。他在乡村采风过程中创作了很多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乡村生活,“希望有更多的艺术家走进乡村,记录乡村。”

  “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它需要与百姓生活融合在一起。”袁慧琴将视角聚焦到乡村戏曲文化建设。她认为,戏曲文化是高度综合的中华民族艺术瑰宝,乡村振兴离不开优质的文化产品。“现在不少村庄硬件跟上了,戏台建起来了,但整体上还缺少好的戏曲剧目、好的文化娱乐项目。”

  袁慧琴建议,文化工作者应该多到农村体验生活,扎根基层、挖掘基层党员事迹,创作真实的人物,让专业院团把积极向上、正能量的优秀剧目带到农村市场,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让古老的戏曲事业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打造文化IP,让乡村文化流行起来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许鸿飞也准备了一件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相关提案。殊不知,这件提案源于“百村展”时的一个小故事。

  在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进行雕塑艺术百村展时,他发现村里的自然环境与基础设施都很好,但因缺乏推广而鲜为人知,于是许鸿飞建议用艺术家IP助力乡村发展的方法,让村里的旅游业得到良好发展。

  受此启发,许鸿飞今年也打算提交相关提案,“乡村经济形态各具特色,对借助文艺宣传增强影响力的需求十分旺盛。”在他看来,未来可以加强乡村产业与艺术的融合,促进不同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他呼吁,要积极打造“艺术+互联网”“艺术+科技”“艺术+文创”等跨界融合的新型乡村产业,形成“一村一品”,培育乡村文化原创力,让本土特色“走出去”。

  此外,IP打造对经济、文化、社会的拓展都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乡村产业与知名艺术IP结合,让城市的先进理念“走进来”,让乡村资源“走出去”,通过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拉动市场需求,逐步构建乡村文创产业生态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同时,许鸿飞表示,要通过艺术品创作反映乡村建设的变化,向更多的人展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要传承好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乡村振兴故事,这对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大文化概念。”徐里建议,依托文化资源的基础考虑乡村振兴建设,才可能有可持续性。

  用美育激发乡村建设创造力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举措中,美育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艺术不仅要走进乡村,更要走近边疆。”徐里在各地乡村调研中发现,边疆的美育教育稍显贫乏。他建议,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进程中,不仅要找到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产业机制,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工作,改变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找到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彻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与城市相比,乡村地区的教育体系也有待完善。在袁慧琴看来,须从硬件软件两方面着手,建设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许鸿飞委员建议,在乡村建设中融入艺术的创造灵感,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拓展艺术体验、艺术展演、艺术培训以及艺术养生等多种经济发展产业链,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路径。

编辑:周存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