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余年,香港回归祖国将近二十五年,深圳一侧早已不是当年的渔村小镇,高楼已经鳞次栉比。高铁、港口、港珠澳大桥、越来越多的陆路口岸……来往深圳河两岸已经变得轻而易举,人员货物的交流也愈发频繁。一条深圳河,见证了港深两地数十年来的沧桑巨变,也书写着新时代两地相互融合的新篇章。
近日香港特区政府发布的2021施政报告提出,要在新界北构建占地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会区”,满足香港居民居住需求的同时,配合港深跨境口岸和交通基建,与深圳特区形成“双城三圈”的战略性布局。香港特区政府终于下定决心以跨越香港和深圳两地行政界限的策略思维规划北部都会区,将香港未来的发展指向了北边。一个看似爆炸性的战略部署,实际上内地和香港都已经酝酿了至少30年。
“双城三圈”空间概念示意图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内地方面就开始开展深港合作研究,特别是深圳河两岸的区域合作议题,但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一河两岸”的合作建议并未得到香港方面的积极响应。2008年,香港前特首曾荫权在施政报告中提出“共建港深大都会”的思路,进一步弱化港深边界的严格分隔,同时港深两地也开始成立专班小组,研究协调深圳河两岸土地规划和发展的工作。河套地区的规划被热议。经过近十年的协商沟通,2017年,深港两地政府终于签署了《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两地合作发展在近几年更是加速迈进。
未来二十年,通过基建交通完善和科技产业空间的打造,两地协同发展,香港同深圳有机会进一步释放潜力,形成全新港深都市圈,并带动香港经济实现再次腾飞。
新田科技城延续及承接中央科技惠港政策
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高科技创新领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重点内容,中央更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发展给予厚望。2017年,深港两地政府对河套地区的规划就落在了科技创新领域。2019年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支持港深两地共同打造合作区,建立有利于科技产业创新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实现创新要素便捷有效流动。今年初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又提出要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同内地优势互补,更把深港河套纳入粤港澳四个重大合作平台之一,一系列动作都反映深圳河两岸肩负着科创发展重地的责任。
港深创科园(兴建中)
此次北部都会区的其中一个重点行动方向便是要在新界北打造“新田科技城”,延续前期的政策路径。“新田科技城”占地面积可达1100公顷,将原本用地约87公顷的港深创科园大幅扩容。这块土地不再仅限于建立重点创科研究合作基地和科创企业,而将建设成为科创人才工作及生活的综合小区,带来大量的创科职位,从而积累创新资本和氛围。为了使两地人员往来更加便利,特区政府也将充分利用落马洲、新皇岗口岸及福邻小口岸的客货运交通,安排“一地两检”。
“新田科技城”和过去本港本地的所有“科技城”“数码港”项目有一个根本的不同,这个项目是香港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实现“十四五”规划的项目。有了中央政策的配套,以及“十四五”规划纲要定出的明确目标——国家的创新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香港要对接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重大科技任务。相信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及重大产业发展,发挥香港的科技优势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出,“科技城”项目将为后续的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香港本身拥有一批在全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学以及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依托香港的几所大学,这些年国家也建立了1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中央多年来一直推出惠港科技政策,本届政府以来获得的政策支持包括,香港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已获准可申请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内地推出便利创新要素流动的配套支持政策,放宽了内地人类遗传资源过境香港的限制,中国科学院辖下的研究机构在“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设立研发中心,以及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院士联盟。
“十四五来港宣讲团”成员、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李啸曾说,创新资源密度高、创新成果水平高、科研活动国际化程度高,再加上香港的基础研究、前沿探索、原始创新方面质量本身的优势,这些都将助力香港未来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国际化城市新中心:洪水桥+前海
除了科创领域,《十四五规划纲要》还提出要支持香港建设亚太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支持香港服务业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亦明确提出要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前海合作区)的功能。联动香港构建开放型、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同时要加强深港法律事务的合作;加强前海与香港基础设施高效联通,建设国际化城市新中心。
前海合作区扩区示意图
今年9月,国务院公布了《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将原有的前海合作区范围大幅扩大,囊括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蛇口区块,宝安区的深圳机场及会展新城等重点区域。借助这个契机,特区政府有意加深同前海在金融及专业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科技服务的高端经济合作发展,从而提升本港现代服务业的质量和规模。洪水桥/厦村一带基本是从零起步,可塑性较大,加上邻近刚扩区的前海,可结合共同发展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洪水桥及前海之间的铁路连接建成后,实际上也使前海合作区发挥更大效力,吸引更多开拓深圳和大湾区市场的高端企业进驻新界北商业区,创造更多新经济职位。
生态保育不再是不发展的借口
新界北的开发其实在香港已经讨论多年,但受制于政治拉布,多年来一直难以有实质性推进,其中一项被频频提及的难点是“生态保育”。如今随着香港政治局面走向稳定,特区政府也开始从长远规划香港的未来。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李家超在网志中指出,施政报告提出的愿景具有前瞻性——“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开拓房屋,发展科技、商业、旅游、就业,这是一个既发展又保育的活力都会区。
米埔自然保护区
元朗及北区有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养育了众多物种。但数十年来,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并不理想,浪费了可贵的发展潜力。《香港2030+》提出的北部经济带实际上就包含在北部都会区内,这里是香港与深圳加深融合的最重要地区。而很多农地、鱼塘仍未开发,是否具备生态保育价值也一直是城市建设中市民集中争议的焦点之一。
国家主张“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目标。此次《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的十个重点行动项目中,有两项都与生态保护密切相关。包括加强鱼塘和湿地的修复,生态保护公园的建设并将康乐/旅游空间与生态保育融合。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的规划使得港深两地可以加深东部生态环境保护和保护区管理方面的合作,同时创造可持续的生态康乐/旅游设施和项目,丰富两地居民休闲生活。
生态保育不再是不发展的借口,北部都会区描绘的蓝图令人期待,深圳市政府智囊张克科评价《发展策略》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香港已经为这一刻等了三十年。在新一届立法会和特首选举完成后,北部都会区的建设也将成为他们的主要任务和挑战。年轻人将会看到香港焕发新生的下一个三十年。
南方网记者 张诗雨
策划:王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