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广东万里碧道顺利完成“三年见雏形”任务!

2023-02-01 13:37 来源:南方网 廖晨星 郭珊

  南方网讯(记者/廖晨星 见习记者/郭珊)近年来,广东发挥河湖长制平台作用,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共享,提升水安全、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推动不少曾经“掩鼻而过、背水而居”的“垃圾河”“酱油河”变成水碧岸美的生态廊道和老百姓喜游乐到的网红打卡点。截至2022年12月底,广东已累计建成超5200公里碧道,顺利完成《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第一阶段“三年见雏形”的目标任务,成为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在此背景下,“万里碧道 幸福河湖”——广东省“最生态碧道”主题评选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同步评选、专家市民共同参与的方式,评选出了最终获奖名单。此次评选活动以“最生态”为题是为了突出尊重自然,保护碧道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通过引导生态发展,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倡导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乐,逐步绘就一幅人水和谐、保护发展同频共振的高质量发展画卷。

  治水护水兴水高质量推进万里碧道建设

  万里碧道是河湖治理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以水为纽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协同推进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及共建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5+1”重点任务建设,打造集安全行洪通道、自然生态廊道、文化休闲漫道和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空间。

  广东省水利厅河湖长处陈竹包介绍,“万里碧道核心是治水治河,共抓河流大保护、生态大修复。”万里碧道建设始终坚持“水、产、城三维共治,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理念,把“治污先行、安全为重、生态优先”作为重大原则,贯穿于碧道规划、配套政策、技术标准和工程建设等各项工作中,成为部门协同治水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转换通道。实践证明,万里碧道已经展现出对水污染防治、水安全补短板、水生态保护及人居环境提升的促进效应,以及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全域旅游、助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应。

  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是广东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幸福河湖的广东样板。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高邱静指出,通过万里碧道建设,可以让宝贵的河湖生态得到保护与修复,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通过万里碧道建设,有效提升河流沿岸的环境景观品质,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从源头上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进一步持续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通过万里碧道的建设,实现还水于民、还河于民,向老百姓开放滨水空间,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休闲场所,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把良好生态环境变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在广东,人水关系十分密切。在编制总体规划的时候,我们测算过全省80%的人群都在水岸两侧2公里范围内活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低碳生态城市研究中心主任魏冀明表示,规划提出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的建设任务,目的是在治水取得成效的基础上,通过提高滨水空间的连续性和可达性,改善环境品质,增设绿地、广场和景观设施,为群众活动提供更多空间,并且通过修建驿站进一步提升滨水空间服务水平,让更多的百姓可以共享治水的成果。我们不仅仅关注滨水公共空间建设,还将滨水空间与城镇建设、乡村建设放在一个大体系中一起考虑,通过滨水环境的改善促进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吸引更多的百姓在水边工作与置业。广州阅江路碧道、深圳大沙河碧道、佛山东平水道碧道、东莞华阳湖碧道等已经成为百姓节假日休闲旅游目的地。碧道的建设不仅让岸上活动变得丰富,而且水上运动也方兴未艾,市民可以体验龙舟、皮划艇、桨板、帆船等活动,最大程度体验广东诗画河湖的魅力。

  水清岸美人和万里碧道建设显成效

  打造绿色水经济新业态是广东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出的决策部署,是实现河湖优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

  “碧道建设推动了周边生活、生产、生态环境改善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提升城市品位、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全域旅游、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作用。”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规划发展研究中心(河长制研究院)副主任兼任总规划师谭超表示。

  江门大沙水库碧道旁的大塘面移民村,春天种植油菜花夏天种植向日葵,举办夏日游园会;秋天种植水稻,举办秋收稻穗音乐节;冬天组织观鸟等特色活动,每年累计吸引游客达30万人次,营业收入300多万元。佛山,依托碧道建设建成多个初具规模的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年接待人数约19.3万人次。全市共建成龙舟训练基地38个、存放龙舟1005条,举办龙舟赛事活动147场,参赛人数19万人,辐射观众达250万人次,带动了一批龙舟器材等相关企业发展。茂名根子河碧道将碧道建设与“四好农村路”工作相结合,整合河道治理、乡村振兴、道路建设等各方资金,把沿线的乡村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观光带,助力乡村振兴。梅州石窟河碧道依托寿乡画廊进行碧道建设,串联龙安滨水公园、龙安古渡口、水利景观公园、水利展馆等特色节点,打造成为汇聚美丽乡村、生态农业、农村改革、乡村治理和寿乡人文的精致名片。云浮新兴县将碧道建设与美丽圩镇创建工程结合起来,将碧道建成了集旅游观光、文化休闲、体育健身、生态保育于一体的人文自然生态河道景观带,有力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发展。

  创新治水模式形成碧道建设的“广东经验”

  万里碧道是广东率先提出来的系统治水新模式,经过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碧道建设模式和经验做法。据广东省水利厅河湖长处二级调研员张伟民介绍,主要有八条经验:一是坚持发挥河湖长制优势万里碧道规划建设始终坚持在河湖长制框架下高位推动,充分发挥河长办统筹协调和成员单位协同联动作用,打破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之间的壁垒,并用好用足河湖长制考核“指挥棒”,形成党政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坚持底线思维守正创新在严格遵守各部门相关法律法规,严守生态保护、防洪安全、耕地保护、水源地保护等红线的前提下,对相关政策进行集成创新,研究制定碧道建设的支持政策和技术指引。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发展基础、河湖水系特点、环境问题及治理需求等要素,按照大小兼顾、城乡统筹、空间均衡、因地制宜的原则,构建“湾区引领、区域联动、十廊串珠”的万里碧道总体布局,打造各具特色的碧道建设模式。四是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碧道建设打破传统水利相对单一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坚持水岸共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兼顾河流的防洪排涝、供水保障、生态保护、景观休闲、文化传承等综合功能,以治水倒逼治产、治城,形成水-产-城和谐互促、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五是坚持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治污先行、安全为重、生态优先,突出尊重和遵循河流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避免人为过度干预,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六是坚持部门协同两手发力构建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社会参与的碧道建设资金筹措机制。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做好项目整合、资金整合,发挥涉水资金、涉农资金整体效益。七是坚持建管并重久久为功构建部门协同、分级管理、社会参与的管护机制,将碧道纳入市政管理或参照市政管理配套管护资金,积极推动碧道运行管护市场化、物业化、产业化,提高碧道信息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八是坚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将“百花齐放”的碧道成果与公众共同分享,在线上地图平台等上线碧道定位及导航功能,进一步拓宽公众知晓和共享碧道成果渠道;出台碧道公众行为文明公约,筑牢爱河护河的群众基础;在新媒体平台推出“碧道打卡vlog” 和浪漫碧道、运动碧道,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编辑:倪仕轩   责任编辑:李婷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