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记者/张琛平)口袋书、大喇叭、“榕树下小讲堂”……依托全省28000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创新开展,过去一年惠及群众8000多万人次,广东乡村文明新风正劲。
广东在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激活区域协调发展新活力的新征程上,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努力把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短板转变为“潜力板”,让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足。
乡村网络文化阵地不断夯实
“征程万里,十年辉灿,赓续前行功照。城乡巨变,日新月异,四海叹奇称妙……”春雨连绵,伴随着悠扬歌声和朗诵声,一场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在肇庆市端州区前进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行。田埂间、渔港边、大树下,肇庆“红色文艺轻骑兵”文明实践志愿者走进群众,以“文艺+宣讲”的方式将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唱响”。
广东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阵地,组建起一支支多层次、立体化志愿者宣讲队伍,用“接地气”“带露珠”的语言向基层干部群众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如今,全省已建成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8万个,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2022年,全省各地组织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55万多场次,惠及群众8200多万人次。
同时,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乡村“复兴少年宫”2168所,打造乡村少年儿童学习文化和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运用数字化手段构建“亲情连线”等平台项目,助力留守儿童实现“云团圆”。全省各级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社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有效利用各类型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通过网络服务平台为乡村群众提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实现公众可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方便快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乡村网络文化阵地不断夯实,成为推动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力量。广东推动珠三角文明城市群提档升级、粤东粤西粤北文明创建出新出彩;坚持“以城带乡”,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文明创建“名片”持续擦亮。
目前,全省共有全国文明村镇188个、省级文明村镇274个,全省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超过80%,城乡面貌由内而外焕然一新。
数字化助推乡村文化焕发生机
数字技术不仅能有利促进文化传播,还能促进农业文明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得到充分挖掘和释放。
广东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数字手段,努力挖掘乡村传统文化数字资源。
推动文物保护与考古数字化。在革命文化保护方面,推动岭南教育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活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长征文化沉浸式体验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等数字化项目建设。“广东省可移动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平台”项目通过验收,该平台通过采集建模、语音讲解等方式创新展示文物研究成果;在考古方面,完成《清末民初汕头传统私家园林》课题研究,运用数字化三维激光扫描对潮汕地区私家园林进行测绘,全面、完整地展现了西园、西塘、林园、耐轩等四座园林的特征和价值。
加快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智慧博物馆和美术馆建设。各地市持续推进落实《广东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三年计划(2021-2023),推进智慧图书馆和数字文化馆建设,省立中山图书馆、省文化馆牵头打造岭南特色图文馆数字资源库;形成覆盖全省的“粤读通”数字证卡服务网络,注册认证用户达31万;全省144个文化馆全部对接国家公共文化云。建设广东博物馆藏品数据库,统一技术标准,实现动态管理。广东美术馆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平台,全力打造“线上展厅”和“教育云空间”,2022年共展出线上展览24个,观众浏览量达330万余次。
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推进传承人数字化记录工程,形成省级传承人基础性记录数据库,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推进全面记录,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重点记录。各地各单位探索非遗与新媒体结合的新路径,通过AR/VR技术、线上直播、云墟市等方式,以数字技术为非遗赋能。
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地市全覆盖
广东省全面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动基层文化服务机构信息化,巩固拓展基层宣传文化阵地,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数据显示,广东21个地市均建设了县级融媒体中心,推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各地也涌现出一些创新做法。梅州市平远县打造“平远通”APP,搭载政务、党务、便民、视听等共16类近70项服务项目,APP激活量3.64万次;江门市恩平市融媒体中心在“魅力恩平”APP设置“服务”板块,提供生活、政务、党务、增值等多项服务。
同时,广东各地深化基层文化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如,广州市累计建设农村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186个,与融媒体中心、新花城APP 、微社区e家通融通,涉农区文化馆先后于广州市公共文化云平台解锁了场馆预约、线上报名、远程打卡、信息发布新功能,实现区文化馆与市文化馆、辖区内分馆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