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河源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擦亮绿底色 制造新动能

2023-08-04 07:41 来源:南方日报 李赫 袁佩如 余佩 王嘉豪

  九连山逶迤绵延,万绿湖一碧万顷。盛夏时分走进河源,蓝天白云下,浓浓绿意扑面而来。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与东江在市区交汇,交织出一幅生态和谐的美丽画卷。作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拥有一流水质、一流空气、一流森林的河源,是粤东的一块宝地。

  当前,河源乘广东产业有序转移东风,明确到2027年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下称“主平台”)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75亿元,形成“湾区总部、湾区研发+河源制造”区域合理分工、协同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万绿湖畔,东江两岸,河源吹响新一轮产业兴市的号角。拥有优良生态环境和独特资源禀赋的河源,能否擦亮绿底色、实现“湾”道超车?在深圳对口协作下,河源的主平台建设有哪些潜力?记者深入河源一线调研,探一探其主平台的发展之路。

  集聚发展

  河源制造业“异军突起”

  沿着广河高速,从广州驱车仅需2小时,即可抵达河源市国家高新区。这里从2003年开始建设,2015年被评为国家高新区,是粤东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目前已跻身全国百强园区。这片热土,正是河源主平台的主战场。

  “产业集聚度高,以及突出的龙头带动效应,是河源主平台发展的最大特色。”河源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谢朋儒告诉记者。

  如今,河源国家高新区已形成了拥有中兴通讯、农夫山泉、阿里巴巴、龙记模具等知名龙头企业的电子信息、水饮料及食品、机械与模具三大产业集群,累计投产企业达480多家,初步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完善的产业布局。作为传统农业大市的河源,已经聚集了众多行业龙头。

  “今年的招商工作已经有所斩获。现在来看,河源对于产业转移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谢朋儒刚刚上任三个多月,一半时间是在招商,最近几乎每周都在天上飞。结合河源主平台已经形成的产业集聚效应,河源国家高新区的招商团队目前正在珠三角重点发力引进电子信息、机械模具产业,同时将水饮料与食品产业的引进目光放在全国,吸引更多大品牌在河源设立华南中心。

  除了产业聚集度高,企业看中河源主平台,主要还有其他几大优势。

  首先,河源区位条件优越——河源是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带动第一圈层城市,距广州、深圳、东莞150公里左右,京九铁路、粤赣高速、广河高速等傍区而过,构筑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乘坐高铁48分钟即可抵达深圳市中心,真正融入大湾区“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其次,产业发展空间充足——河源总面积相当于2个广州、8个深圳或14个香港。目前,河源主平台以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深圳大鹏(河源源城)产业转移工业园、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工业园为基础规划建设,总面积为56.14平方公里,其中已开发面积38.33平方公里,待开发面积17.81平方公里,另预留扩园发展面积11.59平方公里,土地资源充足。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企业落户投资成本较低。以深河产业园为例,企业拿地成本较珠三角低87.5%;园区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低,其中工业用电均价0.62元/度,为全省最低,万绿湖直取生产用水低达1.1元/吨。相较深圳市,在河源国家高新区的一次性投资能节省约85.7%,持续性投资成本节省约26.6%。

  依托这些独特的发展优势,2023年,这座粤北城市“异军突起”,走出了一条独具自身特色的产业兴市之路。根据最新公布的“半年报”,今年上半年,河源制造业投资增长32.5%,工业投资增长43.1%,并实现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3.60亿元,同比增长5.0%,显著高于全省(2.5%)与全国(3.8%)水平。

  绿色发展

  提升生态效益做活“水经济”

  河源依山傍水,因水而兴。作为惠州、东莞、深圳、香港等大湾区城市的重要水源保护地,为了守护好东江这条母亲河,河源曾将众多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拒之门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GDP提速,但在强调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坚持绿色发展的河源正在成就一场生动的“两山”实践。

  “比如一些知名食品饮料品牌,如果需要拓展华南市场,我相信这里就是他们最优的选择。”谢朋儒表示,河源多年来积攒的生态效益加速释放,为河源工业园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条件。

  如河源水资源丰富且优质,万绿湖是华南地区第一大人工湖,库容达139亿立方米,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被誉为华南地区最珍贵的“软黄金”。这为河源发展水经济产业,尤其是天然纯净水产业提供了最具竞争力的天然优势条件。基于此,河源立下到2027年,主平台食品饮料与水经济产业产值规模达到105亿元,实现百亿级产业集群目标。

  走进占地8.3平方公里的河源国家高新区水经济产业园,挖掘机挥舞铁臂,推土机、运输土方的卡车往返穿梭,机械的轰鸣仿佛正在激荡着不远处的一湖绿水。目前,这里吸引了农夫山泉、华润怡宝、今麦郎等水经济产业龙头企业纷至沓来。

  “作为一家北方企业,公司近年来提出‘品牌升级,市场南下’,拥有万绿湖和优越区位条件的河源正是我们的不二选择。”今麦郎饮品(河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良介绍,今麦郎如今正在扎根河源,投资7亿元,全力打造占地150亩、规划6条国际先进生产线的饮品项目,预计全面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3.5亿元。

  在李晓良看来,河源不仅拥有优质的饮用水资源,其区位更可辐射周边多个省份,直击华南强大的消费市场。“我们已经投产的产线,在去年实现了6182万元的产值,今年上半年,产值更是直接破亿,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计。”李晓良告诉记者,下一步公司希望配合园区,将更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引进过来,提高园区产业聚集度,希望能够为公司今后发展释放更多集聚效应。

  据介绍,河源国家高新区作为河源打造百亿级水经济产业集群的主阵地,目前已经建立了食品饮料及水经济产业招商地图和招商目标企业库。

  “我们正在对未在华南建立生产基地的全国百强食品饮料企业开展精准招商,计划在今年引进知名食品饮料水企业5家以上。”谢朋儒说。

  协同发展

  深河合力开启“二次创业”

  2013年,广东提出振兴粤东西北发展战略,自此深圳与河源形成了全面对口帮扶关系,开始设立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河源是深圳帮扶时间最长、支持力度最大、派出干部最多的地区。众多“深圳+河源”共建项目落地见效,“飞地经济”、深河帮扶元素随处可见。比如这次河源主平台划定的三大产业园,均为深河共建。

  走进深圳南山河源高新区共建产业园(下称“共建产业园”)一楼大厅,这里的装修布置正在进行收尾阶段,即将迎来园区多个重要的发布会及论坛。

  “目前,共建产业园已有近11家企业进驻投产或试产。”河源市深汇通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建光介绍,目前进驻园区的企业具有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的特点,既有微浦技术、禾望科技等产值近10亿元规模的业内头部企业,也有合壹新能、洛赛声学等具有发展潜力的高价值企业。

  据了解,进驻共建产业园的企业需严格按照“总部+生产基地”产业转移要求,做到总部落户(留驻)深圳南山,在园区成立全资或控股子公司进行生产,为下一步进行利益共计共享打下基础。胡建光把这一做法称作“腾笼留鸟”。总结扎根深河产业共建多年的经验,他认为推动产业更好转移,需要统筹算好转出地与转入地的“大账”,利益共享很重要,要让产业转移的双方都有动力。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国企运营、利益共享’的机制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是方向,‘国企运营’是保障,‘利益共享’是目标,三者有机结合,就是异地共建产业园跨越式发展最强大的原生动力。”胡建光说。

  不久前的6月,深河指挥部工作交接大会召开。这标志着第三轮深圳对口帮扶河源工作圆满结束,第四轮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河源工作正式启动。借力深圳对口帮扶,河源主平台建设恰逢其时,河源仍有更多的资源禀赋、潜能等待挖掘。

  ■ 一线案例

  园区与企业共成长

  合力追逐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近20年来,西可通信见证了河源国家高新区从一片荒野到成为粤东西北首个国家级高新区、成为一座崛起的创新产业之城。”西可通信技术设备(河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涛说,2004年,西可通信落户河源时,河源市区道路狭窄、车辆不多,配套也很少。近二十年间,不仅仅市区,乃至高新区的道路、水电厂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商超、公园等休闲场所逐渐建成、医院学校的配套完善了许多,让落户高新区的企业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归属感。

  “河源国家高新区是一个非常值得投资落户的地方。当时,我们把首家走出深圳的工厂落户在了河源,是看中河源国家高新区的区位优势和营商环境。”邓涛介绍,良好的营商环境已经成为高新区的一道金字招牌。此外,随着赣深高铁开通,河源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河源国家高新区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公司作为首家落户河源国家高新区的电子信息企业,近二十年来与高新区共成长,致力于打造以手机为主的通讯终端全产业链,如今生产范围已涵盖手机、平板、无人机等电子信息类产品整机及结构件。

  据介绍,为实现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目标,河源当前正以西可通信、卓翼科技、美晨通讯等企业为主导,规划粤北智能终端制造产业园区,引导深圳电子信息产业转移与扩张发展项目、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链配套项目集聚。

  “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作为受益者我们也在积极发力,配合园区引进更多优质上下游项目。”为了让更多企业知道高新区、了解高新区,为高新区招引到更多企业,作为河源国家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联合会的会长,多年来邓涛积极配合政府招商引资,促进河源电子信息企业沟通、交流、合作,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更大合力。在西可通信的支持下,不少在创新创业大赛中选拔出来的优质企业、数字云商平台企业、人工智能企业陆续落户高新区孵化成长。

  ■ 记者观察

  做专做精,才能真正做强做大

  盛夏驱车在河源,没有闷热,更多的是清凉。群山环抱的万绿湖,如一个巨大的镜面,将河源的生机勃勃倒映其中。

  在与万绿湖一山之隔的河源市水经济产业园内,我国饮用水行业两大巨头农夫山泉、华润怡宝均布局于此,河源食品饮料及水经济产业加速壮大。

  向绿而行,点水成金。河源厚植生态优势,做专做精特色产业,在全省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建设中走出了独特的突围之路。

  做精做专特色产业,要在培育龙头企业上下功夫。龙头企业是带动产业进入市场的重要载体,也是拉动优势产业发展和形成产业集群的“火车头”。近年来,河源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积极探索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吸引了农夫山泉、华润怡宝、今麦郎、饭饭得、百家鲜等食品饮料及水经济产业龙头企业纷至沓来,释放出生态环境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

  “农夫山泉和怡宝都在这里布局,就是一张很好的招商名片,为我们省去了考察的成本。”今麦郎河源公司总经理李晓良对在河源的发展充满期待。

  一时一事易,一以贯之难。作为主平台的主阵地,河源国家高新区成立于2003年,经过20年的聚焦规划、产业积累,形成了电子信息、机械模具的特色产业。这个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首个国家级高新区,汇聚起中兴通讯、禾望电气、京泉华科技等一大批行业巨头,成为特色产业的“蓄水池”。

  实际上,在现代社会大工业、大规模分工协作背景下,任何一个地方都难以支撑长链条、全链条和自成体系的竞争能力的创新维系。在分工背景下做专做精,这是巩固自身竞争力和行业健康发展的共同需求。

  主平台的建设同样如此,“特色”不仅是优势,更是一种竞争力,依托自身的积累、资源的优势,走出特色化的园区建设道路,从做专做精走向做大做强,才能释放产业潜力,实现经济质量效益的稳步提升。

  南方日报记者 李赫 袁佩如 余佩 见习记者 王嘉豪

编辑:卢绍聪   责任编辑:林涛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