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至11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蓝莓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筹)主办,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二届蓝莓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大会暨蓝莓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筹)一届二次理事会议在广州市花都区举行。全国12所高校和28家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深入分析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与瓶颈问题,共同探讨蓝莓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稳步推动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
未来5年,力争全国蓝莓种植规模、产量翻一番
中国林学会理事长赵树丛,广州市农业农村局领导、花都区领导、蓝莓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以及来自17个省市从事蓝莓良种选育、种植、加工、经营管理等有关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团体、经营单位及加工企业等代表参加会议。
第二届蓝莓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大会期间,发布了《广州蓝莓设施种植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覆盖了从组培育苗到设施栽培的全流程技术,规范了行业标准,全力抓好产业创新链与科技创新链深度融合,力争在未来5年,全国蓝莓种植规模、产量及总产值翻一番。
同时,进行了蓝莓人工智能采摘及数字人蓝莓营销系统、油茶和蓝莓等经济林产业科技合作等5场产业合作签约仪式,开展科研攻关大协作;召开蓝莓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多位专家学者上台作学术报告,共同探讨蓝莓产业创新发展路径,推动蓝莓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与会专家及代表还一同参观花都区蓝莓产业基地(组培中心、种植基地),为花都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花都蓝莓产业规模从零起步迅速发展到7000亩,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精彩蝶变,成为了带动农民年均增收超过1亿元的致富大产业。”花都区相关领导表示,本次蓝莓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大会的召开,将为花都区蓝莓全产业链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中国林学会副秘书长曾祥谓指出,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利用好蓝莓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的平台作用,进一步加强蓝莓科技创新工作,选育出更高品质、更高产量、更省成本的的蓝莓新品种。要向政府制定蓝莓产业相关政策积极建言献策,为广大蓝莓种植企业、林农提供更好的科技服务。各理事单位要重视产业链条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协同攻关,加快种质创新,提高资源培育质量,推进蓝莓精深加工,共同推动蓝莓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精准培育,“五高”蓝莓成“金字招牌”
花都蓝莓企业科研人员历经十二年品种优选、十年栽培研究试验,创新科技种植大棚以及全基质无土栽培的现代农业新模式,通过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精准水肥控制,成功培育并种植出属于花都区本土的高品质、高智控、高产量、高产值、高回报“五高”蓝莓。
目前,在花都区广泛种植的蓝莓品种——南高8号,其果实内花青素的含量是普通蓝莓的2倍,具有生长旺盛、花量大、坐果率高、果实硕大饱满、脆甜爽口等特点。同时,在“全基质无土设施栽培”这种新模式下,种植企业可实现当年结果、次年丰产的高效回报,丰产期蓝莓产量可达每亩1500公斤。2024年12月广州中植农业有限公司选育的花芝蓝1号、花芝蓝2号、花芝蓝3号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23个水肥一体化智控蓝莓基地,总面积近7000亩。为打造“花都蓝莓”区域公用品牌,指导企业注册使用“花芝蓝”商标,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分选、统一包装、统一定价、统一销售“五统一”模式,花都蓝莓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科技支撑,产业链持续转型升级
花都区加强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学院校对接,实施农业科技专家“科技特派员”制度,提前布局蓝莓加工、研学、冷链物流、品牌打造、产品营销等,延伸蓝莓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依托“互联网+农业”省级产业园建设,花都区充分发挥区农村电商产业园和“穗农优品”区域特色馆平台作用,采用“政府+龙头企业+平台+农户”的合作模式,推动花都蓝莓实现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有效将蓝莓从“枝头到顾客”全程流程缩短至24小时以内,让更多消费者吃到新鲜又美味可口的花都蓝莓。由于口感佳、品质好,花都蓝莓销量连续翻番,复购率达到30%,成为各大平台的“爆款水果”。
富民兴村,“小蓝莓”成就“大产业”
眼下正是花都蓝莓成熟采摘季节,在狮岭镇西头村蓝莓种植基地,25万棵蓝莓树挂满色泽透亮、个头饱满的果实,600多亩的基地里随处可见采摘员工忙碌的身影。该基地是花都区2023年首个建成投产的蓝莓生产基地,成功探索出一套“国企+民企”合作新模式,共同打造花都蓝莓产业“航母”。
当前花都蓝莓产业用地每年土地流转均价达到每亩2300元,直接或间接增加集体收入超千万元,有效助推村集体增收。蓝莓产业发展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家门口就业,拓宽当地村民收入渠道,小蓝莓俨然成为托起群众幸福生活的“致富果”。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刘单燕
通讯员 花宣 谢继文 李八一 江绍成 李尼曼